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顧|夏代真的存在麼?聽考古界大咖李伯謙怎麼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夏朝,持續400餘年,是中國最為久遠的朝代之一。
它開創了中國後世近四千年世襲王位的先河。
其後人以華夏子孫自稱,並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文明。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非凡意義的朝代,一直以來,卻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撲朔迷離,難尋真蹤。
夏,果真是最早的王權中國嗎?它何以崛起?又出現在何處?
大禹治水是否為傳說?
最近剛剛結項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關於夏代遺址的結論究竟是什麼?
考古學上對於夏代文明的研究到底還有哪些我們不知道的神秘發現?
06月23日下午,2018中原國學講壇總第233講在河南博物院西配樓二樓多功能報告廳精彩開啟。
此次講座,特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李伯謙以《大禹、夏都與中國早期文明》為題,通過「早期文獻對於夏和大禹事跡的記載」、「與夏有關的重要考古發現」、「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三個方面,為大家詳細解讀了學術界一直以來爭論不休的關於「『夏』是否存在」這一問題。
主講嘉賓:李伯謙
《大禹、夏都與中國早期文明》講座現場
《大禹、夏都與中國早期文明》講座現場
《大禹、夏都與中國早期文明》講座現場 聽眾爆滿
《大禹、夏都與中國早期文明》講座現場 聽眾認真記錄講座內容
《大禹、夏都與中國早期文明》講座現場 聽眾與主講嘉賓互動問答
《大禹、夏都與中國早期文明》講座現場 小聽眾與主講嘉賓互動問答
一、早期文獻對於夏和大禹事跡的記載
夏朝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個古代王朝,曾被定義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根據先秦古籍和《夏本紀》中的記載,夏朝從大禹開始,共傳了14代,經歷了17個王。
大禹創立夏朝,兒子是啟,孫子是太康,之後又有太康失國、少康中興,到最後的夏桀暴政被商湯滅掉,這是大體的歷史的過程。
叔夷鍾(宋代出土,春秋晚期齊器)
關於夏王朝的記載,不僅是見於文獻,而且還見於青銅器。
李伯謙指出,最有名的宋代出土的齊國的青銅器叔夷鍾就講到了夏代;另外就是秦公簋,這也是春秋時期的一個青銅器,它講到禹的時候又叫「鼏宅禹跡」,可見在青銅器當中對夏代的歷史是有所記述的。
接著,李伯謙講到大禹事跡。
大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國家的開創者,他治理洪水、舉行塗山之會、定都陽城、劃分九州、征伐三苗,見於先秦史籍和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
李伯謙說:「這些事情通過考古學家多年的調查發掘研究,己基本上一一得到證實成為信史。
」
二、與夏有關的重要考古發現
01
登封王城崗(陽城)
王城崗大城與小城位置示意圖
登封王城崗遺址位於登封市告成鎮。
李伯謙介紹道,1976年發現小城:東西並列的兩座城。
東城被五渡河沖毀,只剩下南牆西段和西牆南段,殘長不足百米。
西城正方形輪廓基本清晰,周長約400米,現存面積約1萬平方米。
安金槐先生最早提出為「禹都陽城」。
2002-2005年發現大城:面積34.8萬平方米,而且大城的北城牆打破了小城的北護城河。
這就提供了一個確鑿無疑的考古上講的地層關係,就是小城要早於大城。
而且,根據C14測年,小城的年代是公元前2100多年還要多,而大城正好是河南龍山文化分期的第三期,這個年代正好是公元前兩千零幾年,和根據文獻推定的夏代的年代四千年多一點正好相輔。
所以,最後我們認為,王城崗這個以大城為代表的應該就是禹都陽城,是夏朝最早的都城所在地。
02
新密新砦遺址
新密新砦遺址位於新密市東南22.5公里的新砦村。
是一處設有外壕、城壕和內壕共三重防禦設施、中心區建有大型建築的大型城址,整個城址總面積逾100萬平方米。
城址大體呈方形,南以雙洎河為自然屏障,現存東、北、西三面城牆及貼近城牆下部的護城河 。
李伯謙分析道,在新密新砦遺址的發掘中,我們找到了所謂的新砦期遺存和河南龍山文化,以及二里頭文化的地層疊壓關係,就是在我們稱之為新砦期遺存的地層下面疊壓著河南龍山文化的地層,而打破新砦期遺存的有二里頭文化早期的遺存。
這就提供了一個確鑿無疑的關係,新砦期遺存是存在的,因為它出土了很多具有山東龍山文化和豫東龍山時代的文化遺存特徵,比如說子母口罐,帶三個穿孔的三足鼎等等,而這在我們所看到的河南龍山文化的遺址當中基本上是看不見的。
