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葫蘆形的青銅劍為啥這麼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遼瀋晚報

朝陽十二台營子出土的曲刃青銅短劍

問:以下詞語所指的是何種器物?「輕呂」「徑路」「長鋏」「棠溪」「吳粵」「干越」……

答案:劍。

青銅劍。

前三個詞是劍在古籍中提到的稱謂,後三個是因此地盛產青銅名劍也代指為劍。

冷兵器時代,劍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自不待言。

僅一個「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李白,一輩子就寫了100餘句含「劍」的詩詞。

而唐朝時聞名的橫刀、陌刀,證明刀實是戰場主流,只不過劍已經升華成了一種禮儀或者文化甚至是士人的身份象徵。

用劍的可以是「劍俠」,玩刀的只能淪為「刀客」。

金庸大師的《書劍恩仇錄》單是書名就點出了讀書人曾有的精神世界,「干戈猶未定,書劍那能閒。

不過回到青銅時代,劍就是個簡單的械鬥的東西。

「輕呂」,周武王用這東西又砍了二下已經自焚而死的商紂王。

這種柳葉形的青銅劍確實很輕,一般都不到一斤重。

隨著戰爭技術的進化和戰鬥的需要,青銅劍是越來越長,即便後來被鐵劍取代,細長的「柳葉形」仍是劍的基本造型。

但是與此相對的,中原之外北方的青銅劍一直保持著自己特有的制式,被稱為「曲刃劍」,刃是波浪狀的,劍看上去有點像是細長版的葫蘆形,在東北、內蒙古北部各地都不斷出土中。

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的曲刃青銅劍,出自曾被評為年度「十大考古發現」的葫蘆島市東大杖子戰國古墓,劍柄、劍首居然都是黃金所鑄。

與其同時出土的吃喝玩樂用的青銅器都帶有強烈的中原風格,只有這憑以殺敵保家的劍仍保持著傳統而獨立的式樣。

這其中的含義恐怕不能只用眾多人所言的「此地已被中原同化」來一語帶過吧。

中原的柳葉劍

與塞外的曲刃劍

不知道讀者對於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空》有多少印象,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過太上老君手裡的傢伙是什麼。

