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與「海洋意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中央財經大學教師 司聃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認為,亞細亞諸國的人民雖然也以大海為界,卻並未享受海洋賦予的文明:「就算他們有更多壯麗的政治建築,就算他們自己也是以海為界——像中國便是一個例子。

在他們看來,海只是陸地的中斷,陸地的天限;他們和海不發生積極的關係。

黑格爾的觀點未免有些偏頗——誠然,橫向對比西方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中涉及海洋的作品不甚豐富——諸種因素累積形成中華文化圈與海洋的疏離,除去主體民族漢民族農耕性較強的大陸性文化因素外,亦有學者認為這與後世的海禁相關。

而在上古社會,就彼時中國人口構成而言,農耕人口與遊牧人口占據相當比例,生活在濱海地帶以及近海島嶼的人口較少;就地理環境而言,海洋遠離中土,屬於中土先民眼中的異域,與中原諸國度之間有著難以逾越的阻隔,先民們在面對大海這一意象時,無論是從空間距離還是時間深度,都顯得無法丈量。

縱然如此,早在先秦時期,我國文學作品中便已有對海中島嶼及居民的幻想描述,這些對海洋的神性幻想,又以《山海經》所描述為最多。

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山海經》可稱得上是獨特的一部,其成書年代大約是自戰國至漢初。

顧名思義,《山海經》以山為經,以海為緯,記錄上古先民們眼中的世界,其中有數量相當的神話故事,成為中國神話的源頭之一。

袁珂先生為《山海經》校注,稱讚其為「非特史地之權輿,亦乃神話之淵府」。

《山海經》共十八卷,畢沅在《山海經新校正》中將《山海經》分為《山經》與《海經》,所謂「《山海經》之名,未知所始。

今按《五藏山經》,是名《山經》,漢人往往稱之。

《海外經》已下,當為《海經》,合名《山海經》,或是向、秀所題」。

這種觀念一直被後世學者所沿用,袁珂先生亦認同此觀念:「《海外經》以下各篇,主要是說海,就連郭璞作注時收錄進去的《荒經》以下五篇,主要也說的是海,自然該稱《海經》。

所以從外殼結構將此書區分為《山經》和《海經》。

」《山海經》中有大量涉及海洋的文字內容,主要分布在《海外經》《大荒經》及《海內經》中。

遠國異民式的海上奇聞

《山海經》中的海洋敘事,主要體現在遠國異民式的奇聞傳說。

對安土重遷的中原先民來說,海洋與陸地有著明顯差異,屬於超越常識與經驗之外的世界。

浩瀚遼闊、一望無垠的海洋使得人們可以在想像空間中遨遊,而諸種海洋生物的玄妙不可知又令人滋生無盡幻想。

直至東漢末年的《釋名》一書,仍將「海」解釋為「海,晦也,主承穢濁,其水黑如晦也」,反映出古人對海洋的認知,往往伴隨著因隔膜而產生的負面情感。

《山海經》雖然對海洋的描摹較粗淺,有時顯得偏於刻板及靜態,卻依舊記錄下了「大人之國」「小人之國」「君子之國」等海外國度並佐以豐富想像,其中所提及的諸多島民,皆有異常之相,如「大人之市在海中」,「海中有張弘之國,食魚,使四鳥」。

而海中還有許多神奇之物,陵魚長著人面,有手足,卻是魚身;流傳千載的鮫人傳說也始自於此,《海內南經》有「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的記載;《大荒西經》亦記「有互人之國。

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

」後世文學、影視作品中屢有人魚形象出現,究其源頭,自是源於《山海經》中的人面魚身傳說。

可見海洋已不僅作為自然環境以供狀物描摹,還同海洋中的生物一起構成了特殊意象。

縱然對這些海中方國的描述瑰麗而奇幻,但這些遠國異人的傳說卻並非是先民們純粹的虛構與幻想,而是建立在傳聞基礎上的地理志與民族志。

見證者們將自己所見所聞轉述與他人,構成了《山海經》中奇幻的海洋世界,在對海外民族的描摹中,透露著先民們樸素的地理觀與世界觀。

海域觀念與海洋之神

海域觀念與海洋之神的確立亦是《山海經》海洋敘事中重要的一點。

中國的地理結構為「內陸外海」型,腹地廣闊,無內海切割,原始思維影響下,中原人將自己視為宇宙的中心,所謂中央之國。

四海觀念因此衍生,文獻中最早出現「四海」一詞的是《尚書》與《詩經》,但此處的「海」,並非自然意義上的海洋。

至《山海經》,四海與海洋息息相關,《海內東經》曰「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須陵東南」,可見《山海經》中的海,其所指乃是江河匯聚而成的海洋概念。