所以,我們就和「后羿代夏」聯繫起來,推測它是「后羿代夏」這個階段,夷人來了以後那個階段的夏文化。
因為大部分還是河南龍山延續下來的因素,那就是夏人的東西,但是,也有一部分來自東方夷人的因素,但是比例不是特別大,大部分還是河南龍山文化。
所以,李伯謙認為,新砦期遺存是存在的,為什麼有這些東西過來,就是因為后羿來了,推翻了夏代正統,東邊的一些因素帶到了中原地區來。
03
偃師二里頭遺址
偃師二里頭遺址
1963年,李伯謙通過對二里頭遺址的考察發現,證明它是晚於河南龍山文化,早於鄭州二里崗的商文化的一種遺存。
結合文獻記載推測,很有可能就是夏代的最後的一個都城斟鄩所在地。
一號宮殿建築基址
之後,還發現了宮城遺址。
在宮城裡面還發現了多處的宮殿基址。
上圖是最早發現的1號宮殿遺址,外邊有圍牆,前面有大門,進去大門往北是個庭院,在正中往北就是一個大型的宮殿的夯土基址。
在這一組建築基址的兩邊有廊廡建築、偏房,在東北角還開了門。
年代大概是二里頭文化三期,這是二里頭文化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一處宮殿建築基址。
中口深腹罐由折沿、矮鼓腹、平底到卷沿、瘦高腹、圜底;圓腹罐由高領瘦腹到矮領圓腹,花邊口沿作風由多漸少;盆形鼎腹由深變淺。
二里頭遺址中出土了很多有特徵的陶器,炊器以夾砂深腹罐、圓腹罐、扁三角足鼎為主,還有部分單耳或雙耳罐、桂葉孔盆形甑等,鬲、甗很少見;盛貯器以三足盤、深腹和淺腹盆、高柄豆、刻槽盆、大口尊、瓮、器蓋等較常見,還有少量貫耳壺、敞口碗、單耳杯等;酒器有觚、爵、盉等。
通過考古發現,這些陶器在不同時期均有著不同的演變過程。
另外,在二里頭文化時期,還出現了青銅禮器,但是都是比較晚的,三期到四期的。
李伯謙還指出,「夏商周斷代工程」發布的夏代的年代範圍:公元前2070-1600年。
2070是大禹建陽城的時間,1600是夏商分界,就是商湯滅夏的時間;「夏商周斷代工程」關於二里頭文化C14測年兩極數值:公元前1880~前1521年
。
這是大體範圍;「夏商周斷代工程」關於王城崗二、三期C14測年兩極數值:公元前2132~前2030年。
另外,C14測定的二里頭文化上限年代與前2070年之間有缺環,而王城崗三期的年代正好可以填補這一缺環,這就說明二里頭文化不是整個的夏文化。
所以我們說,王城崗大城是最早的夏都,二里頭遺址為夏代晚期的都城。
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
距今60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
距今50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
「古國」時代。
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王國」階段。
距今6000年前,在中原、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已經開始出現社會的分化。
如江蘇張家港東山村遺址,發現了高等級大墓和小型墓葬共存、分區埋葬的現象。
從距今5000年至距今3800年左右,各地陸續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步入了文明。
如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發現了一條長達2000米、最寬約30米、最深至6米的大型環繞壕溝遺蹟,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同時期最大壕溝遺蹟之一。
初步估算這一工程僅土方總量就達十幾萬立方米。
在公元前3300年至前2300年前後,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較快的區域,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進入了古國文明的階段。
如浙江餘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等巨型都邑、大型宮殿基址、大型墓葬的發現。
李伯謙講到,上面說提到的這些遺址都是在探源工程當中做了系統的發掘和研究的。
而且,在這個基礎之上還提出了判斷東方世界文明社會的關鍵標準:一是建立在農業和手工業有相當發展的基礎之上;二是出現明顯的社會階層分化;三是出現了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在這些城市,特別是中心性城市出現大型建築。
講座最後,李伯謙總結道,上面這些大體上就是十多年以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當中最引入矚目的一些重要發現,但是,我需要利用這個機會說一點,儘管探源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仍有美中不足之處,就是探源工程沒有和搞文獻的學者結合在一起,因為中國的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研究和我們口耳相傳到文獻記載的文獻史學也是有密切關係的,如果能結合起來的話就更完整了。
