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運城也能逛美這裡人少、環境優美,還極其長見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運城日報 黃河晨報 運城新聞網 官方發布平台

國慶第四天了!小編因為要值班,就留在城裡。

避免了在人海中擁擠,同時發現了一處讓人驚艷的所在——人少、環境優美、長見識的運城博物館。

逛完了覺得我們大運城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絕對是有大量文物支撐的。

逛過的朋友,看看咱們關注點是否一致,沒去過的朋友,看過這篇,不妨也去體驗一下……

石器·陶器·青銅器

祖先的智慧和品味令人驚嘆

上圖是一個彩陶盆,一看很眼熟,很像歷史課本上學的仰韶文化那個彩陶盆。

右邊小圖就是出土於西安市半坡遺址的人面魚紋彩陶盆,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

仰韶文化,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

其分布,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

共發現遺址約1000多處。

運城屬於汾河流域,也是仰韶文化的孕育區域。

這些古樸的陶器還處於石器時代,不過可看出已經有了七八種器型變換了。

(陶盆上方兩個)石紡輪已經出現了!

石球、石鏃(zu)、石鉞(yue)。

中學生學習古漢語,這些兵器能和實物對上了吧?

直內戈、銎qióng內戈,這些兵器取名都深意,都是垣曲等地出土的文物哦。

與兵馬俑齊名的驚世發現

倗國之謎——迷人青銅器

2004年,在山西運城絳縣橫水鎮北約一公里之地,發現一處西周時期的墓地。

經過考古人員數年的艱苦發掘,一個不見史載、塵封近三千年的西周封國躍然重現。

這就是倗(péng)國

絳縣橫水倗國墓地被列入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2006年,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一等獎。

自上世紀70年代陝西臨潼兵馬俑發掘之後,這一獎項長達30多年一直是空白。

獸面紋銅簋(gui),出土於絳縣橫水倗國墓。

大約是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771年,比孔子老先生年紀還大。

古代用來放熟食的器具,不過一般貴族用來當做禮器。

所以得具備一個常識:「簋」一般是圓口,雙耳。

流行於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誌性青銅器具之一。

鳳鳥紋銅壺。

也是倗國墓出土。

有一對,現場看很漂亮。

上圖依次是甬鍾、竊曲紋銅鼎、銅盉,依然是倗國墓出土。

甬鍾是樂器;銅鼎是從陶制的三足鼎演變而來的,最初用來烹煮食物,後主要用於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禮器之一。

,古代原是飪食器,後來變為統治階級政治權利的重要象徵,視為鎮國之寶和傳國之寶,也是"明貴賤,別上下"等級制的標誌;盉,是漢族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

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鋬(pan),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於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

上圖依次是陶三足翁、斜條紋鬲(li)、銅觚(gu)。

鬲作為一種漢族古代煮飯用的炊器,(念作lì),有陶制鬲和青銅鬲。

青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

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

青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 觚, (讀作「孤」)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

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

觚盛行於商代和西周。

考古學家在清理絳縣橫水西周墓1、2號墓出土的器物時,在8件青銅器中發現了刻有「倗伯」和「倗伯乍畢姬寶旅鼎(盤、簋)」銘文。

經考古專家確認,轟動考古界的這處大型西周墓葬,為西周時期國君級別的「倗伯」及夫人畢姬墓。

墓葬中出土銅、陶、蚌、貝、漆、玉以及織品等文物14000多件套,文物等級之高、價值之重大、數量之眾多,蔚為大觀。

2013年,橫水西周墓墓地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繼續認識禮器

臨猗程村墓地——迷人青銅器

青銅器之美可以與倗國墓相媲美的,私以為還有臨猗程村古墓出土的青銅器。

程村墓地位於臨猗縣廟上鄉程村,屬於東周時期的墓葬群,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1987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聯合發掘,共發掘東周墓葬52座,車馬坑8座,出土的隨葬品有銅器、陶器、玉器等6000餘件。

程村墓地的發掘對研究東周時候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出土於程村墓的蟠螭紋銅簠[fǔ],簠是中國古代漢族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 簠的基本形制為長方形器,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

簠出現於西周早期,主要盛行於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以後消失。

也就是說禮制上「簠簋」同時出現,一個圓形一個方形。

上圖為虎頭匜[yí]。

匜(拼音:yí,注音:ㄧˊ,音同「儀」)是中國先秦禮器之一,用於沃盥之禮,為客人洗手所用。

周朝沃盥之禮所用水器由盤、盉組合變為盤、匜組合。

匜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

其形制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瓢,前有流,後有鋬。

為了防止置放時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鑄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緩一些的無足。

