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否存在 到底是不是最早的朝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教學課本上,夏朝被當作中國第一個王朝,夏商周「三代」一脈相承。

司馬遷寫的《史記》,詳細地記載了夏朝世系和夏代興亡的歷史過程。

這為中國古代史學家所確信無疑,然而到了近現代,有人對夏朝的存在產生了懷疑。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以著名學者顧頡剛為首的「古史辨派」,以所謂「層累造成的古史系統」立說,質疑中國歷史上夏代的存在,受古史辨派影響,國內外有一部分專家學者,至今仍然對夏代歷史持懷疑甚至全否定的態度。

那麼夏朝究竟存在嗎?關於這個問題。

我們有足夠的證據,夏代的歷史存在不容置疑的。


其一、在古典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夏代歷史的記載。

比較可信的《尚書·周書》中,記錄了大量的夏代歷史片段,如「用肇造我區夏」(《康誥》)、「我受天命,丕若有夏曆年」(《召誥》)、「乃惟有夏圖厥政。

」(《多方》)。

從《尚書·周書》稱述夏代記載來看,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殷代之前有一個夏代,這個夏代是夏族建立起來的。

周人自稱是夏族之後……」(趙光賢語)

此外,《禮記》、《孟子》、《詩經》、《國語》等其他的先秦古典文獻中,同樣多有夏代歷史的記錄。

這足以證明夏代之存在乃歷史事實,不容否定。

其二、出土文獻的輔證資料。

據傳宋代宣和年間出土於臨淄的一組春秋時期青銅器叔夷鍾,其銘文追述宋人祖業,這段銘文同西周以來文獻中關於夏和殷(商)是前後承替的兩個王朝、「殷革夏命」的說法完全一致,成為兩周史籍有關夏王朝記載的有力佐證。

上博簡中有《容成氏》篇,其中提到大禹治水和禹畫九州。

這與《尚書·禹貢》篇所記載的大禹事件極為吻合。

還有近出的《遂公盨》銘文,第一句話就是:「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這簡直和《禹貢》的開頭一模一樣。

其三、甲骨文中的夏代痕跡。

(一)夏代文字的一些線索。

與商族相比,夏族也許不是文字的發明者,因此整個夏代使用文字並不普遍。

但在考古學界有不同的意見。

在屬於夏代文化的二里頭遺址發現了一些陶器刻劃符號,比如一個黑陶紡輪的刻劃與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比較相似。

夏鼐、鄒衡等考古學家就認為這些陶器刻符,「應該就是當時的文字」,「商朝的文字同夏文字是一脈相承的,基本上屬於一個系統」。

陶寺遺址一座晚期灰坑中發現了有朱書的陶扁壺,壺身正、背面都有朱書符號。

據此李健民等認為其中「文」字,很可能與夏禹之名「文命」有關。

(二)甲骨文中的夏代後裔孑遺。

杞、曾在甲骨文中都有顯示,都是作為地方諸侯存在的。

如:「丁酉卜,殼貞:杞侯規弗其骨凡有疾?」(《合集》13890)「乙未〔卜〕,貞:立事〔於〕南,右從〔我〕,中從輿,左從曾?」(《合集》5504)甲骨文中曾、杞兩國應是夏人的後裔,與宋是商人的後裔一樣,王朝滅亡,勝利者封其後裔為諸侯。

胡厚宣從文獻記載與甲骨卜辭考證,斷定甲骨文中經常出現、與商為敵、在商之西與西北的「土方」就是「夏」,文獻稱之為大夏。

「六」是禹封的一個諸侯國,至商代晚期,六國還在。

如甲骨卜辭云:「貞於六。

」(《合集》8091)甲骨文中的「戈方」,當是夏族後裔的一支。

雇國是湯伐桀時征伐的一個諸侯,但湯滅夏後,雇國仍存在,雇是一軍事要地。

以上見於殷墟甲骨文中的杞、曾、六、戈、雇五個諸侯國,是夏代就受封的諸侯而在商代被續封。

而不聽號令者,如土方,淪落為商王朝的敵對方國,而遭到討伐。

其四、考古學上的夏代遺蹟。

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成為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性遺址。

從遺址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青銅冶鑄作坊、制陶、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出土了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它是一處早於鄭州商城的具有都城規模的遺址。

