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孫慶偉鄭州開講 就「夏商分界」提出新看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實習生奚柔文圖

7月13日上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院長孫慶偉做客鄭州圖書館天中講壇,以「鼏宅禹跡—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為主題,帶領現場讀者體驗了一場精彩的中華歷史文化之旅。

講座現場氣氛熱烈,孫教授闡釋了「鼏宅禹跡」的出處和意義。

他說,有夏以來,後世無不以「鼏宅禹責(跡)」(秦公簋)、「處禹之堵」(叔夷鍾)為王朝的地理正統,禹跡、九州、天下已經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以「鼏宅禹跡」名之,也是在提醒考古學同仁探索夏文化,重建夏代信史。

孫慶偉也談到了關於夏的史料的記載和夏存在性的正反觀點,繼而闡述了夏的研究方法。

他指出,要以問題為導向,來收集、整理、分析史料,在歷史的背景下理解材料,藉助文獻將考古材料變成真正的史料。

孫慶偉採用「歷史語境下的考古學」研究方法,既從傳世文獻的角度詳細考察了夏代的王世、積年、都邑、族氏和重大史事,從而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一個必要的歷史背景;又用「文化比較法」重點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諸遺存和二里頭文化進行了詳細梳理和科學細緻的分析。

在此基礎上,其對夏文化的開端和終結(即夏商分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夏文化應該包括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的一至四期,並通過對夏代社會結構的研究,對相關考古學文化的屬性做出新的判斷,從而更為準確細緻地理解夏文化的內涵。

孫教授的講座為夏文化的探討,構建了非常有意義的新觀點,啟發了思考,也為問題理出了清晰的脈絡,由此促進我們更好的重建夏代信史,不忘中華民族之初心。

自從「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於日前發布以來,再一次引發了人們對中華早期歷史的興趣。

夏文化的探索包括「夏」的有無,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號稱中國考古學的「哥德巴赫猜想」。

孫慶偉撰寫的《鼏宅禹跡——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也剛剛出版。

他觀點鮮明,堅信以《史記》為代表的古史框架,以夏代為「信史」,認為當前的問題不是考古材料不足,而是如何更新方法論,從現有的考古成果中去「辨認」夏。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許宏從事二里頭遺址挖掘多年,在此前的一次座談會上,他針對孫慶偉提出的「信史」問題,闡述了自己和孫慶偉在方法論上的不同,他說自己是「有條件的不可知論」,認為關於夏文化的探索,在找到確切的證據之前,不必非要預設其「必定存在」。

但持「不可知論」的許宏,還是認為文獻中記載的「夏」是存在的,只是當前考古學的證據還不充分。

當時,許宏表示:「『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於東周到漢晉人們的口中和筆下,這是客觀存在的。

考古學人今後要致力於把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變成物質文化遺產。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邱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都無城」:千年不設防的時代

「無邑不城」,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古都的一個顯著特色,不管是公眾還是學界,一般都認為「沒有『城牆』的都城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繼《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之...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編輯推薦《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套裝共10卷·精裝)》是日本歷史學家的系列著作,是近年來中國歷史方面的重磅力作。叢書自上古到近代,內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為日本該領域的代表性學者,作品大多構思巧妙,...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春節期間,賀歲片《功夫瑜伽》里的主角形象令觀眾耳目一新。而該電影選材考古工作者不是偶然的。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考古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功夫瑜伽》的主角是一...

許宏:無「疑」則無當代之學問

「中國從來就沒有自外於世界,一定要把最早『中國』這個概念的產生和發展,放到全球文明史的框架里去審視。在傳統的古史框架和話語系統之外,探尋考古學對於歷史發展進程的獨特表達,既不等於歷史虛無,更無損...

夏朝歷史記錄的缺失,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夏朝,僅僅只是一個歷史學方面的概念。記錄也應該指的就是文字方面的吧,其實別說夏朝,商周也是。夏商周在沒有正統的史書記載的前提下,大部分的記錄來源於考古發掘。只有在文字正式成熟之後,歷史學家、古文...

有一種考古書 就像偵探小說

不久前,海昏侯墓考古文物亮相,大眾對出土文物的關注,以及對海昏侯其人的興趣,再次將考古推上熱點。對於考古,除了專家和從業者,大多數的普通人自然是「門外漢」,但考古自身的神秘卻總是讓人好奇。了解考...

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受關注

作者:張春海夏朝是否存在?如果夏朝存在的話,如何探索夏文化?這些問題在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一直廣受關注又充滿分歧。有學者認為,夏文化探索是中國考古學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學能否重建古史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