四海觀念的確立,使掌管四海之神隨之應運而生。

《大荒東經》記有「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虢。

黃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

禺京處北海,禺虢處東海,是為海神。

」《大荒西經》曰:「西海郩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

」在《大荒南經》的記載中,南海神亦有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為不廷胡余;《海外北經》云:「北方禺強,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

」由此可知,《山海經》中已明確出現四海之神的名字、外在特徵及相應的神仙譜系。

以東西南北為序,海神分別是禺虢、弇茲、不廷胡余、禺疆(亦作禺強、禺京);形態多半人半獸,以蛇為飾。

在後世的發展中,四海之神的觀念得以延續,但其名號有所改變,繼而形象特徵也逐漸人格化,成為廣為人知的神靈。

誠然,以《山海經》為代表的早期文學作品中,海洋多隻屬於敘事的時空背景,中或摻雜創作主體的瑰麗想像,然而始終指向志人志怪。

細究其因,大約有以下兩點:其一,上古時期的航海技術不甚發達,安土重遷的中土居民對海洋世界缺乏了解,沿海居民的航海活動也大致處於原始航海階段,少有遠海探險的記錄留存。

因此,人們對海洋世界多有主觀臆測,將之虛構成有神人居焉的地方;其二,上古時期遺留下的文學作品皆是言簡意賅的短小之貌,囿於篇幅,無法對之作深刻複雜的描述,因此遺留下的涉海故事遠不如後世豐富。

在後世的社會發展中,海洋及海上群體逐漸進入國人視域,成為中原居民經驗範疇內的事物,佛經故事傳入後,以海洋為背景的傳奇志怪數量亦迅速增加。

縱然如此,《山海經》對中國海洋文學依舊有特殊意義,後世的海洋小說多從《山海經》中得到啟發與影響。

上古時期的農耕先民們曾向遠處的海域眺望,猜想陸地盡頭是什麼模樣,他們開啟了民族對海洋敘事的篇章,在幻想中建構遠國異民的思維體系,才有了煮海的張生,新羅的長人,海島中謎一樣的女子……中國人的海洋文學起源自此,又在後世衍生出動人的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方人說中國人沒海洋意識 這部書證明他們錯了

《山海經》與「海洋意識」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認為,亞細亞諸國的人民雖然也以大海為界,卻並未享受海洋賦予的文明:「就算他們有更多壯麗的政治建築,就算他們自己也是以海為界——像中國便是一個例子。在...

山海經簡介

《山海經》是中國最古老的奇書之一,是戰國初年至漢代的人集體創作的,內容相當豐富,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話資料外,還涉及到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如宗教學、哲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

玄冥是誰?傳說中的水神、雨神、冬神

玄冥即禺強,是顓頊氏的輔佐神,是傳說中的水神、雨神、冬神。禺強,也作禺疆、禺京,也是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他是黃帝之孫,統治北海,人面魚身或鳥身,耳佩兩條青蛇,足踏兩條赤蛇。

海洋神話——中國古海神

中國關於海神的記錄最早見於中國神話的經典《山海經》。《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記載:「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虢。黃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虢處東海,是惟海神」。

《山海經》到底算是千古神書還是千古巫書

《山海經》可以說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一本包羅萬象的奇書,它是把上古時期天下的山川、河流、民俗風情和神話故事融成一爐的傳奇著作。也是我國現存至今的最古老最經典的一本著作,與《周易》、《黃帝內經》...

禺強——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

禺疆是古代漢族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象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疆據說是「玄冥」,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為人面鳥身、兩耳各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