另外,我認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研究過程,中原地區作為五千年中國文明發展史的核心,做出的貢獻應該說是非常重大的,所以,我們更應該關注這個問題,並做好相應的工作。
(圖片:桃櫻櫻 文字:如意)
- The End -
版權聲明:
⊙部分文字、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博河南】文博+文學+文史,一起品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國際學術界為什麼不承認夏朝?中華文明真的有5000年嗎?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從三皇五帝的時代開始算的。從黃帝開始算大約有4600多年,從夏朝開始算大約有4000多年。現在的問題是,沒有發現三皇五帝和夏朝的歷史遺蹟,所以國際上不僅認為三皇五帝是傳說時...
定了:河南的這個地方,確定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
「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小到個人、家庭,大到國家、民族,都會好奇問題的答案。兒時起,從課本或書籍上,我們經常會看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字句,也深深地為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而自豪。然而,...
未解之謎:「華夏第一都」到底在哪裡?
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從早期的人類到原始氏族社會,這片土地上有過我們祖先的身影。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社會不斷進步,堯舜禹三代之後,禹的兒子啟廢除統治權禪讓的傳統,奪權成立父子相承的國家——夏...
風華齊魯|挖掘近90年,這處老遺址又成「小鮮肉」
由山東省考古學會評選的「2017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中,濟南市章丘區城子崖遺址位列榜首。眾所周知,城子崖遺址是中國現代考古的起源地,早在1928年就已經由吳金鼎發現。1930至1931年中...
百集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通史》,揭開中華第一都神秘面紗
無意中發現B站竟然有百集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通史》完整版,頓時如獲至寶如饑似渴的看起來。頭幾集裡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關於夏代創始者大禹的第一個都城陽都,終於有了考古突破性發現,實在令人振奮不已。...
從考古角度尋找大禹、夏啟、夏桀時的夏朝都城
《帝王世紀》說禹都平陽,或都安邑,或在晉陽,又說桀都安邑。《漢書地理志》說,潁川郡陽翟是夏禹國。《世本》說禹都陽城。陽城在河南登封,在嵩山之南。《史記·貨殖列傳》說:「穎川南陽,夏人之居也。」《...
新砦遺址發掘與夏文化三個發展階段的提出
1999 年9 月開始的對新密新砦遺址的發掘,是1999 年5 月28 日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時設立的「新密新砦遺址的分期與年代研究」課題的工作內容,目的是探索早期夏文化,為「夏商周斷代...
禹都陽城考古探索:與王城崗龍山文化古城址相契合
「2015中國登封大禹文化研討會」專家專訪陽城、王城崗遺址——中國的文化基因「陽城及王城崗遺址代表了中國的一個文化基因。這次舊地重遊,感慨很多。」宋鎮豪說,對禹夏王朝,過去很多學者都是否定的,但...
「夏」問題:中國考古學的「哥德巴赫猜想」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公元前2000年,古史傳說中夏王朝的開始。作為夏商周三代之始,它標誌著家天下的開始;作為一個缺乏直接文字證據的時代,它目前仍存在於後世...
大禹:純系傳說,還是確有其人?
【光明講壇】演講人:李伯謙演講地點:河南博物院演講時間:二〇一八年六月李伯謙 1937年生。先後擔任北京大學考古系主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院長、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等職。李伯謙提出的「文化因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