開始以為是姜子牙拎著的一節一節的打神鞭,後來才知道,作者張光宇筆下的太上老君拿的竟然是一把青銅劍。

這種細長葫蘆形也有說琵琶形的青銅劍就是北方特有的曲刃青銅劍。

1953年,在海城大屯的古墓群中出土了這種還未命名的青銅劍,隨後遼陽、錦州、朝陽等地均有出土,後來甚至俄羅斯地區都有發現,唯有中原地帶難見此劍。

按照古籍的說法,黃帝得了天下後,不僅采了首山的銅鑄造了鼎,還造了第一把劍,但是,其後一直未見中原地區有青銅劍出世。

目前存世最早的劍卻是出土於塞外的曲柄劍,就是說劍柄是有些彎曲的,這種曲柄劍屬於中原以北特有的制式。

從伴出的器物看,這把銅劍的年代應該在商代早期。

至於中原地帶出土的青銅劍,基本年代都是商朝晚期。

周朝開始盛行「柳葉形」劍,也被稱為「中原古劍」,與此相對的,就是北方的「曲刃劍」。

一開始的時候,北方的青銅劍鑄造應該是先進的,至少是不嫌麻煩的,因為中原的「柳葉」顧名思義就是整個一把青銅劍就像片葉子,劍身劍柄都是一起鑄造。

而「曲刃劍」則是劍身與劍柄分別製造。

但是到了春秋時期,「曲刃劍」也一直沒什麼變化,遼寧省博物館的這把劍全名是「曲刃青銅短劍」,重點在這個短上,劍身長度不過30厘米,加上劍柄也才43厘米。

而中原的青銅劍可能是隨著鑄造工藝的進步,劍身越來越長,著名的勾踐劍將近50厘米。

而後來一統天下的秦,兵馬俑出土的九把完整青銅劍都在80厘米以上,最長的將近一米了。

青銅劍外形的變化自然也與劍的用途有關。

作為塞外民族,青銅劍以近身格鬥功能為主,所以也不可能鑄造太長。

至於中原地帶,商周時期打仗一直流行戈矛等長兵器,劍成了裝飾品和身份的象徵,貴族們爭相佩劍。

春秋時期各國派出的使者也都要配著劍以顯示身份。

而到了戰國,打來打去的,戰車這種高成本的東西已經干不過人海戰術了,近身肉搏成了主流,劍就又成了殺伐兵器,於是越鑄越長,長到秦始皇因為著急拔不出劍來差點被荊軻弄死。

啥人配啥劍

周禮有規定

大概是因為這次刺殺陰影很大,秦始皇對於武器管得很嚴,就像賈誼在《過秦論》里說的那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之後各朝各代對於私人兵器時寬時嚴的,也就是說不想管的時候睜一眼閉一眼,詩人都可以四處嚷嚷「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贈君,誰有不平事」,可是想管你的時候你就是有罪之人。

反正你官當大了後家裡武器藏太多的話,扣上一個謀反的帽子都沒處說理去。

第一個出事的就是跟著劉邦打天下的漢朝名將周勃,就是那個平了呂氏之亂的大功臣,已經因為回答不上問題「汗流浹背」後告老還鄉了,仍被劉邦的兒子文帝抓起來了,理由是他這個老頭子沒事總帶著人拿著劍在官員面前晃悠,於是就被人告發謀反了。

在秦大一統之前,對於佩劍則是有著禮法上的嚴格規定。

據唐代徐堅等編撰的《初學記·劍》:「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帶劍,無事不得帶劍。

這個庶人比較有名的大概就是長得挺高大的韓信了,窮得飯都吃不上了還帶著把劍,結果遇到看不慣他這嘚瑟勁的了,於是留下了讓後人見仁見智的「胯下之辱」這個詞。

古人可能挺見不得不量力而行這事的,所以《周禮》連佩劍的重量都規定好了,想佩劍的話就得按照規矩來,免得小猴耍大劍,丟了貴族階層的臉面。

《周禮》將劍定為三等,一等是劍身等於劍柄五倍長的,劍柄通常為五寸,於是劍長就是三尺,也就是劉邦說的「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

」三尺劍的重量就是九鏘,一鏘是六兩半,九鏘是三斤十二兩,稱之為「上制」,得上士也就是高大的人才能佩戴。

二等就是劍身四倍於劍柄的了,二尺五寸,二斤十四兩,不長不短不輕不重,稱之為「中制」,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的佩戴。

三等就是「下制」了,三倍於劍柄,二尺,二斤一兩,又輕又短的,瘦弱勁小的可以用。

周朝一尺也只有17厘米左右,可見那時候的劍確實不長。

(此處的重量單位為古計量)

至於秦始皇差點沒拔出來的那把劍,西漢桓寬《鹽鐵論·論勇》中說有七尺。

那麼秦始皇多高?《太平御覽》里說他是八尺六寸,秦漢制一尺合現在的23厘米,這麼算來秦始皇的身高就有1.98米還多,要不是個高臂長的,真就被荊軻那一尺八寸長的匕首給結果了。

領先世界2000年

的鑄劍工藝

從周朝的三四十厘米暴長到秦朝的一米五,只能說是青銅劍的鑄造工藝突飛猛進。

那麼,一把青銅劍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呢?

鑄造解釋起來很簡單,就是把銅熔成液體之後,放在模具中慢慢凝固,模具是什麼樣子,凝固後就形成什麼樣子。

這個模具是泥做的,烘乾之後就叫「陶范」,將熔煉的青銅液體澆灌入陶范,等著它冷卻、凝固之後,一把青銅劍就算是成型了。

然後再打磨、裝飾什麼的,比如遼寧省博物館那把劍就裝飾了金柄、金劍首。

而這青銅劍之所以越來越長仍然結實,是因為那些匠人們逐步掌握了材質的配比方法。

青銅其實是銅和錫的合金。

對原料進行正確配比是決定銅劍性能的關鍵。

青銅中含錫量高,劍的硬度就強,但含錫量過高,劍就容易折斷。

《考工記》中記載了鑄造青銅劍的合金比例配方,大概是銅占75%,錫占25%,「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

