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 「甘丹」的前世今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邯鄲的歷史源遠流長。
歷史文獻中最早記載「邯鄲」的是《國語·魯語》(公元前550年)中的「與邯鄲勝擊齊之左」和《春秋·穀梁傳》(公元前546年)中的「織絇邯鄲」。
「邯鄲」二字作為地名,3三千多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但你知道邯鄲與「甘丹」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有人經常將「甘丹」與邯鄲相提並論,甚至相互借用嗎?「甘丹」與邯鄲有怎麼樣的前世今生?
「邯鄲」一名來源於「甘丹」,「甘丹」是「甘」地與「丹」地之間的地域名。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資料中就有「甘」的地名。
鄭傑祥《商代地理概論》認為,甲骨文上的「甘」就是今天的邯鄲。
已出土的戰國時期錢幣,如丁福保《歷代古錢圖說》中收錄的聳肩尖足幣、尖足平首幣及刀幣上均寫作「甘丹」。
晉國和趙國的鑄幣,可見的有武安、晉陽、茲氏、中陽、西都、藺、離石、武平、平陽、宅陽、馬服呂、平原、屯留、長安、襄垣、同是、平邑、白人、甘丹等。
戰國兵器上也多有「甘丹」銘文,如1957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在邯鄲市西百家村發掘的戰國墓三號墓中,即曾出土一件銅戈,上有銘文「甘丹上」。
由此可以推定,「邯鄲」最初應為「甘丹」二字。
「甘丹」二字後來逐漸演變為「邯丹阝」。
依據張晏及《後漢書·光武帝紀》的解釋,是因為城廓從邑,故加邑字旁。
這從實物資料中也可得到印證。
1965年12月發掘的山西侯馬盟誓遺址出土盟書中,即有「邯丹阝」的寫法。
盟書時代,唐蘭、高明等認為是公元前424年趙桓子嘉逐趙獻子浣而自立之事;《侯馬盟書》的編著者認為是公元前470年前後趙襄子之子趙嘉(即趙桓子)為主盟人。
儘管意見不一,但其時代大致鎖定在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之間,說明在這時已經出現和使用「邯丹阝」二字。
約在戰國晚期,「邯丹阝」嬗變為「邯鄲」。
其大致演變鏈條為:甘丹—邯丹阝—邯鄲。
「甘」地在今林州市,「丹」地在今高平市。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晉國和趙氏地域範圍的不斷發展擴大,造成了「甘丹」範圍的演變,形成了後來的邯鄲。
「丹」字演變為「單」的原因,可能是避諱趙王丹所致。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甘丹」或「邯丹阝的得名與山有關,「甘丹」 或「邯丹阝」的初始含義是因為「邯山」呈紫紅色而得名。
與位於邯鄲市區的紫山,或位於今邯鄲市永年區的明山(曾稱邯山)有著直接的關係。
編審 楊富中 責任編輯 王拯 摘自2015年版《邯鄲市志》,轉載請註明出處。
西周晉侯鳥尊及其歷史隱秘|青銅鳥尊背後的歷史隱秘
西周晉侯鳥尊及其歷史隱秘 20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學家在山西南部的翼城、曲沃交界處發現了面積約10餘平方公里的天馬-曲村遺址,九十年代在遺址中發現了舉世震驚的「晉侯墓地」,並出土了一大批鑄有晉侯名...
孫人傑|晉系銘文點滴說
晉系銘文點滴說孫人傑晉國是中原的強國,春秋五霸之一。三家分晉之後,趙、魏、韓三國又都躋身戰國七雄之列。在文化上影響著周邊鄭、衛、鄲、芮、蘇、虢、中山等國。晉系文字內涵相當廣泛,出土的器物數量大,...
秦統一文字之前戰國文字都長什麼樣子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採用李斯建議,建立中央集權,統一文字、度量衡、錢幣,連車輪走的路都統一規格,這就是著名的「車同軌,書同文」。其實春秋戰國在周代金文的基礎上,各國都發展出了自己特色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