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一記載,鄭成功含冤300年,1959年發現一古墓,真相大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鄭成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即便大明王朝早已滅亡,依舊孤注一擲,拚死抗清,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然而有一件事卻被後人詬病千年,直到1959年,在台灣發現一座古墓,才沉冤得雪,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滿清立國後,在編寫《明史》時,關於魯王朱以海,有這樣一條記載:「久之,居金門,鄭成功禮待頗恭。

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

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原來,在崇禎皇帝死後,大明王朝滅亡,各地大明舊部不甘心,紛紛立明朝皇族後裔為帝,企圖以此聚攏人心,重建大明王朝,朱以海便是其中之一!

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後,清軍很快席捲全國,順治二年,清軍擊敗南京的南明朝廷,明朝大將錢肅樂、張煌言等人在浙東起兵,以朱以海為監國,可惜的是朱以海隻身一人,並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說話不管用,所建朝廷雖小,但內鬥不斷,方國安和王之仁等人更是置朱以海的命令於不顧,強行將浙東各府縣每年六十餘萬錢糧自行分配,導致各路義師糧草斷絕,做鳥獸散!

順治三年,唐王朱聿鍵被清軍擊敗,身死道消,唐王朱聿鍵的擁護者不甘心就此罷休,紛紛前來投靠朱以海,在鄭芝龍投降清軍後,鄭彩不忿,也擁立魯王朱以海為正統,魯王聲勢大振!

可惜的是好景不長,魯王所部又發生內亂,導致人心離異,在清軍的攻勢下,多數地盤被侵吞,順治八年,在清軍的猛攻下,魯王連最後的地盤舟山也被侵吞!

魯王朱以海無奈便逃到金門,一住便是七年,鄭成功念在他是明朝皇室後裔,以禮相待,後來朱以海任監國,鄭成功和朱以海漸漸不和,態度也大不如從前,到後來之間廢了朱以海監國身份,在送往南澳之時,將朱以海沉海!

因為這段史料是清人編撰,難免有抹黑的嫌疑,是故多年來爭議不斷,眾說紛紜,直到1959年,金門駐軍在構造工事時,無意間發現魯王墓,才爭相大白!

考古人員聞訊感到,之間墓室狹小,只有幾個瓶瓶罐罐和少量明朝貨幣,還以為只是一個普通的明朝古墓,當他們看到墓志銘後,卻震驚了!

只見墓志銘上赫然寫著「皇明監國魯王壙志」幾個大字,並清楚記載,魯王朱以海是是因為哮喘發作而死,並非被鄭成功扔進海里,而且死亡的日期是1662年11月,此事的鄭成功早已是枯骨一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