蟠螭紋方壺

蟠虺紋蓋豆。

青銅豆盛行於兩周,它既可以用來盛放乾食如煮好的肉類,也可盛放調好的湯汁如羹類。

在祭祀場合,豆是禮器之一,並是向神靈供獻犧牲食品的最後一道器具,即將肉從鼎中撈出在俎案上切好再置於豆中才可敬奉。

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作下有喇叭形足,上有圜底淺盤的形象,與實物非常接近。

蟠螭紋蓋鼎

各種各樣的蓋鼎

極其精緻的小件青銅器

中國古代青銅器不僅造型莊重,而且表面大多刻有銘文和精美紋飾,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運城出土的青銅器時代連綿,種類齊全,數量眾多。

博物館僅展出的這些珍品,不出運城,我們就可以領略到如此豐富的器型、紋樣,見識到中國青銅藝術的獨特魅力,感受古代先民卓越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創造力,這是多麼的幸運的事情!

狩獵紋柄燈

四乳銅鏡

人物故事菱花鏡

古代女子的銅鏡真精緻,運城博物館展出的銅鏡從漢代一直清代都有,各種漂亮的形狀,美得絕倫!

陶器和瓷器

——生動的古代生活

土生萬物,土為古代先民生產食物,同時也生產器皿來盛放食物。

陶器和瓷器都是由土而來,是古代老百姓最直接的生產原料。

運城博物館各類陶器和瓷器流光溢彩,展示了博大精深的生活藝術。

漢代彩繪陶說書俑 出土於平陸聖人澗寺坪村

雙盤式博山陶爐

燦爛的民俗文化

——生動的古代生活

翰墨流考主題展區展出的書畫作品以明清作品為主,頗多名家真跡。

不過引起小編注意的不是這些名家真跡,而是水陸畫,運城有永樂宮這樣殿堂級別的壁畫藝術精品,水陸畫的水平也不次,關鍵是有些題材非常有意思。

水陸畫是古代一種宗教繪畫,供佛教道教舉行宗教儀式設水陸道場懸掛之用,目的是為了宣揚宗教,多為民間畫工所作,所繪內容包羅萬象:天堂人間、人間、冥界,儒釋道三教所有神佛仙,民間諸神、人間世俗生活等等,構圖精美,用筆細膩,觀看起來非常有意義。

元始天尊像和道德天尊像,孩子在找兩幅畫的不同,也是一種另類解讀。

明萬曆三十一年的《地獄變相圖》,圖中等級森嚴的天界、人間、冥界,充斥人、鬼、蛇,人物關係複雜錯綜,更像一幅人間浮世繪。

構圖層次分明,人物表情、姿態栩栩如生,難得佳作!

立體維度蒲劇表演

萬榮飛雲樓木質模型

永樂宮無極之殿的木質模型

李家大院經典磚雕、木雕門原樣復刻呈現,下足本了,美極!

蒲劇經典布景。

古香古色,都是傳統的韻味。

博物館還有很多很多精彩,比如運城革命歷史、運城鹽運發展歷史等等,去一次是絕對不夠的,閒暇時間常逛才常有新體驗。

小編在這裡僅僅是分享自己的體驗心得,相信你們的體驗更精彩。

運城的孩子不出運城就可以在這裡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接受燦爛優秀的古代藝術的薰陶和啟蒙,將來還會有圖書館、美術館我們選擇,衷心的覺得生活在運城挺好!

小貼士

運城博物館於2016年7月1日開館(試運行),現公告如下:

一、本館免費向公眾開放,觀眾可持個人居民身份證、護照、軍官證等有效身份證件實名參觀。

二、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館,每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三、每日接待觀眾限3000人次(上午1500人次,下午1500人次),團體參觀需提前1天預約。

四、地 址:運城市鹽湖區魏風街

五、預約/諮詢電話:0359-6359888 運城博物館 2016年7月1日

☛ 瀏覽更多本地新聞資訊,請登錄」運城新聞「客戶端。

長按二維碼通過圖片識別下載客戶端

歡迎登錄「運城新聞」客戶端爆料

▍ 本期責編:張軍娜

♫歡迎朋友圈!文章版權歸運城日報社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運城網信備案號 A00049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絳縣橫水倗國墓地出土的驚世發現

2004年,在山西運城絳縣橫水鎮北約一公里之地,發現一處西周時期的墓地。經過考古人員數年的艱苦發掘,一個不見史載、塵封近三千年的西周封國躍然重現。這就是倗(péng)國。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

西周倗國墓地出土紡織品的科學分析

內容摘要:摘要:西周倗國墓地位於山西省運城市絳縣橫水鎮橫北村北部,北距絳山5公里,在這裡出土了銅器、漆木器、玉器、陶器等大量的珍貴文物[1]。關鍵詞:出土青銅器。珍貴文物【基金項目】山西省科技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