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找到了「上古神話」最具原型的一部分:玉石神話|社會科學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哦!
爭鳴
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哲學社會科學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研究回答好時代提出的問題。
對於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本文指出需要用神話學來支持或者補充。
全文大約2200字,閱讀時長約為4分鐘。
報紙原文:《神話學深化中華文明探源的理論訴求》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葉舒憲
神話學,一門陌生的學科
在中國的傳統中,神話非常多,但問題是研究神話的這門學問在中國究竟有沒有。
在1902年以前,我們的語言中沒有神話這樣一個詞,這個詞是日文的,借用了兩個漢字「神話」翻譯了英文「myth」。
這是西學東漸以來,我們接受的一門西方的學術分科。
神話學在國際上應該是綜合的學科,主要是文史哲、宗教、心理、精神分析,特別與今天的文化創意產業密切相關。
比如迪士尼樂園,實際上就是一個現代的美國神話的翻版。
在中國,這樣一門學科是1902年由留日學者才引進的,對我們來說是一門只有一百多年發展歷史的陌生的學科。
從近三十年研究神話的經驗來看,在改革開放之初,社會科學界尤其文史哲領域掀起了新方法論的討論。
之前是相對封閉的時代,我們不太講理論和方法。
改革一開放,國外的大概一個世紀的理論就傳播到國內學界來。
就文學研究而言,就有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現象學、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生態批評等多種新學科和新理論。
目前看來,在這些新學科、新理論中,有些沉澱下來,有些熱鬧一時,已經沒有了。
神話學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主要是做翻譯介紹理論的工作的,尤其是以加拿大學者為首的神話原型批評派的理論。
在這一階段,即翻譯介紹神話原型批評理論的時候,我們就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就是怎麼樣把這個理論中國化,用在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研究領域中。
研究西方文學,首先要研究兩個源頭,第一個是古希臘羅馬文化,第二個是古代希伯來文化。
在希伯來神話中,人類祖先犯了原罪,犯了原罪的結果是遺傳的,因此人類的後代生來都是有罪的。
所以西方文學的其中一個主題就是懺悔。
文學文本離不開文化的制約。
在企業文化中,國外有的企業最會營銷,其實就是利用神話作為資源,它比代言人、品牌的作用都要厲害。
中國的企業過去不懂得這個方法,因為沒有神話的專業研究隊伍。
中國版的神話理論
在翻譯介紹西方的神話理論的時候,如何用這個理論解決中國文化的問題?1996年,語言文學專業建立了文學人類學派。
它的理論脫離了簡單的翻譯和介紹西方理論的階段,主要是一些由中國學者提出的中國版的理論。
這就是接下來十年的新學科、新理論和新方法。
這一時期的理論其實也簡單,即把文化傳統的研究規範化、形式化,甚至量化,主要把文化看成文本。
我們認為,文化、文本制約著所有的作家、作品的創作,因此找到文化、文本的那個根源,即西方人所謂的原型,就等於找到了所有文學創作的終極奧秘。
當時文學人類學理論首先面臨方法論問題。
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有中國國學的傳統對接的問題。
當時我們形成了新的方法論,叫做四重證據法。
20世紀初國學大師王國維倡導二重證據法,即強調用地下出土的實物資料與傳統文獻相互印證。
我們將田野作業觀察到的民間口頭傳播的活態文化,即「口碑」材料稱為第三重證據,將文物和圖像稱為第四重證據。
按照這個方法論,我們在新世紀以來做中華文明探源的神話學研究課題。
這個課題說起來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文科最重要的協作公關的課題,它的前身是上個世紀末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目標是探明中國的五千年文明源頭究竟在哪裡。
在現代西方史學傳進國內以後,以顧頡剛、胡適為首的古史辨派認為,中國三皇五帝,再到後來的堯舜禹,都是後人創作出來的,這不是真的歷史,而是神話傳說,沒有得到科學的實證,所以五千年的歷史被截斷。
國外也有觀點認為,中華文明從有甲骨文記載的商代起筆的,距今也就是三千三百年,跟我們信奉的中華文明五千年,差了一千七八百年。
