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山集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江蘇泗洪召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6年4月26至28日,由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會、南京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中心、泗洪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順山集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江蘇泗洪召開。

來自北京大學、倫敦大學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鄭州大學、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省內文博考古機構的70 余位專家學者共同出席了此次會議。

開幕式由南京博物院副院長李民昌主持,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泗洪縣委宣傳部部長侯志娟分别致辭,嚴文明、紀仲慶先生為《順山集——泗洪縣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報告》一書首發式揭幕。

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參觀了韓井、順山集遺址,觀摩了這兩個遺址以及趙莊遺址的出土文物,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蘇北考古的新進展,10 位專家學者做了主題發言,專家討論環節共有20 余位專家發言,發表和交流了重要的學術見解。

閉幕式由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會主任趙輝先生總結髮言,嚴文明先生髮表了重要講話並為欣然為「順山集文化」題字

南京博物院林留根先生作了題為《順山集文化研究》的發言,他對以順山集遺址為代表的一類文化遺存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後提出了「順山集文化」命名,對其內涵、分期進行了深入闡述。

並對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及未來工作的重點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國家博物館莊麗娜女士匯報了泗洪韓井遺址近幾年的考古發掘收穫,並對遺址中所發現的疑似稻田遺蹟做了初步分析與推斷。

韓井遺址為一處與順山集遺址同時期的遺址,兩者文化面貌相同,同屬順山集文化。

倫敦大學學院傅稻鐮先生以《定居與生產:早期栽培進程的比較研究》為題,認為早期栽培馴化存在馬賽克鑲嵌模式,對比西亞和中國材料他認為西亞地區是整體速度慢且有區域差別,中國長江下游地區出現馴化性狀相對較晚,長江中游出現較早,同樣是不同區域多線性同時進行。

順山集所在區域因材料限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確。

北京大學秦嶺女士以《早期稻田研究與問題》為題梳理了所有早期水田材料,將水田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指出其形制和技術上的差異,並提出扇形植矽體是否可以作為水田的判斷標準等問題。

南京大學黃建秋先生報告的題目為《順山集遺址制陶工藝研究》,對順山集遺址第一、二期陶器胎土、製法、焙燒、裝飾進行了系統觀察與分析,認為第一、二期遺存是一脈相承的同一個文化不同階段,第二期技術有所發展。

上海博物館陳杰先生以《順山集遺址動物考古學分析》為題,詳細介紹了順山集遺址動物遺存發現情況,重點探討了遺址所見豬的馴化現象,並對動物骨骼上的人工痕跡進行了分析。

中國科技大學張居中先生作了題為《順山集遺址植物遺存及相關問題研究》的報告,利用浮選法、澱粉粒分析及植矽體分析方法對順山集遺存炭化及微體植物遺存進行了提取和鑑定,結果表明順山集遺址水稻植矽體具有明顯的馴化特徵,且馴化水平隨著時間推移逐步提高。

中國科技大學楊玉璋先生以《淮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農業發展與人類植物性食物資源利用研究進展》為題,認為在距今8500~6800 年,淮河中遊人類利用採集和水稻種植獲取植物性食物資源,與鄰近的淮河上游及海岱地區稻旱混作的農業模式有明顯差異。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郇秀佳女士以《韓井遺址水稻植矽體初步分析》為題,在對韓井遺址前一階段發掘所獲水稻植矽體進行詳細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對遺址所發現疑似水稻田遺蹟提出自己的見解。

南京博物院吳文婉女士作了題為《順山集二期遺存聚落環境與生業的植矽體證據》的報告。

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專委會主任趙輝先生做了總結髮言。

他說:「第一,順山集、韓井遺址的發掘揭示了蘇北至安徽濉河流域8000 多年到7000 年之間這一批文化面貌非常突出的文化遺存,有關這批文化遺存的面貌、分期、三期之間的關係、文化命名問題、其與周圍文化的關係等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就目前的材料看,我非常同意順山集文化的命名,在它的早段,和後李文化有密切的關係,在它稍晚時期,又和跨湖橋等有比較多的聯繫。

順山集在這個時期是一個很穩定、很獨立的文化區域,但在這以後的過程來看,這個文化區的地位、傳統似乎又不太穩定。

青蓮崗這個文化概念,現在不太被學術界提及了,但相當於北辛、大汶口文化早期階段,這個地區一直還沒得到明確的定位,我們現在還是說不清楚。

雖然灌雲大伊山等有一些工作,但總體的內容尚未明確。

既然到了大汶口中晚期,北方大汶口文化的南下,已經成了明顯事實,進而大汶口文化差不多占據了整個安徽西北部,再往西已經到了河南的平頂山地區。

沿著淮河,大汶口文化有非常強勢的影響,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在這個地區裡面也看到了良渚文化北上的現象。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蘇秉琦先生倡導的蘇魯豫皖地區的研究工作,有必要繼續深入的開展。

第二,拜韓井遺址這次發現疑似水田遺蹟現象之賜,引起了研究者們對這一時段社會經濟形態的強烈興趣,尤其是該階段農業經濟形態的興趣。

這次有八位學者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其中有六位學者探索植物遺存中所反映出的農業和環境等相關問題,這次會議並不是對農業經濟的專題研討會,如此密集的相關研究文章,這也反映了我們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個重要動態,這在研究領域、研究方法方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動態,也是一個趨勢。

傅稻鐮教授的報告為評價韓井遺址的發現給了一個尺度和定位,他比較了西亞和中國史前農業起源的過程,總結出古人在栽培、馴化植物,到生活中主要依賴農業這一實際上長達三四千的漫長過程,而非所謂一蹴而就的新石器革命,韓井遺址處在這個階段之中。

韓井遺址的工作、順山集遺址的發掘為這個資料不太豐富的時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的研究資料。

我們相信隨著今後工作的深入進行,其成果也指日可待」。

(南京博物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宣漢舉辦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齊澤垚 楊陽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齊澤垚 楊陽)中國四川有巴山蜀水之稱,古代巴文明是四川地區區域...

廣西隆安婭懷洞考古取得新發現

(副題)人類最早使用稻的時間或再前移「人類最早使用稻的時間或再前移。」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在廣西隆安婭懷洞遺址考察時說。婭懷洞遺址是一處洞穴遺址,位於南寧市隆安縣喬...

隆安出土1.6萬多年前完整人類頭骨化石

9月29日,記者從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舉行的隆安縣婭懷洞遺址發掘成果匯報會上獲悉,經過為期3年的考古發掘,婭懷洞內發現了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之間的眾多遺存,包括1.6萬多年前完整人類...

菏澤:考古專家「把脈」定陶十里舖遺址

中國菏澤網消息(記者 趙德高)3月25日至26日,「夏商時期魯西南及周邊地區的環境與文化學術會議」在定陶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山東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

江蘇省文物局率隊抽查考古工地

內容摘要:2015年 5月 12日至13日,江蘇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率專家組,對南京博物院正在發掘的睢寧縣古邳鎮城裡村遺址、邳州河灣漢代墓地、沭陽萬北遺址和國家博物館發掘的泗洪韓井遺址進行了...

古脊椎所等在稻作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稻作起源是人類文明進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其主要研究內容涉及水稻馴化的起始時間、地點和動因。以往研究發現,我國南方新石器早期遺址似乎不利於水稻大植物遺存的保存,難以成為探討這一重要科學問題的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