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消夏避暑20法,道法自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6-06-28 儒風大家
扇子
扇子起源於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
古時候,扇子又名「搖風」「涼友」,所謂「凈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是古代消暑最常用器具。
在西漢,京城長安有位能工巧匠丁緩,把7個一丈長(3.33米)的大輪連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輪扇」。
《西京雜記》記載,這把扇子「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一個人操縱,可以讓滿廳堂的人都感到涼爽。
扇子的盛行是在明清。
其種類繁多,有摺扇、竹扇、絹扇、羽扇、葵扇等不一而足。
後來,摺扇還流傳到歐洲,成為西方貴婦們喜愛的把玩之物。
搖扇是一種需要手指、腕和肩部關節、肌肉協調配合的上肢運動。
盛夏時節,老年人經常搖扇納涼,正是鍛鍊上肢、關節、肌肉的好機會。
老年人夏日搖扇多用左手,從而有效地預防和減少血管疾病的發生。
瓷枕
瓷枕的枕面長度一般不超過20厘米,內部中空,下端有孔穴透風,四周能透氣,加之瓷器表面有一層冰涼的釉面,睡上去「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
瓷枕中數北宋定窯孩兒枕最為罕見,一小兒頭枕雙臂,俯臥床榻,樣子十分憨態可掬。
據說,乾隆皇帝就非常鍾愛孩兒枕,有一次得到了一件孩兒枕後,詩興大發,題了一首詩:「瓷枕通靈氣,全勝玳與珊。
眠雲渾不覺,夢蝶更應安。
」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就存有一件精美的瓷白孩兒枕。
涼蓆
古人常用的涼蓆,一般是藤、葦、竹等編織而成的,最昂貴的是象牙席。
據說漢武帝時,曾經以象牙簟賜給寵妃李夫人。
還有一種絲絹編織的涼蓆,在南朝梁人劉孝儀的形容中,使用時會覺得夏室已寒,想穿上冬天的裘襖,即便室外炎熱如沸,也用不著扇子。
竹夫人
蘇東坡一日調侃佛印:「你有妻子沒?」佛印笑答:「有,兩個。
」東坡大驚,佛印笑著解釋:「我夏天擁抱『竹夫人』,冬日懷揣『湯婆子』。
可不是兩個妻子?」蘇東坡聽後大笑。
佛印說的「竹夫人」是一種用竹篾編成的圓柱形物,長約1米,中空,四周有竹編網眼,根據「弄堂穿風」的原理,供人取涼。
工匠還會在竹夫人內放兩個小球,能增加彈性,還能在滾動中去糙,保持清潔,且十分好玩。
竹夫人在舊時江南一帶很受歡迎,夏日置於床上,能休憩手足,可相擁而眠,或夾於膝間以求清涼。
即便大汗淋漓,竹篾生出的沁涼,也能將汗意一點點褪去。
以「夫人」喚之,正是看中它清涼解意,所謂「紅袖添香也添涼」吧。
講究的人家,還會在中間擱些薄荷、梔子花、茉莉花等解乏提神的香草,擁著入眠格外香芬甜美,所以它還有「百花娘子」的雅稱。
龍皮
有一年夏天,唐宣宗召翰林學士韋澳、孫宏進宮,這倆人頂著酷熱見到宣宗,行禮後剛一坐下,頓覺寒氣逼人。
原來是宣宗使人懸掛「龍皮」於亭中,可保持亭內涼溫,龍皮的透氣性還能使室內空氣清爽。
而這「龍皮」,就是蟒蛇皮!
