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官山考古發現(一)——扁鵲醫簡為川派中醫溯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趙斌

圖 • 網絡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桓侯曰:「寡人無疾。

」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這篇耳熟能詳的《扁鵲見蔡桓公》,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名篇。

在中學教材里,對扁鵲的注釋是:「戰國時期著名醫學家秦越人,因為醫術高明,所以人們就用傳說中的上古時期的一位神醫的名字來稱呼他。

作為2013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的成都老官山漢墓,墓中出土的西漢時期醫簡和完整的人體經穴髹漆人像堪稱重要發現,醫簡被考古專家認為極有可能是已失傳的扁鵲學派經典書籍。

▲ 老官山漢墓醫簡

老官山出土的醫簡,介於早期的馬王堆醫書和中國首部醫學典籍《內經》之間,而且九部醫書都和中醫學有關,既涉及中醫理論,又有症候治療以及針灸、脈診等,涉及中醫學的多門學科,學術價值極高。

考古發現的4座墓葬中,3 號墓出土了部分竹簡,根據竹簡長度、擺放位置、疊壓次序和簡文內容,可分為九部醫書,除《五色脈診》之外,都沒有書名,經初步整理暫定名為《敝昔醫論》《脈死候》《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症候》《脈數》等。

▲ 成都老官山漢墓現場圖

▲ 成都老官山漢墓現場圖

竹簡歷經千年,一直浸泡在水中,出土後,周圍水一旦被抽干,它們脆弱得一碰就會散掉,出土後只能用泡沫等材料,對竹簡下的泥土進行小心置換,才將竹簡從泥土內取出。

隨後的清洗過程更是精細活兒,專家們將竹簡用兩片無機玻璃片夾住,再用絲線進行纏繞,然後將它們存放在玻璃試管中,試管里注入蒸餾水。

不僅要保證不損害竹簡的外形,還要保證竹簡上的毛筆字不被蹭掉。

「敝昔」與「扁鵲」同音通假

▲ 扁鵲

扁鵲,原為上古神話黃帝時期的神醫,而《史記》中記載的扁鵲原名秦越人,又號盧醫,是春秋戰國時期名醫,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據《漢書》記載,扁鵲著有《內經》和《外經》,但均已失傳。

扁鵲是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的鼻祖,而此次發現的醫簡《五色脈診》,詳細記載了通過脈象觀察病痛的方法,「心氣為赤色,肺氣為白色,肝氣為青色,胃氣為黃色,腎氣為黑色,故用五臟氣色……」通過對脈象的觀察、有助於診斷找准病症,這些內容與扁鵲學派頗有淵源。

考古專家判斷這批醫簡疑似扁鵲學派書籍的主要依據就在於「敝昔」二字。

《敝昔醫論》中多次出現「敝昔」二字,如簡文「敝昔曰:所胃(謂)五色者,脈之主」就是論述五色脈與臟腑和疾病的關係。

考古專家表示,中國的古文字體系非常複雜,流傳至今,讀音和字體的變化很大,加之方言的原因,「扁鵲」二字在古漢語中並非只有一種寫法。

「敝昔」與「扁鵲」同音通假是沒有問題的,「敝」通「扁」,「昔」通「鵲」在以往的古籍中也有出現。

「醫」「巫」分家標誌中醫獨立發展

▲ 人體經穴髹漆人像

與3 號墓醫簡伴出的還有一具完整的人體經穴髹漆人像,高約14 厘米,五官、肢體刻畫準確,白色或紅色描繪的經脈線條和穴點清晰可見,不同部位還陰刻「心」「肺」「腎」「盆」小字。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認為該人像應該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

歷代醫學家一致認為,扁鵲是中醫最早的針灸醫生,長於針灸治病,被稱為中華「針灸祖師」。

而在3 號墓伴隨九部醫書出土的完整經穴髹漆人像,也從側面增加了出土醫書為扁鵲學派書籍的可能性。

▲ 黑色髹漆的小型木質人形

這具經穴髹漆人像並非孤例,早在1993 年春,在四川省綿陽市永興鎮雙包山發掘的2 號西漢墓後室中,也出土了一件黑色髹漆的小型木質人形,其上有紅色漆線的針灸經脈循行徑路,但無文字及經穴位置標記。

