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考古書 就像偵探小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不久前,海昏侯墓考古文物亮相,大眾對出土文物的關注,以及對海昏侯其人的興趣,再次將考古推上熱點。
對於考古,除了專家和從業者,大多數的普通人自然是「門外漢」,但考古自身的神秘卻總是讓人好奇。
了解考古最好的途徑當然是看書,除了一些虛構的小說,考古愛好者們總希望能看到專業人士所寫的、通俗易懂的考古知識普及讀本。
在這方面,首推「考古人」許宏的《最早的中國》和《何以中國》,特別是他的《何以中國》,自2014年出版以來一直暢銷。
許宏的考古書有何特別之處?用一些讀者的話說,看這本書就像看偵探小說一樣過癮。
一個關於夏王朝的「歷史大案」
《何以中國》這本書要嘗試解釋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們的國家叫「中國」,也就是探討中國的起源
許宏是考古科班出身,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里頭考古隊的第三代隊長。
在許宏看來,考古類書籍無非分三種:一種是純專業著作,一種是大眾科普讀物,還有一種是占領地攤的作品,如《百大神秘發現》之類。
他的寫作從第一種擴展到第二種,他也相信普通讀者越來越信任專家科普。
《何以中國》有個副標題是「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
公元前2000年左右,也就是距今4000多年前,按古典文獻的說法,那是中國最早的王朝夏王朝的開端。
按照歷史書上所說,這是中國奴隸制社會最早的朝代。
以「夏商和西周」為開頭的朝代歌我們都會背,但是,探究歷史除了依靠文獻記載,還要與考古材料相結合。
許宏說,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無法在缺乏當時文字材料的情況下,確證堯、舜、禹乃至夏王朝的真實存在,「所謂的夏王朝前期,從考古學上看不到與傳世文獻相對應的『王朝氣象』。
」
也就是說,許宏要破一個「歷史大案」:夏王朝到底存在嗎?是不是中國最早的朝代?為什麼中國出自中原?於是,在這本並不厚的小書里,許宏就像大偵探一樣,以真實的考古經歷和專業的考古知識,為我們抽絲剝繭,一點點探求中國之所以被稱為「中國」的源頭。
大多數讀者對此書的評價是「引人入勝的程度不亞於推理小說」,甚至有人在書評中這樣寫道:「看完這本書,我終於明白阿加莎·克里斯蒂為何最後嫁給了一個考古學家,因為寫偵探小說和考古,根本就是一回事。
」
上世紀50年代,考古學界根據古代文獻中「夏在伊洛之間」的傳說,找到了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儘管沒有文字和明確的實物證據證明這裡就是傳說中的夏代首都,但這並不妨礙「求夏心切」的發掘者認為二里頭「一到四期遺存都屬於夏代」。
因為從宮殿遺址的規模和出土的玉質、銅質遺物來說,這裡的確當得起商代之前大規模文明都城的級別。
不管怎樣,當代考古學界將二里頭遺址視作夏代存在的證據,但同時又承認這隻屬於「夏代」中晚期遺址。
那麼問題出現了,既然著名的二里頭只是「夏代」中晚期,夏代早期在哪裡呢?換句話說,「夏人」從何而來?
許宏在書中首先提到的是位於臨汾地區襄汾縣的陶寺遺址。
既然二里頭不是最早的「夏」,那麼,根據上古傳說中古人活動的集中區域,考古工作者上世紀70年代在晉南汾水下游大力發掘了一番。
於是,在襄汾挖出了陶寺遺址。
陶寺遺址,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發掘,到現在也沒有停止。
在這個被破壞的墓葬里,貴族的死狀很慘烈,「一位年輕男子作為犧牲品被腰斬,屍體埋於墓室的填土中。
」
大體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大河以東的晉南地區,輝煌一時的陶寺文化由盛轉衰,幾乎與此同時,大河之南的嵩山一帶,在逐鹿中原的躁動中逐漸顯現出區域整合的跡象,新砦集團開始「嶄露頭角」。
顯然,它的崛起,為隨後以二里頭為先導的中原廣域王權國家的飛躍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地緣政治上,地處中原腹地的「鄭州——洛陽」地區成為中原王朝文明的發祥地。
書中所記述的陶寺、王城崗、瓦店、新砦、二里頭這一系列遺址,是許宏親身經歷過的考古現場,都與夏的時間段差不多,那它們是不是夏王朝存在的證據?
