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有72座疑冢嗎?真相併非如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歷史的陰差陽錯使得李王后陵躲過了曹操的黑手,以至完整保留至今。
而劉武墓卻由於曹操的「光顧」,從此暴露在荒野之中,千百年的日曬雨淋讓它失去了昔日的奢華。
曹操的盜墓行為讓人唾棄,就在他盜墓後不久,就有人揭發了他這件見不得光的醜聞。
揭他老底的是當時袁紹手下的名士,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
陳琳寫了篇文章叫《為袁紹檄豫州》,把曹操盜墓這件事情作為他的罪狀之一,揭發了出來,檄文中是這樣寫的:「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
發丘和摸金都是盜墓的專有名詞。
發丘,發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掘,丘就是古代墓冢的意思,發丘就是挖墓。
摸金很簡單了,尋找金銀財寶。
曹操在軍中成立了一個盜墓辦公室,負責人就是這個發丘中郎將,就是盜墓現場的負責人。
曹操的這個盜墓行為對後世影響特別大,「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到二百年後的南北朝時期,還真的成為了官職名。
曹操盜墓的影響大,但是比盜墓影響更大的,是他如何反盜墓。
曹操的反盜墓手法堪稱一絕,據說一生奸詐多疑的曹操為自己精心策劃了72疑冢,在他下葬的那一天,鄴城所有的城門全部打開,72具棺材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同時抬出。
從此產生一個千古之謎:七十二疑冢哪座為真?其實,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說法,一直到宋以後才出現,在唐之前不存在曹操疑冢的說法,元明以後,七十二疑冢大多數都被盜墓者挖開過,都沒有找到曹操的屍體,可見七十二疑冢的說法是不靠譜的。
民間傳說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從臨漳縣講武城到磁州,這麼長的一段距離當中,確實是一片古墓群,但卻不是曹操的疑冢,而是稍晚一些的南北朝時期的。
通過現在的考古發現已經可以證明,傳言中的七十二疑冢不攻自破。
那麼七十二疑冢這種說法又是怎麼形成的呢?這與《三國演義》有關。
曹操的形象在之前其實是很正統的,但是《三國演義》當中的曹操形象,是詭計多端的大奸雄,所以說後世者就容易把曹操的陰謀詭計附會到他死後下葬上面,設計出了七十二疑冢這個說法。
七十二疑冢的傳說撲朔迷離,歷代盜墓者為尋得高陵費盡心機,絞盡腦汁,那麼曹操的屍骨究竟埋於何處,現在沒有定論,說法也比較多。
一種說法曹操詭計多端,死後偷偷地葬回了安徽老家,還有種說法認為曹操的墓葬在了鄴城附近的漳河地下。
主流觀點認為他葬在鄴城這個地方,就在西門豹祠附近,但是現在已找不到這個地方了。
史料《三國志·武帝紀》中收錄曹操死前一年多作的《終令》,稱「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
說明曹操的墓址是他自己選的,就在西門豹祠以西的丘陵上。
可見,曹操當年並沒有秘葬,高陵的位置也是眾所周知。
既然如此,曹冢後來怎麼就神秘消失了呢?那是因為曹操生前留下遺囑,要求薄葬,死的時候,就穿平常的衣服,連豪華的送老衣,就是殮衣都沒有,而且不要葬在肥沃的土地上面,就葬在一個薄地上面就行了。
他的墓穴,葬的時候,要求挖得比較淺,就以西門豹祠的高地作為墓基,可以想見他的墓挖得比較淺,後世毀壞特別容易。
所以不少人認為,在鄴城這個地方,曹操的陵已經不存在了,被毀壞了。
另外還有一個可能,也許曹操生前盜過別人的墓,看過那種白骨遍地的慘相,所以他不希望死後這樣。
因此,不管有沒有七十二疑冢,有沒有種種對他陵墓的猜測,曹操最終給我們設下的最大疑團,就是讓大家找不到他的陵墓。
曹操與摸金校尉(摸金校尉是否真的存在過! )
據傳,摸金校尉是中國古代一個盜墓者的門派,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當時魏軍的領袖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用。之後,有盜墓者以摸金校尉之風水方...
原來古代官方就開始盜墓,且設專司盜墓的部門和官職
(典故)摸金校尉是中國古代一個盜墓者的門派。據史書記載,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自於漢代陳琳所作《為袁紹檄豫州》。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
揭密古代軍人的副業:當摸金校尉,去盜墓
在中國,盜墓的歷史源遠深長,史不絕書,但並非所有盜墓者都能被冠以「摸金校尉」之名。狹義上的「摸金校尉」特指東漢末年時期曹操所設的一個專司盜墓取財的軍職,而廣義上的則可指歷史上的一切具有軍方背景的...
中國盜墓四大門派行規:為何僅剩摸金一門?
【提要】四大盜墓門派分別是:摸金門、搬山門、卸嶺門、發丘門。又被稱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嶺力士、發丘將軍。有稱「發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術,卸嶺有甲」。
解秘:曹操提倡薄葬背後有怎樣不可告人的秘密?
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公元220年3月15日),一代梟雄曹操病逝於洛陽,享年66歲,隨後不久其世子曹丕代漢建魏,歷時400餘年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盛王朝滅亡,中國進入長達360年的魏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