「馬橋遺址」 將上海一帶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馬橋古文化遺址位於上海市閔行區馬橋鎮東俞塘村。

面積 1萬餘平方米。

發現大量古代石器、陶器和鹿角等。

經發掘考察,馬橋古文化遺址含3層不同時代的文化遺存:上層為春秋戰國時代印陶文化遺存;中層出土大量商代石、骨、陶器,為太湖地區早期印陶文化的典型遺存,被命名為馬橋文化;下層發現新石器時代建築遺蹟和墓葬,為距今4000年的良渚文化遺蹟。

文化遺存下面還有一條貝殼沙帶,說明遺址所在地是古代海岸,古書上稱為「岡身」。

馬橋古文化遺址處在崗身地帶上,崗身即古海岸遺蹟,為研究上海地區的成陸年代和文化歷史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遺蹟的發現對於研究上海地區古海岸位置和成陸年代具有重要意義。

距今5500年前,馬橋遺址已經形成陸地。

從菘澤文化至良渚文化過渡時期,先民們就開始在這裡繁衍生息。

至夏商時期,成為環湖地區面積最大、最具有當時社會生活面貌的典型村落。

春秋戰國至唐、宋、元時期,這裡一直是先民們的定居地。

遺址的發現,將上海一帶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同時這個遺址的發現再次的說明上海地區從新石器時代至唐宋時期古代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及生產活動的狀況,對研究上海的古代歷史有很高的價值。

馬橋遺址的文化遺存分為良渚文化、馬橋文化、春秋戰國至唐宋元文化。

良渚文化遺存在遺址中部比較豐富,主要分布於砂堤之上和砂堤西側,地層堆積比較厚,既有居住遺存,也有墓葬;馬橋文化,是該遺址最重要,也是分布面積最大的文化遺存,它們在遺址中部和北部、砂堤之上和東西兩側都有分布,而且相當豐富,是這個時期環太湖地區極罕見的一處大型村落遺址;春秋戰國至宋元時期,發現了不同時期的文化層堆積、戰國時期和宋代墓葬,唐代水井等遺存。

馬橋遺址的發掘,不僅使學術界能夠比較全面地認識馬橋文化,推動環太湖地區古代文化研究的深入,而且還有利於夏商時期中原與周邊地區文化比較研究工作的開展,對探討長江流域文明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馬橋文化的印紋陶,開始生產和使用原始瓷。

馬橋文化的陶器生產處於技術創新的轉變時期,印紋陶中新出現了火候相當高的硬陶,其燒成溫度已經達到1100度左右。

馬橋文化的原始瓷既有青綠釉,也有黑釉。

通過研究,專家認為環太湖地區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原始瓷出產地之一,黑釉原始瓷尤為罕見,可以將黑釉原始瓷看作是馬橋文化的一大發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

點評2015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一年一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總是吸引著諸多關注的目光,不光是考古界,公眾對考古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甫一出爐,記者便「沖」向終評評委、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首次發現良渚文化

「上海第一人」發源地、上海地區最早的人類居住地之一崧澤遺址考古發掘又有新發現。由上海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和河南大學共同主辦的「再叩崧澤之門——崧澤遺址2014年度發掘成果展」8月10日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