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山為陵」的徐州漢代楚王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引言
徐州地區楚王墓皆分布於徐州周圍的山上,其中楚王山2座、獅子山2座、馱籃山2座、北洞山2座、龜山2座、東洞山3座、南洞山2座、臥牛山1座、西臥牛山2座,除楚王山2座為豎穴石坑墓外,其餘均為崖洞墓,時代從西漢早期延續至中期以後。
1「因山為陵」的選擇
西漢諸侯王已經不受遠古的昭穆之制影響,陵墓選址有更大的自由。
諸侯王墓的墓室一般規模宏大,若選擇平地建墓,很容易打破潛水層,工程施工中易遇到水患,楚王若仿照帝陵或者其他地區諸侯王建造常規的豎穴土坑墓極易遇到地下水,導致施工困難重重。
限於徐州周圍多山的環境,與地勢低下的平地相比,若將墓葬建於山頂或山坡等高地則可較好地解決建墓時可能遇到的水患問題。
徐州地區歷來有「開山造墓」「鑿山為藏」的傳統。
考古資料表明,至遲於戰國時期已經存在鑿山建墓的風俗。
2001年,徐州博物館於銅山區張集鎮翟山發掘23座墓葬,分布於山頂與山坡上,皆為豎穴石坑墓,其時代可自戰國延續至西漢初期。
楚國國都附近多低矮山丘,為僅有的地勢相對高敞之處,且西漢楚國貴族為本地居民,因此參考當地風俗,選擇「鑿山為藏」「因山為陵」成為一種可以接受的變通之舉。
從徐州地區已經發現的漢墓資料看,無論大型諸侯王墓,還是一般的中小型漢墓,西漢時期基本未出現平地起墳的葬制;直到東漢時期,平地起墳的埋葬方法才在徐州地區出現併流行。
這從側面印證了西漢楚王墓選址採取「鑿山為藏」的形式與本地葬俗是一致的。
當「鑿山為藏」成為可選之舉時,在形制上可以有兩種選擇。
其一,參考帝陵或其他地區諸侯王墓的形制,在山體頂部開鑿石坑,構築墓室,上面再夯築封土堆。
其二,以山體為陵丘,從山腰向山體中央開鑿墓道,鑿至山體中部後再橫向擴展墓室,構築出類似宮殿一樣的巨大空間,甚至可以將墓室空間進行功能細分,這就形成了「因山為陵」的形態,這在北洞山楚王墓有充分體現。
二者與以「黃腸題湊」為代表的豎穴土坑木槨墓在本質上沒有區別,皆有巨大的陵丘,開挖空間巨大的墓室,甬道、墓道皆備。
區別在於建造地點和建造方式。
豎穴石坑墓建於山體之上,豎穴土坑墓建於較平坦的平原上,二者皆為自上而下開鑿墓室,自下而上堆築封土陵丘。
崖洞墓則採取水平開鑿、橫向擴展的建造方式,自山體側面向中央開鑿墓道、甬道、墓室。
徐州當地的地質條件也為「因山為陵」提供了先天的便利條件。
附近山丘皆為石灰岩,化學成分為碳酸鈣,地質學上屬於沉積岩,莫氏硬度約為3左右,是質地較軟的岩石種類,易於開鑿、修整。
因此,在石灰岩山體中容易開鑿墓穴,構築洞室。
石灰岩雖然硬度不高,但本地區石質結構較好,節理髮育不明顯,容許開鑿跨度較大的洞室,無坍塌之虞。
這一特質為模仿墓主生前宮室提供了先天有利條件。
2崖洞墓的獨特優勢
崖洞墓堅固的結構,可建跨度較大的墓室,可保墓室長期不變。
而「黃腸題湊」類結構隨著時間推移其槨室必然逐漸腐朽,不能再支撐墓室上方堆置的巨量封土,塌陷是必然。
封土的功能之一為防盜。
崖洞墓的陵丘為石質,結構堅固,難於開鑿,陵丘與墓室形成連體結構,墓道、甬道則用巨大的條石封堵。
條石設置單列或多列,一般在兩層以上。
獅子山漢墓塞石有4組16塊,每塊長約2.5米,厚、寬皆為0.9米,重約5.39噸。
以塞石封填後,崖洞墓成為一座堅固的整體,可以有效阻止盜墓行為,防盜功能強大。
盜墓者只有從墓道進入,僅拖動巨大的條石就是一件難度極大的事情。
當然,戰亂期間的官盜則另當別論了。
3選址時對山頭的選擇
當無法規劃統一陵區時,各代諸侯王自主選址時首先面臨選擇適合的山頭,應有適合的空間來建造占地面積巨大的陵園,因此孤立的小山頭應是首選。
於孤立山體中開鑿墓室,直接以山體為陵丘,然後圍繞外側建造陵垣,形成獨立陵園,其形制與西漢咸陽原上的帝陵基本保持一致。
徐州地區楚王陵園資料暫未公布,但附近的永城保安山樑孝王墓的陵園可作參考。
其陵園雖殘缺不全,但仍可見其基本形制,近長方形,由內、外兩重構成,內重城垣圍繞保安山而建,殘存東、北、南三段陵垣,南北長約900、東西寬約750米,外重城垣位於芒山鎮中部,長寬不明。
若選擇連綿山體中一座山頭作為陵丘,構築陵垣時就會遇到大麻煩,且在形制上無法與帝陵相仿。
從開鑿施工的角度分析,孤立、低矮的小山丘亦應為首選。
一般而言,墓室位於陵丘的正下方,與大山體相比,小山體從山體側面開鑿至山體中央的工程量小很多,且便於運輸石料,因此可以有效減少工作量,縮減造墓的時間和成本,尤其當即位之王年事已高時。
因楚王陵墓選址應優先選用低矮山頭,然後才選相對較高的山頭,在客觀上會形成「西漢楚王墓所在山體從早到晚呈逐漸增高的趨勢」。
從考古資料看,已經發現的徐州崖洞墓多位於相對低矮的山頭上,這從側面證實了這一點。
西漢前期楚王墓獅子山、北洞山、馱籃山的海拔高度分別為61、54、69米,中期以後楚王墓龜山、東洞山、南洞山的海拔高度分別是73.5、86.5、128米。
楚王山主峰海拔高達195.4米,山體高大,但楚王山一號墓位於北側山麓,形制為豎穴石坑而非崖洞墓,其券頂結構顯示與獅子山、北洞山、馱籃山、東洞山等非同源之制。
