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精於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高研論壇紀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題:業精於勤,行成於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高研論壇紀要

2016年12月27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高研論壇在考古所綜合辦公樓八層報告廳舉行,此次論壇由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星燦研究員主持,共有四位學者作了學術報告。

考古所全體科研人員、考古系學生和部分所外同仁參加了此次論壇。

考古研究所陳星燦副所長主持本次高研論壇

首先,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的牛世山副研究員作了題為「殷墟文化的多樣性」的報告。

他介紹到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部的殷墟遺址是商代晚期的王朝都城,以殷墟晚商遺存為代表的殷墟文化是商代晚期商文化的代表。

學界根據《世本》、《史記》、《古本竹書紀年》等傳世文獻和殷墟甲骨刻辭證明商王盤庚遷殷至紂滅國「更不徙都」之說的可靠性。

牛世山副研究員還指出考古學家基於殷墟考古發現,將殷墟文化分為前後相繼的四個時期。

同時,他提到殷墟文化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遺蹟,尤其是各類遺物的材質、形態、群組等多個方面,其中,已知殷墟文化的構成組群就有十四組以上。

牛世山副研究員強調到研究殷墟文化的多樣性,有助於進一步探討商文化構成和演變、殷墟與晚商文化其他類型、商文化周邊的青銅文化的差異以及所代表人群的互動關係,並對理解當今世界「多元文明」的價值和尊重具有借鑑意義。

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的牛世山副研究員

隨後,漢唐考古研究室的楊勇副研究員以「從考古發現看西南夷與東南亞的聯繫」為題進行了報告。

他首先詮釋了「西南夷」這一概念,即戰國至秦漢時期分布在我國雲貴高原、川西高原一帶的古族、古國的總稱。

楊勇副研究員還介紹了「西南夷」歷史研究的重要意義,他強調:考察和研究西南夷與東南亞的聯繫,不僅是為了更好的開展西南夷考古以及中國西南古代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更是為了系統地了解古代亞洲東南部的民族關係與交通往來,對認識東南亞地區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楊勇副研究員指出由「西南夷」所創造的獨具特色的考古學文化與班青文化、東山文化、前扶南文化、沙螢文化等周鄰文化之間存在著廣泛的聯繫。

經考古研究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西南夷地區與其相毗鄰的東南亞地區便存在有文化上的聯繫;發展至戰國-秦漢時期,彼此間的文化聯繫更為密切,不僅體現在銅鼓、羊角銅鈕鍾、一字格銅劍、鏤空牌形首劍、牽手人紋無胡銅戈、不對稱或圓弧刃銅鉞、寬尖葉形銅鋤、銅鐲、銅釧等青銅器以及珠飾、紡織品及紡織工具等物質文化方面,也反映在船棺葬、銅鼓葬、銅筩葬、套頭葬和覆面葬等喪葬習俗,以及生殖崇拜等觀念信仰,器物裝飾紋樣審美等精神文化領域。

關於這些聯繫的成因,他認為不僅與共同族源和文化傳統因素相關,更受到了地區間正常的文化交流以及戰爭、納貢、貿易等方面的影響,族群的遷徙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後,楊勇副研究員還強調了文化傳播的雙向性、交通線路的多樣性,並針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諸如材料匱乏、理論方法欠缺做了說明,同時對未來的研究工作加以展望,特彆強調要加強比較研究和整合研究。

漢唐考古研究室的楊勇副研究員

漢唐考古研究室的張建峰副研究員以「城市水利考古學初論」為題,向大家介紹了其研究的最新進展。

他首先指出「城市水利考古」主要是利用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對古代城市水利設施及水利系統的建設、使用、維護、管理的歷史過程進行研究,分析其與自然及社會各種要素的相互關係,進而探索城市水利發展乃至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隨後,張建峰副研究員對城市水利考古學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分別進行了介紹:城市水利考古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城市水利研究體系、城市水利設施的基本內容、城市水利系統的構成及運作、城市水利建設的時代特徵、 城市水利的區域特徵、城市水利的中國特色以及城市水利與自然及社會關係等。

