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正的國家寶藏,這些國寶被禁止出國展覽(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目熱播,大家對文物和考古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所以我國的文物數量也是驚人的。

而在這浩瀚如煙的文物中,有一批文物是被禁止出國(境)展覽的,這批文物是在2002年1月18日,由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禁止出國(境)展覽的64件(組)一級文物。

下面小編為大家盤點一下這64件文物。

1、陶缸

新石器時代。

陶質彩繪,器高47cm、口徑32.7cm。

1978年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閻村出土,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

陶缸繪有鸛鳥銜魚,旁邊豎立一柄石斧的畫面,作者用白色在夾砂紅陶的缸外壁繪出鸛、魚、石斧,以粗重結實的黑線勾出鸛的眼睛、魚身和石斧的結構,畫面效果粗獷有力,繪畫具有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造型特徵,是一件罕見的繪畫珍品。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2、陶鷹鼎

陶鷹鼎又稱陶鷹尊,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4300~前3600年)的陶塑藝術精品,高35.8厘米,整體造型為一隻斂翼佇立的蒼鷹,鷹的形狀與器物造型渾然一體,鼎腹塑為鷹強壯敦實的軀幹,器口開在鷹的背部,器身上部前端加塑鷹首,其尖喙、勾啄和炯炯有神的一雙巨目增添了威猛之感,雙翅後收構成鼎之中後部,充滿渾厚的體積感。

尤為奇特的是,鷹尾下垂落地,與粗大的雙腿做成陶鼎的三個支足,構成「三足鼎立」之勢,不僅增加了器物的容量,還進一步加強了整體器形的穩定性,看上去顯得威武而雄壯,其造型構思之奇巧,令人讚嘆。

陶鷹鼎整體造型簡潔,古拙質樸,周身素麵未加紋飾,雖體量不大,卻仿佛蘊含著一種充盈的內在力量,令人感到桀驁猛厲的氣勢,顯示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氣質。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3、后母戊銅鼎(司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

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后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

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測定,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4、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銅器,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器侈口,獸首雙耳垂珥,垂腹,圈足下連鑄方座。

器身、方座飾饕餮紋,方座平面四角飾蟬紋。

此種方座青銅始見於西周初年。

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利簋為圓形兩耳方座,這是西周出現的新式樣。

利簋銘文內容與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完全一致。

作器者名"利",他隨武王參加戰爭,勝利後受到獎賞,鑄造這件銅器以記功並用來祭奠祖先。

利簋是迄今能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5、 大盂鼎

大盂鼎,又稱廿三祀盂鼎。

通高1021mm;口徑784mm;腹深490mm;重153.5kg。

形制為:立耳;深垂腹,腹上部飾曲折角獸面紋;足上部飾外卷角獸面紋、出脊,足下部略呈蹄形。

鼎內鑄有銘文19行,共291字。

銘文分為兩個部分,分別記載了周康王對貴族盂的訓誥和賞賜。

此鼎於清道光間在陝西眉縣禮村出土,為該地郭氏所得,後歸周雨樵。

同治間左宗棠以重金購得,又歸蘇州潘祖蔭。

解放後,1951年潘氏後人捐獻國家。

為上海博物館所收藏,1959年撥交中國歷史博物館。

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6、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西周三大青銅器。

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

四壁各有兩隻銜環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

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初夏出土於寶雞,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鎮館之寶。

7、鳳冠

六龍三鳳冠,明代,通高35.5厘米,冠底直徑約20厘米。

龍全系金制,鳳系點翠工藝(以翠鳥羽毛貼飾的一種工藝)製成。

冠頂飾有三龍:正中一龍口銜珠寶滴,面向前;兩側龍向外,作飛騰狀,其下有花絲工藝製作的如意雲頭,龍頭則口銜長長珠寶串飾。

三龍之前,中層為三隻翠鳳。

冠的下層裝飾大小珠花,珠花的中間鑲嵌紅藍色寶石,周圍襯以翠雲、翠葉。

冠的背後有左右方向的博鬢,左右各為三扇。

每扇除各飾一金龍外,也分別飾有翠雲、翠葉和珠花,並在周圍綴左右相連的珠串。

整個鳳冠,共嵌寶石128塊(其中紅寶石71塊、藍寶石57塊),裝飾珍珠5449顆。

1957年出土於北京市昌平縣定陵,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8、象牙杯

嵌綠松石象牙杯,商代後期,這件象牙杯是用象牙根段製成,形似現侈口薄唇,中腰微束。

杯身一側有與杯身等高的夔龍形把手。

杯身有雕刻精細的花紋且具有相當的裝飾性,上下邊口為兩條素地寬邊,中間由綠松石的條帶間隔為四段,一、二、四段都是飾以三組饕餮紋,但形態卻各異。

這件象牙杯,採用了浮雕、線刻、鑲嵌等多種手法,通體分段雕刻精細的饕餮紋及變形夔紋,並嵌以綠松石。

形制和體積略同的嵌綠松石象牙杯,出土二件。

另有一件帶流的虎鋬pàn象牙杯。

如此精美的象牙杯,在考古發掘中實屬罕見。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9、晉侯蘇鍾

西周厲王時期。

編鐘為成組的青銅樂器。

該組編鐘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鍾。

鐘上都刻有規整的文字,共刻銘文355字。

銘文是用利器刻鑿,刀痕明顯,銘文可以連綴起來,完整地記載了周厲王三十三年晉侯蘇受命伐夙夷的全過程。

西周晉侯蘇鍾晉侯蘇編鐘是一套打擊樂器,全套共16枚,因隨葬於山西曲沃北趙村晉侯墓地第七代晉侯穌的墓中而得名。

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館從香港古玩肆中發現此套編鐘14件,並搶救回.1993年初,山西晉侯墓考古發掘出土了殘存的2件小編鐘,形制與14件晉侯蘇鐘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連綴起來,證實上博從香港搶救回歸的14件鐘與此次發掘出土的2件鐘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編鐘數目應是16件。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10、大克鼎

大克鼎,西周晚期,與大盂鼎(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和毛公鼎(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並稱為「海內青銅器三寶」。

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

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

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

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

鼎腹內壁上銘文共28行290字,為西周大篆的典範之作。

此鼎系周孝王時期鑄器,歷見著錄,流傳有緒,是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珍貴資料。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64件中國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上)

中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中國,有著諸多享譽世界的文物瑰寶,這些文物都是中國的國寶。早在2002年1月18日, 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64件禁止出國(境)文物圖集1(20張)展覽文...

中國出土那些逆天文物 令全世界人眼紅

讓全世界都震驚 中國出土的那些逆天文物1. 「五星出東方」護膊1995年10月在尼雅遺址發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絕倫的漢朝絲綢,其色彩之斑斕,織工之精細,實為罕見。其中一塊織錦護膊(圖)尤為光輝燦爛、...

禁止出國展出的國寶級文物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或「檀公簋」,1976年出土,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器內底鑄銘文4行32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圓形兩耳方...

國家博物館的十大鎮館國寶,太開眼了!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中國水平最高的考古博物館。也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整體規模在世界博物館中位居前列,此館始建於1912年,叫做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解放...

中國歷史上的39件鎮國之寶,太精美了!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綿綿不絕,光耀於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奪天工的文物珍品構成了中國歷史長河中一段段華采樂章。在這些眾多的文物珍品中有不少國之重器、鎮國之寶,它們或為某品類之最,或為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