半臂裝
據考證,魏晉前,夏日裡男人愛打赤膊,女人則喜歡穿「開襠褲」。
這種「開襠褲」並非單穿,古人外著深衣(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裡面則多穿脛衣。
脛衣可看作是褲子的雛形,但只有褲管,沒有褲襠。
由於這樣的著裝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過河否則古人不會輕易提起下裳。
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
半臂裝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當時相當前衛。
而比半臂裝更大膽的,則是袒胸裝。
張藝謀執導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里所謂的「爆乳裝」,其設計靈感其實就是源於唐朝的袒胸裝。
冰塊
古代沒有電冰箱,古人就用冰窖來貯存冰塊。
據悉,這種奢華的避暑方式最早出現在周代,當時只有官府才有。
一般來說,官府在頭年冬天大量貯藏天然冰雪於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來時,便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或者白雪,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冰盤」,冰雪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其製冷效果絲毫不遜色於今天的空調,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污染環境。
到明清時期,這種用冰塊避暑的方式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
每到盛夏時,官民都會大量用冰,取一桶冰,鑿孔置於地,涼風滿屋。
湯餅
飲食避暑從漢代就開始了。
據《荊楚歲時記》載:「伏日進湯餅,名為消惡」。
古人習慣稱暑氣為惡氣,避惡就是指消暑。
「湯餅」是一种放在水裡煮熟的麵食。
誠然湯餅本身不是清涼食品,但在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卻能出一身大汗,從而帶走體內大量熱能。
所以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消暑措施。
湯藥
中藥消暑歷史悠久,中醫古籍記載,服用藿香、甘草、金銀花等中藥湯劑有利於預防中暑和感冒。
藿香正氣、清暑益氣等方劑都是經典的消暑湯藥。
對現代人來說,除天氣原因,吹空調吃冷飲洗冷水澡等人工降溫方式,也會導致暑、寒、濕等邪氣傷人,出現暑熱頭暈、熱傷風、腸胃不適等疾病。
而藿香正氣方劑中含有藿香、厚朴等揮發性藥物,能揮散掉體內的濕氣、熱氣,讓五臟六腑運行正常,不但能防暑除濕,治療暑熱引起的頭昏、乏力等症狀,還能輕鬆解決生冷油膩食物引起的腸胃「急」病。
明清以來,老百姓消夏避暑最盛行吃蓮子湯。
中醫學認為,蓮子性味甘平,具有養心益腎的功用。
夏日常飲蓮子湯,能補中強志,養神益脾。
中老年人食用,輕身益氣,令人強健。
在清朝,有人煎熬蘇葉、藿葉、甘草等湯,稱之為暑湯,並在街上出售。
這裡的「蘇葉」,即紫蘇葉,中醫學認為紫蘇性溫、味辛、發表散寒、理氣寬中、化痰止咳。
中老年跟兒童夏日飲蘇葉湯,則有健脾補中的功效。
茶茗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說:「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痛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
被譽為茶之「亞聖」的盧仝tóng,在茶詩中說茶有「發輕汗」「肌骨清」「兩腋習習清風生」的解暑去熱之功效。
而蘇州人暑天則喜歡喝涼茶。
冷飲
春秋末期,在諸侯的宴席上已出現了冰鎮米酒。
唐代時出現了專業的「冰商」,他們冬天藏冰,夏天拿出來賣。
杜甫有詩云:「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
宋代冷飲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人們把各種水果汁、牛奶、冰塊、菊花等混合調製成冰凍的飲品,稱之為「冰酪」,馬可·波羅將製作方法帶回歐洲,改良後制出了今天常吃的「冰淇凌」。
在清朝宮廷中,消暑冷飲的種類就有很多了,冷飲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蓮子雪耳羹、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乾、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料製成,冰鎮後吃起來絕對爽口。
深井
曹操當年在鄴城建造大冷庫「冰井台」,挖深井採集冷氣,即在廳內或是需要的房間挖一深井,上面用蓋子蓋妥,蓋子上鑿孔,夏天便有冷氣從下面出來,而冬天則有暖氣上來,保證廳堂溫度相對穩定、宜人。
在保存下來的明清古民居中,常能看到這種「土製空調」。
如在安徽皖南古民居中,大戶人家的廳室里就有這樣的「空調井」。
而且,其妙處多多,除了可以給房間降溫,還可作為地下「冰箱」,將食品放進井內保鮮、冷藏。
還有一種方法,在廳室內埋置陶缸,形成陶井,夏天將冰塊放置其中,以降溫。
這種陶井,更像不可移動的冷櫃。
這種降溫辦法,1950年考古發掘秦漢宮廷遺址時已有發現,可見歷史很悠久。
涼屋
唐朝的宮廷就建有夏天避暑的涼殿,在涼殿中央安裝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原理,用扇輪轉搖,產生的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
後來發展到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目的。
到了宋代,除了皇宮之內,高官顯貴們也紛紛建立起私家避暑「涼屋」,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而且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在享受清涼時,同時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開軒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這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懷辛大》中所描繪的度夏景致。
「開軒」而可「臥閒敞」,可見古人愛吹自然風,不僅是由於當時條件所限,而是自然風確實能帶來真正的涼爽。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空調器的時代,辦公室、居室、汽車裡等全都有空調。
然而空調器是以自然界排放熱量為代價,為某個局部空間輸送涼爽的。
結果便是,雖然我們有空調,但我們依然很燥熱。
而電風扇的風始終來源於室內,不會帶來較新鮮的空氣,故不及天然風令人舒服。
吹一段時間,人的汗液吹乾了,但感覺不到涼爽,更不用說阻礙人體正常汗液排出的空調了。
所以夏天儘量少開空調,打開窗戶,讓風流動起來,該出汗就出汗,在最自然的風中獲得最舒適的狀態。
弈棋
有一首古詩曰:「對奕林蔭下,存亡楚漢爭。
茗甘何曉味,煙灼哪知疼?人靜無蟬噪,沉思任鳥鳴。
相拼忘萬事,忽見滿天星。
」下棋下到情深處,火灼了身體都不知道疼;隨著棋局的變化,那夏日的熱焰早消失得無影無蹤。
垂釣
明代李明珍指出,垂釣能解除「心脾燥熱」。
暑天炎熱的氣候往往使人煩悶、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釣釣魚是不錯的選擇。
古人云:「湖邊一站病邪除,養心養性勝藥補」。
夏天來到水庫、池塘邊,在繁茂的樹蔭下,清風吹拂,聽林中蟬鳴,看水中魚躍……尋得這愉悅和寧靜,自然心地清涼,非常愜意!
