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藥方都是精美的書法作品,不信請看中國最早的醫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鄉河魚

前些年,醫生的處方廣為老百姓所詬病,戲稱之為「天書」,幾無人能識。

近年採用電腦列印,病人終於能看懂了。

古人的藥方是怎樣的呢?用毛筆寫的單子是否更不好識讀?

迄今所見最早、最完整的古醫方專著《五十二病方》證明,古人的每一張藥方都是一件精美的書法作品。

《五十二病方》一

《五十二病方》,約成書於戰國時期,作者失考,1973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是馬王堆帛書的主要內容,原無書名,整理小組按其目錄後題有「凡五十二」字樣命名。

全書現存一萬餘字,抄錄於高約24厘米、長450厘米的長卷之後。

它詳細記載了醫方283個,藥名254種,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和五官科等103種疾病的治療醫方。

1979年由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輯出版的《五十二病方》

帛書指書寫在帛上的文字。

帛的本意為白色絲織物,即本色的初級絲織物。

至晚在春秋戰國時代,帛已經泛指所有的絲織物。

當時,帛的用途相當廣泛,其中作為書寫文字的材料,常常"竹帛"並舉,並且帛是其中貴重的一種。

至遲漢代古籍上已有"帛書"一詞,而帛書的實際存在當更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

《五十二病方》二

《五十二病方》系篆字,字體不同於秦統一後的標準小篆。

與四川青川戰國秦墓武王二年(前309年)更修田律木牘對照,從用筆、結構分析,有相當部分字體相似或幾乎為同一模式,青川木牘帶隸意,而《病方》字體尚為篆體,字體古拙厚重。

青川木牘

《五十二病方》三

就帛書的書法藝術而言,其排行大體整齊,間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規範整齊之中又現自然恣放之色。

其字體扁平而穩定,均衡而對稱,端正而嚴肅,介於篆隸之間,其筆法圓潤流暢,直有波折,曲有挑勢,於粗細變化之中顯其秀美,在點畫頓挫中展其清韻,充分展示作者將文字藝術化的刻意追求。

《五十二病方》局部

看了古人的藥方,現在的醫生們是否應該慚愧?我們不要求醫生都是書法家,但你們寫的字是否應該讓老百姓都認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漢代隸書的由來和發展(二)

一、秦小篆產生之前的隸變近年來出土的四川青川木牘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竹簡為我們提供了實物資料,無可駁辯地證明了秦統一之前就存在著大篆向隸書演變的過渡性字體。青川木牘早於雲夢睡虎地秦簡八十年,屬...

帛書與隸變

幾年前,我在長沙看了《馬王堆帛書老子本》、《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等帛書,還有大量竹簡,這些文字大都為古隸,處於「隸變」階段的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