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民炸出一座古墓,還鄭成功300年清白,蔣介石親自祭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摘要:鄭成功在明朝滅亡之後,堅持抗清多年,並且收回被荷蘭人侵占的台灣,是民族英雄。

可有一件事,鄭成功卻被冤枉300多年,直到一座古墓的發現,才還他清白。

金門與福建的廈門隔海相望,歸我國寶島台灣管轄,是台灣離大陸最近的島嶼。

1959年,當地的農民在炸山取石的時候,發現了一座古墓。

墓葬的規模很小,墓室在山上開鑿而成,僅能放下一段時間個棺材大小。

通過考古人員的發掘清理,棺材中只是簡單的陪葬了幾隻瓷碗,還有幾枚明朝的銅錢。

開始考古人員認為這只是一座普通墓,可隨後墓中發現的一塊石碑,徹底推翻了考古人員的結論。

在一塊長方形的石碑上,清楚的寫著「皇明監國魯王壙志」八個大字,原來是大明朝魯王的墓葬,墓中埋葬的是魯王朱以海。

魯王的封地是在山東,為什麼他的墓葬會出現在金門?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為了鞏固全國的統治,將兒子封為藩王鎮守一方。

第十個兒子朱檀被封為魯王,封地就在山東兗州,而朱以海就是第十一任魯王。

1644年,朱以海剛剛繼承王位一個月,兗州就被清軍占領,魯王被迫與屬下流亡到江南。

退守浙東的朱以海被明朝軍民擁立為監國,領導抗清大業。

清軍的攻勢越來越猛,朱以海只能退守金門,依靠到鄭成功這裡。

到達金門以後,朱以海就突然消失了。

《清史稿》中記載:「久之,居金門,鄭成功禮待頗恭。

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

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清史稿中記載的意思是說,鄭成功開始對朱以海以禮相待,但時間長了之後,因為抗清事業的不順利,兩人產生了矛盾,鄭成功一怒之下,將朱以海扔下海中淹死了。

這說法一直流傳了300年,鄭成功也就被冤枉了300年,直到朱以海的墓碑被發現。

《皇明監國魯王壙志》中記載:「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

魯王朱以海是因為哮喘病發,不治身亡的,並非被鄭成功扔進海中淹死。

而且朱以海死亡的時間是1662年11月,當時鄭成功已經去世。

《清史稿》將魯王之死栽贓給鄭成功,主要是想挑撥離間鄭成功與南明抗清組織的關係,瓦解鄭成功的力量。


在魯王墓發現的這年冬天,蔣中正路過金門巡視,聽說發現了明朝魯王墓,就親自到現場進行祭拜。

並要求金門的文物部門在太武山營建一座新的墓葬,重新安葬魯王棺槨。

新的墓葬共修建了三年,直到1963年才完工,如今,魯王朱以海的墓葬已經成為了金門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塊墓碑的出現,洗去鄭成功幾百年蒙冤事

鄭成功,南明政權的大將軍,後又封延平王,一直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