他提出城市水利考古學主要是依靠考古調查、鑽探、發掘所獲得的考古資料,對其進行形制歸納、性質分析、年度判定、特徵歸納等初步研究,進而對其同建築布局、自然與社會的關係進行深入的探討。

而傳統歷史學、歷史地理學、城市水利學、地質學等相關學科也與之相輔相成。

最後,張建峰副研究員強調城市水利考古學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也同時具備了明顯的可行性,通過總結古代城市水利建設的經驗、教訓與規律,能夠更好的指導今天的城市水利建設。

漢唐考古研究室的張建峰副研究員

最後,科技考古中心的李志鵬副研究員報告了「中國青銅時代都城遺址的制骨手工業」研究的新進展。

他指出「制骨手工業」是中國青銅時代的重要手工業部門,自二里頭文化時期至西周時期,二里頭、鄭州商城、洹北商城、殷墟、豐鎬等都城遺址均發現了制骨作坊與制骨遺存。

李志鵬副研究員首先介紹了他與田野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洹北商城、殷墟、豐鎬都城遺址的制骨作坊、骨料、骨器半成品與成品等制骨遺存所進行的考察與分析,隨後,他對不同時期都城遺址的制骨作坊的內涵與性質、制骨工藝技術、制骨手工業生產運營鏈及制骨手工業的專業化程度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比較研究,進一步討論了中國青銅時代以都城遺址為代表的制骨手工業的動態發展過程,以及中國早期國家發展過程中都城與手工業布局,手工業的專業化、商品化生產等相關問題。

科技考古中心的李志鵬副研究員

論壇進行中,與會學者向幾位研究人員對於如何將研究做的更深入、更全面、更有說服力建言獻策,並針對考古學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了熱烈討論。

陳星燦副所長對此次論壇的四項報告給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四位匯報人員準備充分、內容新穎、資料詳實,並期待更多學者參與其中,進一步推動考古研究所學術研究的發展。

高研論壇現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論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學術價值與意義

【摘要】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填補了龍山文化晚期與二里岡商文化之間文化序列發展的空白,奠定了夏商文化探索的基礎。該遺址是三代考古學文化研究的圭臬,突出表現在建立起史前夏商文化發展里程碑、樹立二里頭...

震撼!阜南迎水寺遺址重大發現

震撼!阜南迎水寺遺址重大發現迎水寺遺址考古發掘結束,安徽考古網發布了消息。從考古結果看,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一、迎水寺遺址主要年代為龍山、商代和西周時期。二、比較完整地揭示了商代房屋、生活垃圾區與手

鄒衡先生的主要學術貢獻

鄒衡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學術成就巨大。先生最大的學術貢獻是創立了中國夏商周考古的學術框架體系,從而使幾代學子從中受益,被譽為「學術大師」「夏商周考古第一人」當之無愧。其學術貢獻主要體現在五...

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殷墟

殷墟是中國商代後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被證實的第一個都城,它的發現和發掘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殷墟內有大量的青銅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文物,其中最有...

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在我市開幕

29日上午,為期三天的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在我市開幕,來自全國數十個省市的考古文博單位、高校近百位專家學者及20餘名高校學生代表共聚一堂,研究探討公共考古領域的熱點話題與重大事件。中...

考古學者:鄭州位列「八大古都」當之無愧

鄭州的「古都」地位,是現代考古學興起後重新發現的結果,而不是城市發展過程中歷史記憶自然傳承的產物。事實上,即使鄭州土著,也對「追封」為古都的那些具體考古證據認識極少。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考古學上...

揚州推動了中國城市考古學的發展

一、城市考古學是考古學的重要分支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留下來的實物、遺蹟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考古學研究的目的在於闡明存在於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規律。...

李志鵬:跨界通變 不忘初心

編者按: 為促進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獎勵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學者,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評選出11位青年學者獎(金爵獎)。「羨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青年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