這兩具髹漆人像說明,早在西漢時期,成都平原地區已經開展了中醫脈診和針灸的醫療實踐,並總結產生了醫學著作和針灸模型,到東漢時期廣漢出現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脈診為特色的醫學派別,也是由扁鵲學派發展而來,因此在成都地區出土扁鵲學派醫簡是不足為奇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發現除了醫簡,還有專門記錄巫術類木牘。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刻有巫術的木牘,與墓葬中出土的專門醫學論著的竹簡是分開的。

考古專家認為,老官山漢墓出土的醫簡中,基本沒有巫術,這也證明西漢早中期「醫」「巫」已分家,標誌著中醫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醫簡藥方比馬王堆醫術更成熟

專家根據竹簡內容,為其餘8 本進行了初步命名。

如《敝昔醫論》講五色脈、《脈死侯》講脈象與疾病以及死亡的關係、《六十病方》所涉病名包括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傷科等疾病,《病源》則涉及病理學,《諸病症候》包括經脈和病症部分。

此次出土的竹簡醫書的最大特色就是醫方和中醫理論內容都很豐富。

其中,在《六十病方》中包括有「題名簡」和「醫方簡」。

「題名簡」就是目錄,指向其後的醫方簡,醫方有60 條,內容豐富。

從其中所列病名來看,更是涉及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傷科等疾病。

專家分析,《六十病方》中大部分可識別的藥物具有祛風、祛寒、祛濕的作用,一些是治外風的藥方。

▲ 《六十病方》

除了醫治人的醫書藥方,此次出土的醫書中,還有一部專門講述如何醫治動物的醫書《醫馬書》,是迄今我國出土的首部獸醫書。

其中描述了馬生病的諸多症狀和「以藥灌鼻中」的治療方法,而這種灌藥法和《周禮·豕宰·獸醫》中所講的方法是一致的。

更讓人驚奇的是,脈學理論還在《醫馬書》中的一支簡上出現。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發現,因為以前完全沒有給馬診脈的記錄。

專家分析,醫馬和醫人的書放置在一起,是因為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代,馬是人類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

《醫馬書》內容如此豐富,說明遠在兩千年前的漢代,馬基本上就被當做人類最重要的夥伴來看待。

▲ 老官山醫簡

老官山醫簡從數量來說,920 余支簡,字數和馬王堆醫書的兩萬多字較為接近。

從內容來說,馬王堆醫書的內容有很多原始、巫術的成分,醫方也以單方為主,經驗的成分較大。

此次發現的九部醫書都和中醫學有關,既涉及中醫理論、又有症候治療,以及針灸、脈診等,涉及醫學的各個方面,學術價值極高。

老官山醫簡的醫方也比馬王堆醫書更加成熟,不僅每個醫方的藥味增加了,經常有四五味、七八味,相比馬王堆醫書的一兩味藥更有中醫方劑的特點,很多藥現在仍在臨床上使用。

「川味」中藥成都有獨立醫學派系

漢代的著名醫家倉公、華佗,都是與扁鵲學派有關的學者,而此次出土的部分醫簡,也進一步證實東漢時期廣漢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脈診為特色的醫學家都是扁鵲學派的繼承人。

老官山漢墓出土的醫簡《六十病方》與馬王堆《五十二病方》同類,但病名和方藥不同,表明成都存在一個獨立傳播的醫學派系。

在《六十病方》的60 條藥方中,還出現了蜀椒、川芎、白芷、厚朴、烏頭、防風等四川特色中藥。

藥方「八治風: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風、細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陳茱萸一分,圭十分,薑六分,皆冶合」帶有明顯的川派中醫特色。

蜀椒等是常用中藥,多性溫,大熱,可以治療多種痛症,現在有些中藥藥方中還在沿用。

作品轉載自金牛區數字方誌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出土漢簡有望豐富中醫學史

在新近開館的成都博物館,出土於成都老官山漢墓的蜀錦提花機模型、人體經穴漆木俑、醫簡等文物,是該館的明星展品。經過3年多時間,老官山漢墓醫簡的校釋工作已近完成。整理者將推出一部校釋,也將完成一部向...

告訴你一個別樣的扁鵲學派

話說歷史上的成都中醫藥23年前(1991年10月),國際傳統醫藥大會在中國北京舉行,將每年的10月22日定為「世界傳統醫藥日」。人類健康離不開傳統醫藥。中醫藥及其它傳統醫藥為保障各國人民健康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