」這也是現代科學研究之下,青銅劍鑄造最接近完美的一個配比。

這還不是最驚人,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青銅劍看似笨拙實則鋒利,就是因為它的一項工藝領先了世界2000餘年。

秦始皇兵馬俑坑的幾把青銅劍出土後經過測試一次就能劃透18層紙。

後來專家們用現代方法進行了檢測,這些青銅劍表面竟塗有一層大約10微米的保護膜,這種物質中含有2%的鉻。

類似的處理工藝是現代掌握的先進技術,美國在1950年才申請了專利。

因為佩劍

差點送了命的秦始皇

與工藝領先了世界一大截的「中原古劍」相比,遼寧省博物館所藏的「曲刃青銅短劍」一類卻更為東亞各國所關注,因為它出土的範圍實在是太廣了,遍及東北亞大陸,甚至日本都有發現。

日本學者稱之為「遼寧式銅劍」,韓國學者稱之為「琵琶形劍」。

「曲刃青銅短劍」的佩劍方式也與秦劍不同,是用劍鞘上的繩子拴在腰帶上的。

遼博的青銅劍出土時還有一個鑲嵌在劍柄尾端的加重器。

這個加重器的作用就是保證劍在腰間能夠形成懸掛角度。

因為如果首尾重量差不多的話,劍是垂直於地面的,肯定會影響人的行動,而劍柄上多了這麼個加重器後,頭一沉就自然形成了傾斜角度。

曲刃劍比較短,一般不大影響行動,可是後來這劍越來越長,配在腰間如果系不緊的話,那可有的打腿了。

後來人們終於從出土的兵馬俑中,找到了如何腰配長劍的答案。

秦始皇陵1號2號銅車馬的馭手身上都配有劍,不是用繩子系在腰帶上的,而是在劍鞘上裝了一個「璏」,這東西打個比方,就跟當年把BP機固定在腰帶上的那個鼻兒是一樣一樣的。

這種方法還有了自己的名字:「璏式佩劍」。

又說到秦始皇挨刺的事兒了,他當時那大長劍就是配在腰間的,可能是怕劍太長拖拉到地上於是就佩得高了點,結果是太高了,手臂拔劍時候已經抬高到了極限。

後來是聰明人喊了一聲,「王負劍」,就是劍倒了過來,這才拔出了劍。

結果這種佩劍法還曾經流行過一陣子,西漢出土的陶俑上,就有劍柄朝下佩劍的。

青銅劍雖然逐漸被鐵劍所淘汰,但是這佩劍方式還是一直沒啥太大變化。

而經過了戰國的紛亂之後,逐漸被刀取代的劍又從兇器回歸到了身份的象徵,成了文人的裝飾品。

最後比較有名的關於劍的詩,大概就是洪秀全的「手持三尺定山河」了。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主任記者李振村

學術支持、圖片提供:遼寧省博物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朝將青銅兵器發揮到了極致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掃平了華夏大地上紛爭不已的各諸侯國,車同軌、書同文,度量衡歸一……中國從此進入了封建大一統的帝國時代。戰國晚期,隨著鐵制兵器的發展,稱雄數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銅兵器...

誰是青銅短劍的主人

光明網03-06 02:10顯示圖片2014年11月的初冬,四平市第九中學學生在填土平整過的操場上撿拾到一柄青銅短劍的消息通過現代網絡已經傳遍了大江南北,青銅短劍已上交到四平市博物館,其歸屬也塵...

揭密中國劍的前生今世

劍是中國古兵史上很熟悉、很常見的古代兵器。劍的歷史悠久,構造極其簡單,使用靈活方便,兩面都有利刃,劍端有鋒,即可橫斬,又能直刺。平時帶在身上能夠自衛格鬥,戰場上揮劍格鬥用以殺敵,實戰應用十分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