「在考古學上,我們還沒有找到鐵證。
夏朝,僅見於東周至漢代人的追述。
像殷商的存在,有了甲骨文出土,這就可以證實,但是二里頭出土的陶文,是不是文字都還存疑,可能只是一些刻畫符號。
由於我們還沒有在二里頭發現像甲骨文那樣可以自證其族屬和王朝歸屬的文書類證據,所以只能暫時存疑。
關於二里頭遺址,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夏王朝的都邑,我說不排除它是早商都邑的可能。
由於缺乏鐵證,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排除任何假說所提供的可能性。
為什麼曹操墓爭議那麼厲害,而曹休墓沒有爭議?因為後者墓中發現了曹休的印,這就是鐵證。
因此我們的結論比較謹慎,那就是『二里頭遺址是探索夏商文化及其分界的關鍵性遺址』。
我們一定要知道,在這個事上,暫時不要奢望有唯一的答案。
」許宏說。
儘管沒有最終的答案,但並不妨礙許宏以考古人員的身份在書里對歷史的講述和交代,當然也不妨礙讀者對考古的好奇與熱情,如一位網友所言:「我們可能永遠也不能獲知當時的真相,但仍懷著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執著。
」
許宏:無「疑」則無當代之學問
「中國從來就沒有自外於世界,一定要把最早『中國』這個概念的產生和發展,放到全球文明史的框架里去審視。在傳統的古史框架和話語系統之外,探尋考古學對於歷史發展進程的獨特表達,既不等於歷史虛無,更無損...
夏朝是否存在 到底是不是最早的朝代
在教學課本上,夏朝被當作中國第一個王朝,夏商周「三代」一脈相承。司馬遷寫的《史記》,詳細地記載了夏朝世系和夏代興亡的歷史過程。這為中國古代史學家所確信無疑,然而到了近現代,有人對夏朝的存在產生了...
社科院:我國黃河中游地區堯時期已經進入早期文明社會
央廣網北京12月12日消息(記者丁飛)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今天發布《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經過37年的考古發掘,種種證據指向,陶寺遺址很有可能...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這項工程向世界證明:中華民族才是最偉大的
大家都知道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但是周之前沒有當代記載史!這就讓我們很頭疼,沒有記載總不能瞎編歷史吧,於是國家就進行考古,通過「中華文明探索工程」向人們描繪當年原始社會的場景!
北大教授孫慶偉鄭州開講 就「夏商分界」提出新看法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實習生奚柔文圖7月13日上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院長孫慶偉做客鄭州圖書館天中講壇,以「鼏宅禹跡—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為主題,帶領現場讀者體驗了一場精彩的中華...
許宏vs何努:二里頭與陶寺,到底誰「最中國」?
2016年11月6日下午,「北大文研論壇」迎來了兩位重量級考古學者:許宏與何努。兩人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又分別是二里頭與陶寺的現任考古隊隊長,但對於二里頭與陶寺究竟哪一個可以稱...
考古學家眼中的早期中國:「大都無城」
人民網北京5月17日電 「無邑不城」,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古都的顯著特色之一。如果有人說,在二里頭國家(夏或商王朝)誕生到漢代的兩千餘年間,絕大部分時間裡都城居然是沒有大城的,甚至可以說這一千多年是...
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受關注
作者:張春海夏朝是否存在?如果夏朝存在的話,如何探索夏文化?這些問題在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一直廣受關注又充滿分歧。有學者認為,夏文化探索是中國考古學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學能否重建古史的試金石...
專家說:陶寺就是堯都
新華社記者 于振海 晏國政4月15日,一場堯文化暨德廉思想的研討會在山西省臨汾市舉辦,會上,多位專家學者表示,陶寺就是堯的都城在考古學界已形成共識,「堯都平陽」的說法已成定論。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
山東菏澤另一座深藏地下的「金山銀山」正被發掘!
我們知道菏澤歷史文化悠久,雖幾經黃河決口沖淤淹沒,但是這片土地水豐林美,一馬平川,宜居的平原和氣候,一直吸引著先民在此定居重建,繁衍生息、創造發展,並贏得「天下之中」之盛譽。那麼,在經濟發展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