要回到五千年的歷史,一定要有神話學、宗教學的視野,用神話學來支持或者補充中華文明探源問題。
所謂神話,這個神先是信仰的對象,可以變成文學、文化創意的對象,作為原型來加以改造,成為代言人。
重新發現大傳統
我們找到了中國上古神話中最具有原型意義的那一部分,即玉石神話,它與純粹用來文藝欣賞的神話不一樣,其背後都有堅定的信仰。
什麼信仰?即玉,一可以代表天,二可以代表神,三可以代表永生。
玉石不是作為審美的藝術的觀賞的對象,而是作為通天、通神的標記來出現的。
中國北方在距今八千年的時候出現了戴在耳朵上的玉玦。
後來的無論完璧歸趙也好,鴻門宴也好,都是玉石神話信仰支配的敘事,但是這個信仰的根是在八千年前的。
我們把以前不知道的這一段中國文化的歷史叫做大傳統。
通過大傳統的重新發現、再認識,中華文明的脈絡比世界的其他有文字記載的文明都要長。
具體來說,有文字符號的歷史,叫做小傳統,即文字編碼的書寫文化傳統;而大傳統就是先於和外於文字記錄的傳統,即將前文字時代的文化傳統和書寫傳統並行的文化傳統,比如崇拜玉、巨石、金屬(青銅、黃金等)的文化等。
中國是三千三百年前開始進入小傳統的。
我們重點研究的是,三千三百年以前沒有文字的階段,文化的脈絡是怎樣的,特別是它的主線是怎樣的。
儒家、道家、墨家,在我們看來都是有文字記載的書寫的小傳統,我們要追慕的是大傳統。
所有重要的文化原型全部來自於無文字的大傳統。
憑藉四重證據法,我們進入大傳統,並得到由大傳統時代延續至今的民間文化傳承。
大傳統和小傳統作為一對概念,是原來的社會科學已有的,但是它的意義跟我們所使用的是截然相反的。
過去認為老鄉的是小傳統;掌控著權利的,以及知識分子是大傳統。
我們重新定位,把大傳統作為口傳的無文字的傳統,把小傳統作為文字的傳統。
文化大傳統真實存在,並且大傳統支配著小傳統。
文化支配著文學文本,中國的話語就在中國的文本里。
今天我們做的最大努力,就是要把這個大傳統的文化原型清楚地梳理出來,然後解釋中國文化的所以然。
(本文根據作者在上海市社聯第十一屆學會學術月活動開幕式上的報告速記整理而成)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81期第5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大家都在看
長按二維碼關注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社會科學報
微信號:shehuikexuebao
社會科學報官網:http://www.shekebao.com.cn/
文學人類學加分子人類學,「三皇五帝」神話或被基因技術證實
主題為「重述中國:文學人類學的新話語」的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第七屆學術年會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落幕。包括中國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四十多家學術單位百餘位學者在多學科研究前沿...
考古學與狹義歷史學不宜混淆
2016年4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載了王東峰的《王國維「二重證據法」辨析》(以下簡稱「王文」)一文,作者認為「王國維在繼承宋代金石學、清代乾嘉考據學基礎上,在羅振玉大力幫助和引導下,對...
堅守經世致用的學術傳統
中國古代學術有「經世致用」的傳統,文學研究自然也不例外。錢穆曾經對乾嘉以來的訓詁、考據進行深入反思,他極力反對那種「永遠是一些竹頭木屑之收藏,永遠無一間半架真建築」的「搜集資料」法。姚永朴針對...
《比較神話學在中國》出版 探源中華文明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汪永基)日前在中國社科院召開的「比較神話學在中國」學術研討發布會上,跨學科研究領域的50余位學者針對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中最新出版的《比較神話學在中國》一書進行學術評估...
石峁遺址的發現與中華文明探源的進路
內容摘要:以石峁遺址的發掘與石峁玉器研究為契機, 2013年 6月,中國玉石之路與玉兵文化研討會在陝西省榆林市召開。本文就該會議的核心議題進行再思考,試圖從石峁遺址的發現出發,結合對玉石之路、玉...
從神話學角度探源中華文明
光明網08-30 00:45顯示圖片●歷史:《中華文明探源的神話學研究》作者:葉舒憲定價:138元評分:8.5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自20世紀末國家重大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以來,21世紀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