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古角度尋找大禹、夏啟、夏桀時的夏朝都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帝王世紀》說禹都平陽,或都安邑,或在晉陽,又說桀都安邑。
《漢書地理志》說,潁川郡陽翟是夏禹國。
《世本》說禹都陽城。
陽城在河南登封,在嵩山之南。
《史記·貨殖列傳》說:「穎川南陽,夏人之居也。
」《左傳·倍公三十二年》:「殺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
」可見,傳說中夏代的都邑,都不出河南、山西兩省。
(一)禹都陽城
據文獻記載,禹的活動地主要在嵩山一帶。
《國語·周語上》:「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
」韋昭注:「崇,崇高山也。
夏居陽城,崇高所近。
」《太平御覽》卷三十九「篙山」條下,引韋昭注:「崇,篙字古通用。
夏都陽城,篙山在焉。
」《括地誌》:「陽城縣在箕山北十三里。
」《水經注·潁水》載(陽城)「潁水徑其故城南,昔舜禪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啟,並於此也。
……縣南對箕山。
」《漢書·地理志》注引《汲郡古文》「(禹)居陽城」。
《續漢書·郡國志》注引《汲冢書》「禹都陽城」。
從上述文獻看,大禹的都城為陽城,陽城的位置應該在今登封市告成鎮附近,這裡有潁水,隔潁水又與箕山相望另外,告成鎮附近出土的漢代陶器上也常有「陽城」二字。
登封王城崗遺址位於告成鎮西北的潁河與五渡河交匯處,在此發掘出一座河南龍山文化中晚期的夯築城址。
城址由東西相連的兩座小城組成,東城大部分已被五渡河水沖毀,僅餘西南城角及西牆的一部分。
西城呈方形,以東城的西牆為東牆,西牆長92米,南牆長82.4米,東端有一個寬9.5米的缺口,可能是城門之所在。
城址雖小,但城牆系夯築而成,並且牆下還先開挖基礎槽。
城內發現有與城牆同期修築的十餘座較大的夯土建築基址,有些基址下面還發現有奠基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城內WT196H167出土了一件青銅容器殘片,為器物的腹底部。
H167出土木炭的C14校正年代為距今3850土165年,屬於夏代初期。
王城崗古城址的地望與文獻記載的禹都陽城地望如此相吻合,應該不是巧合。
河南龍山文化王灣類型晚期是夏代初期夏人的文化。
而登封王城崗城址初建可能是在鯀的時期(王城崗二期),但為禹(王城崗三期)所沿用,因此有可能是「禹都陽城」之所在。
城址雖小,但具備了城垣與宮殿,其所以小,可能與當時忙於治水有關,即如《論語·泰伯》所云「禹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恤」。
(二)夏啟之都
位於河南省新密市的新砦,極有可能是中國考古界苦苦尋找多年的夏代開國之君夏啟的都城。
夏啟結束了堯、舜、禹時代盛行的「禪讓」制度,是傳子制度的開創者,從某種意義上講,夏啟才是真正的夏王朝開國之君。
該遺址是一座面積約100萬平方米、規模宏大、擁有內外三重城壕和大型建築的夏代早期大型城址。
城址內部不僅發現有宗廟性質的大型建築,還發現有加工骨器的手工作坊區。
出土的遺物不僅數量眾多,做工精美,而且規格很高。
經C14測定,新砦遺址始建於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屬二里頭文化的早期階段,正與夏啟的時代相吻合。
(三)夏桀之都
最近的鑽探與發掘結果表明,二里頭遺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一東南向分布,東西最長約2400米,南北最寬約1900米,北部被今洛河沖毀,現存面積約3平方公里。
其中心區位於地勢稍高的遺址東南部,分布著宮殿基址群,鑄銅作坊遺址和中型墓葬等重要遺存。
西部地勢略低,為一般性居住活動區。
遺址的東部邊緣地帶發現有斷續延伸的溝狀堆積,已探明長度逾50米,可能是建築用土或制陶用土的取土溝,同時也具有區劃作用,形成遺址的東界。
考古發現始建於二里頭文化晚期的一號、二號宮殿基址,是此前學術界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基址。
但最新的考古發掘證明還存在比這更早的大型宮殿基址。
早在1978年對二里頭的考古發掘中,就發現二號宮殿基址下疊壓著二里頭文化早期的大面積夯土遺存,但它的規模、形制結構以及具上體年代等問題不明。
2001年秋,二里頭考古工作隊進行了為期四個季度的發掘,發掘面積達三千多平方米。
發掘結果表明,二號基址下面疊壓著時代更早、規模更大、結構更為複雜的二里頭文化早期大型建築基址。
現編號為三號、五號的兩座大型建築東西並列,其間的通道下發現了長逾百米的木結構排水暗渠。
考古人員還在三號基址中院和南院院內分別發現了成排的中型墓葬,現已清理了5座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多鋪未砂,有棺痕,出士了銅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原始瓷器,嵌綠松石工藝品,制藝品,海貝等大量精美隨品。
成組貴族墓發現於宮殿區,在二里頭遺址則屬首次發現。