當山陵高度不夠時還可以在山頂加築封土,使陵丘高度符合禮制,獅子山楚王墓山頂殘存的封土當為這種情況。
當選定的山體過高時,為使其墓室置於陵山之下的山體中央,同時客觀上減小開鑿的工作量,一般墓室會開鑿在山腰而非山腳下,那些開鑿于山腰、近于山頂的崖洞墓應屬這種情況,九龍山魯王墓、滿城漢墓等也屬這種情況。
本文由孫莉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州博物館 編《漢代陵墓考古與漢文化》之「徐州漢代諸侯王墓『因山為陵』成因探討」。
內容略有刪節、調整。
978-7-03-048118-4
為進一步推進漢代陵墓考古和漢代歷史文化研究,加強對徐州地區漢代考古成就的宣傳,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江蘇省徐州市人民政府、南京博物院、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主辦,徐州市文廣新局、徐州博物館承辦的「漢代陵墓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14年10月11~13日在江蘇省徐州市舉行。
本書篩選參會學者論文中的40篇以及相關講話結集出版,內容包括漢代陵墓考古發現與研究、徐州漢代考古與歷史文化研究、漢代考古發現與研究、漢代歷史與漢文化研究、漢王朝與周邊關係研究等方面。
這些研究內容廣泛,反映了當前學術界對於漢代陵墓考古和漢代歷史文化研究的新動向、新進展和新成果。
目 錄
徐州彭城:漢家英魂鎮九州
自古彭城位列九州,兵家必爭之地。古彭城徐州地處江蘇省西北部,有2500多年建城史、6000餘年絢爛文明。帝堯時建彭氏國,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九州之一,是江蘇境內最早呈現的城邑。...
探秘地下漢朝——地下宮殿里的神秘世界
古城徐州,地下掩埋著一個個規模宏大的漢代宮殿。在2000多年的時光流轉中,它們或被盜掘,或默守自己的秘密,靜等著考古學家的發現。當這些陵墓終於呈現在世人面前,一個神秘的世界便陡然打開了……
游徐州漢墓賞楚風漢韻
徐州,古稱彭城,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中國第一個布衣皇帝——漢高祖劉邦,就生於徐州。這裡匯聚了濃縮了數千年文明精髓的名勝古蹟,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息。構造各異的漢墓、栩栩如生的漢畫石像、...
先秦看西安,兩漢看徐州,明清看北京,龜山漢墓的四大謎團
民間有句俗話「先秦看西安,兩漢看徐州,明清看北京」。江蘇省徐州市之所以因兩漢文化聞名於世,是因為從這裡走出了中國第一位布衣皇帝劉邦。後來劉邦將徐州交給了自己的弟弟劉交,並封為楚王,所以幾代楚王大...
江蘇徐州一座古墓形似鑰匙,卻開啟了一座寶藏,他的主人是誰?
2月末的季節是初春的季節,在中國特有的春運即將結束時,因為需要陪伴遠方的親人到徐州辦事,我搭乘高鐵趕到了江蘇省的第三大城市——徐州。對徐州的印象並不深,只知道其江蘇東部的一座城市,也是全國鐵路交...
漢代諸侯王墓出土玉器展開展
本報北京11月2日電(記者李韻)「龍飛鳳舞——漢代諸侯王墓出土玉器展」開幕式11月2日在北京藝術博物館舉行。該展覽是北京藝術博物館推出的「中華文明之旅:中國古代玉文化系列展」的第七個展覽,由北...
子房山漢墓群發掘項目 通過省文物局專家組驗收
本報訊(記者劉蘇)近日,江蘇省文物局組織專家對徐州子房山漢代墓群發掘項目進行了驗收。驗收組一行首先查看了發掘工地,然後到考古駐地對發掘出土文物和有關考古資料進行檢查,並聽取了考古領隊的匯報,就進...
試探徐州漢代錢幣在兩漢文化中的作用
徐州是漢文化的發祥地,是西漢高祖皇帝劉邦的故鄉和發跡之地,對這塊風水寶地,兩漢歷代統治者都異常重視。劉邦稱帝的翌年(前201年),即封其弟劉交為楚王諡號楚元王,傳八代。第八代楚王劉延壽時,因與...
「龍飛鳳舞——漢代諸侯王墓出土玉器展」於北京開展
2015年江西海昏侯墓的發掘把世人目光聚焦於漢代諸侯王,引起了人們對漢代歷史與文化的廣泛關注。其中,漢代玉器更是以其靈動洒脫的造型和婉轉流暢的線條著稱於世,從諸侯王墓出土的玉器中,我們可以深刻感...
永生夢想幻滅——楚王和他的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玉衣的一種,用金縷編成,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
漢代三絕地 徐州漢文化風景區(最徐州推薦)
「有俑有陵有漢畫、有山有水有古剎」,這是徐州漢文化景區的真實寫照!它是一部立體的漢代史,集「兩漢三絕」為一體、國內最大的漢文化主題公園和國家4A級精品文化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