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3500年 拼接歷史的碎片——揭秘青銅器文物修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楚天都市報記者徐穎通訊員丁燕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蕭顥青銅鏡修復步驟圖近日,「妙手呈金——武漢博物館館藏青銅器保護修復成果展」開展,近200件青銅器展示了文物修復工藝和技法,讓觀眾驚嘆不已。

胡家喜在工作室修復青銅器文物

近日,「妙手呈金——武漢博物館館藏青銅器保護修復成果展」開展,近200件青銅器展示了文物修復工藝和技法,讓觀眾驚嘆不已。

鮮花和掌聲的背後,是文物修復專家的辛勤付出和專業精神。

這個青銅器修復項目,多位修復專家參與,從2014年—2016年耗時整整兩年,再到整理展出,時光已經滑向了2017年的盛夏。

該項目的負責人胡家喜今年64歲,花白板寸頭,說話不慍不火,從省博物館退休後,又被武漢博物館聘用。

聽他講「過手」的青銅器的故事,你會有種錯覺,時光並不在2017年,而是停留在3500年前-2000多年前青銅禮樂盛行的商周時代。

各式各樣的修復工具

記者來到武漢博物館文物修復室,近距離探秘胡家喜的青銅世界。

人有生老病死,青銅器同樣會生病,不加醫治也可能「身亡」

這次展出的修復青銅器近200件,但實際修復的有300多件。

不同於過去展覽展品,多為文物考古發掘,這批青銅器大多數是原武漢市文物商店移交到武漢博物館的傳世器物。

很多已嚴重殘破、變形、鏽蝕,其中相當一部分損毀情況極為嚴重。

「人有生老病死,這些文物就像人一樣,如果小病不加醫治,可能變成大病,大病最後可至身亡。

」武漢博物館副館長鄧琰說。

「傳世器物,修復起來難度大。

很多都不單單是病了,而是殘疾,缺胳膊少腿。

出土文物,即便是碎片,大多數是可完整拼合的碎片,而傳世的文物,流轉多代,殘碎部位無法找到,只能靠文物醫生憑藉豐富的歷史文物知識和精湛的技法去修補。

」武漢博物館藏品保管部主任夏建建說。

在該博物館一間約100平方米的文物修復室里,修復工桌擺在最中央,除了一些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文物修復刀具、刷子、橡膠錘,很多在生活中用到的物件,也在這裡發揮作用,比如電烙鐵、電吹風、汽車膩子、電子秤等。

「青銅器的成分並非只有銅,還有錫和鉛,修補部位也需要按各成分的比例調和(而鉛是對青銅修復者健康危害最大的)。

電子秤就是用於秤配比重量,電烙鐵用於焊接,焊接完成後,用汽車膩子刮灰,最後上色。

一層顏色干透才能刷第二層顏色,為了讓修補部位跟原青銅器部分有一樣豐富的顏色,最多可能上十幾層顏色。

這個過程可能會用到電吹風。

」胡家喜邊說,邊拿出一件還未完工的青銅洗給記者演示刮灰後的「磨平」工藝,左手握住青銅洗口,右手執小刀輕輕摩擦,動作極小,像女子繡花一般。

乍一看用汽車膩子給青銅器修補處刮灰,記者還有些擔心,這些現代的膩子粉,會不會有損古老青銅器的韻味?胡家喜指著牆上的《文物修復規則》說,文物修復的宗旨是「可逆性」,「也就是說,所有修補的地方都是可以拆下來,復原成原文物殘損時的模樣。

青銅鏡修復步驟圖

今天搞不定的事情千萬別逞強,可留待後來人

「今天的科技一定沒有未來的科技發達,也許今天我們修復不完美的文物,未來會有更好的方法去醫治它。

所以,有些變形太嚴重的文物,我反對肢解拼接,強行矯正。

」這是胡家喜從幾十年的文物修復中得出的心得。

修文物,不僅動手,更要動腦動心。

從1979年他在省博物館參與複製曾侯乙編鐘起,胡家喜就沒有停止過對一個問題的思考:如何改良工藝,讓文物受損最少?