高樓
樓高風大,再加上林木掩映,有不錯的避暑效果。
唐詩人姚合的一首詩寫出了身居高樓賞景消暑的妙趣:「避暑高樓上,平湖望不窮。
鳥穿山色去,人歇樹陰中。
」
水亭
炎夏烈日當空灼。
在「火輪杲杲(gǎogǎo)懸中天,下鑠大地生青煙」的環境中,若能臨水亭榭,荷花池畔,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愜意呢?
喜歡在水亭之中納涼的唐代詩人劉禹錫吟詠出這樣的詩句:「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
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
」岸上是青竹,池中是紅蓮;舉目環望,清風徐來,暑熱頓去。
山林
綠樹蔥蘢,萬木蔭蓊的山中儼然天然空調世界。
山中樹茂林密,成了古人納涼的好去處。
元代釋英的《山中景》詩云:「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
遙知城市裡,撲面火花飛。
」城鎮人口稠密,赤日如烤。
而山中樹木青翠,陰涼風爽,兩相比較,恍若涼熱兩世界。
心靜
白居易曾寫詩:「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非是禪房無熱到。
但能心靜即身涼。
」他的意思是,心房就是禪房,暑熱雖在,但只要心靜身體就涼快。
所以他的消暑辦法就是:靜坐,坐到「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
古代先賢們深知「煩夏莫如賞夏」,這種境界確實值得現代人借鑑。
清心靜氣,心平氣和,不只是一種避暑的方式,也是一種人生態度。
(本文內容整合自網絡)
侵權必究,轉載本文須註明:
來源:儒風大家(微信ID:rufengdajia)
作者:儒風大家 「 重酬作者 」 計劃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儒風大家-中國傳統文化當代價值傳承者
儒風大家微信公眾號:rufengdajia 歡迎關注
古代沒有空調,古人如何度夏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現在的各地氣溫動不動就升到40°,讓擁有風扇、空調的現代人都難以招架。這時候老三不僅突發聯想:生活在古代的人們是如何避暑的呢?說起來,古代人避暑的方式其實很多:院中修建一口井...
在沒有冰箱、空調、電扇的幾千年里,古人避暑攻略,你知道嗎?
現在,已進入夏季三伏天,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現代人避暑並不是難事,但你知道嗎?在沒有冰箱、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的幾千年里,古人運用其智慧,創造了好些行之有效的避暑方法。 而且,這些避暑方法,似乎...
古人消暑秘笈,超出你的想像
自入伏以來,南方大部分地區一天中最高氣溫一直在35~39℃左右……文҈ 字҈ 都҈ 熱҈ 出҈ 汗҈ 啦!「過得七月半,便是鐵羅漢。」這是明代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難以想像,天氣這麼熱,沒有風扇和...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小時候看古裝劇,無聊的時候總是會想,古代沒有空調風扇、沒有冰箱、沒有汽車……還要穿那麼多層衣服,夏天時可怎麼過?豈不要動一動便大汗淋漓?後來,才明白確實是想多了!古人自有古人消暑的智慧,比起如今...
古人避暑妙招大揭秘:沒空調怎麼過夏天?
炎炎夏日,T恤短褲、西瓜雪糕、風扇空調儼然成為了現代人夏天的標配。但對於沒有冰箱沒有空調的古代人,他們怎麼度過這酷熱難耐的夏日?其實,古人不僅消夏避暑方法多種,更是道法自然,值得借鑑!
盛夏 | 古人的雅致避暑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鳴蟬聒噪,動輒汗流浹背。古代沒有現代電扇、空調,但從文人墨客留下的眾多消暑納涼詩來看,古人也自有其消暑納涼方法,別有一番情趣。穿越過去,看看古人是怎麼做到的。揮扇取涼
沒有空調的古人,如何避暑?
盛夏時節,火辣熱浪如影相隨,酷熱追人實在難忍。好在我們可以躲進空調房,吹涼風、吃冷飲、穿薄衫……納涼之餘,難免琢磨,沒有空調的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呢?他們有哪些消暑方法?古代木有電,但並不意味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