根據考古地層關係得知,二里頭文化的時代晚於河南龍山文化而早於商代文化。

根據出土器物的碳十四測年並加樹輪校正,二里頭文化的絕對年代距今大約3900-3600年,即在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而這個時間正在文獻記載的夏代紀年之內。

所以二里頭文化就成了學術界探索夏代文化的主要考古學對象。

對比二里頭文化,陶寺遺址更加能證明夏朝的存在;

刻骨文,陶寺遺址,可以把中華文明的起源,再推前1500年;

陶寺遺址,有城牆,有王宮,有階級分化,有禮儀制度;說明這是一個已經具備文明階段的社會;

彩繪陶簋(陶寺遺址出土)

有朱書陶文的扁壺  (陶寺遺址出土)

《尚書·堯典》系統對比等四個方面論述得出結論:陶寺是最初的「中國」;陶寺是「堯都平陽」;「堯舜禹傳說時代」不是傳說,是真實存在的信史;中國最早的國家社會不是夏朝,而是「帝堯邦國」,甚至更早。

「陶寺是堯的都城,臨汾是最早『中國』。

」使千年懸疑「堯都何在」有了結論。

 「堯都平陽」正在為不斷獲得的考古資料所證實,陶寺就是堯的都城;沒有哪一個遺址能像陶寺遺址這樣全面擁有文明起源與形成的標誌;「堯都平陽」正在走出傳說時代成為信史。

陶寺遺址已經進入文明階段,是實證中華文明5000年歷程的重要支點。

陶寺遺址時間上處於帝堯時代;空間上,唐堯最後定都於平陽,與陶寺遺址所在的地域一致;出土的龍盤反映了文獻中有關唐堯文化傳統中的龍圖騰崇拜的記載;陶寺祭祀觀象台遺蹟與堯的天文成就相吻合;文明發展高度與文獻中有關堯的文明化程度相吻合。

考古成果強有力地說明陶寺都邑是階級社會的都城,它體現了中國早期國家——都邑邦國的文明發展水平。

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的陶寺都邑遺址屬於帝堯的都城。

整天喊沒有夏朝的那些人,

這陶寺遺址,就是給他們打臉的。

夏朝的歷史,完完整整的書寫在這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夏朝的存在為何存疑?捕捉夏代歷史的影子

文字的出現是一種文明的重要標誌。這一點,世所公認。簡言之:識文斷字,你才算有文化有文明。文字和國家的建立,是斷定一種文明存在的主要指標。這倆硬性指標毀了三皇五帝也毀了它之後的夏朝。指標不過關,...

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受關注

作者:張春海夏朝是否存在?如果夏朝存在的話,如何探索夏文化?這些問題在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一直廣受關注又充滿分歧。有學者認為,夏文化探索是中國考古學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學能否重建古史的試金石...

專家說:陶寺就是堯都

新華社記者 于振海 晏國政4月15日,一場堯文化暨德廉思想的研討會在山西省臨汾市舉辦,會上,多位專家學者表示,陶寺就是堯的都城在考古學界已形成共識,「堯都平陽」的說法已成定論。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

夏商周斷代工程能否證明夏朝真的存在?

夏、商、周被稱作「上古三代」,尤其是夏朝,一般被稱作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中國是否存在奴隸制社會也存在爭議),中國從西周共和元年開始才有詳實可信的信史存在,周之前的商代是青銅文明的代表,也是中...

山西襄汾陶寺是最初的"中國"

以「溯中國源頭 尋華夏之根」為主題的山西·臨汾帝堯古都文化旅遊節於4月1日在臨汾市舉辦,本次活動共持續24天。作為文化旅遊節上規格較大、層次較高的一項活動,4月15日,堯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討會在帝...

陶寺文化開啟中華文明之門

全國人大代表、省委書記王儒林接受媒體採訪時用「一縷曙光、一堆聖火、一座都城」概括山西悠久的歷史文明,「一座都城」就是臨汾陶寺遺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臨汾陶寺遺址成為關注熱點。3月6日,全國人大代...

陶寺是最初的「中國」 陶寺是堯都平陽

中國網山西 綜合編輯 觀點提示:陶寺中期王墓出土圭尺,其地中刻度,從物證的角度說明最初「中國」的含義是地中之都,中土之國。陶寺是最初的「中國」。陶寺是「堯都平陽」。中國最早的國家社會不是夏朝,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