「複製曾侯乙編鐘的時代,文物複製翻模,大多用的是石膏翻模,因為曾侯乙編鐘太珍貴了,國家文物局明令禁止用石膏翻模複製編鐘,因為編鐘上有很多氣孔,一旦用石膏,會堵住氣孔,對文物是極大傷害。

」胡家喜說,「我想到了能不能用矽橡膠翻模。

」現如今,省博物館展示的複製編鐘,就是胡家喜用矽橡膠翻模的。

這也是全國最早的國產矽橡膠翻模青銅文物複製工藝。

胡家喜的電腦里存有很多被壓得癟塌塌的青銅器圖片,過去傳統矯形,有模壓法、錘擊法、鋸解法等,但對文物傷害相對較大,對青銅器反覆「捯飭」,它很容易碎。

「生活中你試著掰鐵絲嗎,反覆掰就會斷,因為金屬有內應力。

」胡家喜說,而加溫可以消除金屬的內應力,但青銅器加溫超過230℃,顏色就變黑了,青銅光芒不再。

經過反覆試驗,他發現加溫到200℃時,剛剛好,既能消除內應力,又能保持青銅器原有的色澤。

他的這項「青銅器修復加溫矯形」技術,曾獲得湖北科技進步二等獎。

後來,胡家喜又到武船、武漢科技大學等單位「取經」,將「雷射焊接」技術運用到他的青銅修復中。

每天與文物「短兵相接」「握手言歡」,驚喜於歷史的細節

在博物館看展覽聽講解,可以了解歷史的脈絡。

而作為幕後文物修復者,每天與文物「短兵相接」「握手言歡」,則可以讀取很多歷史的細節。

「所以,青銅器修復,變成了一件苦中作樂的事情。

」胡家喜指著一把修復完工的青銅劍,一臉沉醉與崇拜:「你看,古人多麼聰明,這件戰國時期的複合劍,它的中間用的是紅銅,靠劍刃的兩邊用的青銅。

如果都用青銅,雖然鋒利,但容易斷。

中間用有韌性的紅銅澆鑄,這把劍就既鋒利又不容易斷。

中國商周的青銅文明令人驚嘆,而西方地中海文明時期的青銅器同樣燦爛,這些西方青銅文物曾經來省博物館展出過,兩相對比,不少觀眾也發現了差別,中國的青銅器有古舊感,而西方的青銅器看起來更有光澤感。

胡家喜揭秘,這是中外文物修復的理念不同,其實也是背後的文化心理不同。

「外國的青銅器修復,希望它們能看起來熠熠生輝,而中國青銅器修復,儘量保存修復的痕跡,比如,只要不是從內生髮的有害銹,外層的保護銹,儘量都保留下來。

在文物修復室的一角,擺放了文物拍攝器具,胡家喜和他的團隊每修復一件文物,每個步驟都要留下照片和資料,就像醫生給病人的病例,在這裡每件文物也有一份「病例」。

考古研究者可以從「病例」中看到文物原本的樣子。

這面唐代的雙鸞狻猊葵花銅鏡,脆裂成四塊,而且拼接起來只有右邊一半。

「左邊一半只剩下一點點祥雲,一個殘缺的獸頭,完整的圖案到底是怎麼樣?不能憑想像,得找到依據。

」胡家喜在《中國古代銅鏡》一書中,找到了一模一樣的圖樣,這才動手,將另一半用精雕硬油料補全,再細細雕刻圖案,翻模,澆鑄,拼接,打磨,上色,做舊……

看到這面完整的銅鏡,你能想像它原來只是歷史的碎片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著名博物館的鎮館之奇珍異寶!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作為世界文物大國,我國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並且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展示著在不同歷史背景中的文化內涵。接下來就讓我...

曾侯乙尊盤為何無法複製

湖北日報訊 圖為:曾侯乙尊盤記者 海冰 實習生 韓笛 通訊員 連紅 吳建剛 王晶■編者按我省是文物大省,館藏文物總量超178萬件(套),其中,在上世紀90年代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的有19件,17件...

中國十大鎮國之寶,文物之最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絢爛的歷史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並且種類繁多,都是各個時期的代表作。這些文物見證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根據重要和珍貴程度,排...

中國各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每到一地遊覽時,或多或少都會去當地的博物館看看。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那麼這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都是什麼?1、北京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