它的發現將迄今為止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的年代提早約百年左右。
二里頭遺址時代約距今3850~3550年,多數專家學者認為其可能是桀都之所在。
桀先居斟鄩,後徙河南。
雖然目前尚未發現城牆,但已有城牆之線索。
城垣的社會功能主要用於保衛王權,而宮殿則是王進行統治的中心。
但有的學者認為二里頭一期文化為夏代早期文化,它可能為禹之陽城或其他之城。
夏代是中華文明的起源階段,也是中國古代社會邁向階級社會的起點。
目前關於夏文化的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總的感覺還是資料太少,說服力明顯欠缺。
我們期待著夏代考古工作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
火車拉來的年輕城市?考古發現鄭州是文明古都
摘要新華社鄭州5月24日電(記者桂娟 雙瑞)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日前在河南鄭州開幕。在許多人眼中,鄭州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因交通而興。而近年來的考古發掘逐漸還原了真相,鄭州是一座文明古都。「...
精彩回顧|夏代真的存在麼?聽考古界大咖李伯謙怎麼說!
夏朝,持續400餘年,是中國最為久遠的朝代之一。它開創了中國後世近四千年世襲王位的先河。其後人以華夏子孫自稱,並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文明。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非凡意義的朝代,一直以來,卻在中華文明探源...
河南焦作 商周時期的府城遺址
府城遺址,位於河南省焦作市西南郊10公里,東西走向長約280米,面積近10萬平方米,是一處集二里頭文化、商代二里崗期、白家莊期及西周多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其中的早商文化遺存為府城遺址的重要內容,主...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古遺址有望建公園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1092座古墓、1座漢代古城遺址、萬餘件出土文物……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揭開神秘面紗。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和北京市文物...
孫周勇:石峁遺址,一座影響深遠的史前最大城址
前段時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發布會上,提到了幾個重要的、距今5500—3500年的都邑性遺址,其中就有石峁遺址。石峁遺址,對於...
新砦遺址發掘與夏文化三個發展階段的提出
1999 年9 月開始的對新密新砦遺址的發掘,是1999 年5 月28 日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時設立的「新密新砦遺址的分期與年代研究」課題的工作內容,目的是探索早期夏文化,為「夏商周斷代...
這些歷史謎團,可能隨著四川新發現的4座漢晉城址而被解開
公元前316年,秦國張儀、司馬錯等率軍功滅巴、蜀,至此四川正式併入了華夏中央王朝的版圖之中。然而,面對這片廣袤的中原文明之外的區域中央王權是如何開啟大規模擴張的?如何治理的?又是如何分巴割蜀分而...
北京文博|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上)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金名片」——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上)來源:中國文物報 發現保存完整、時代明確的漢代路縣故城城址,是迄今通州區發現最早的漢代城址。 對了解中國西漢縣城的
四川新發現4座漢晉城址 見證中華歷史第一次大規模城鎮化
扼守交通要道、深入巴蜀核心區域,在漢晉時期,中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城鎮化運動全面展開,一座座城池不斷興建、民族交流與融合不斷進行。隨著王朝更迭、生產生活方式轉變,不少城址都消失在歷史煙雲之中,這...
禹都陽城考古探索:與王城崗龍山文化古城址相契合
「2015中國登封大禹文化研討會」專家專訪陽城、王城崗遺址——中國的文化基因「陽城及王城崗遺址代表了中國的一個文化基因。這次舊地重遊,感慨很多。」宋鎮豪說,對禹夏王朝,過去很多學者都是否定的,但...
中原考古故事新編:大禹可曾此地住——登封王城崗遺址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傳說可謂婦孺皆知。據文獻記載和古史傳說,我國歷史上夏代初期的「禹居陽城」或「禹都陽城」的地望,就在鄭州登封告成鎮附近。為了探索夏代文化遺存,1975-1980年,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