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縣橫水倗國墓地出土的驚世發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04年,在山西運城絳縣橫水鎮北約一公里之地,發現一處西周時期的墓地。

經過考古人員數年的艱苦發掘,一個不見史載、塵封近三千年的西周封國躍然重現。

這就是倗(péng)國。

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局對墓地進行大規模搶救性封閉式發掘,歷時3年,發掘墓葬1326座,出土文物1.4萬件套,證明此地為古倗國大型墓葬。


絳縣橫水倗國墓地被列入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2006年,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一等獎。

自上世紀70年代陝西臨潼兵馬俑發掘之後,這一獎項長達30多年一直是空白。

考古學家在清理絳縣橫水西周墓1、2號墓出土的器物時,在8件青銅器中發現了刻有「倗伯」和「倗伯乍畢姬寶旅鼎(盤、簋)」銘文。

經考古專家確認,轟動考古界的這處大型西周墓葬,為西周時期國君級別的「倗伯」及夫人畢姬墓。

墓葬中出土銅、陶、蚌、貝、漆、玉以及織品等文物14000多件套,文物等級之高、價值之重大、數量之眾多,蔚為大觀。

2013年,橫水西周墓墓地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鳥紋提梁卣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通高23.5厘米,腹徑16厘米

卣是盛酒的容器。

這件鳳鳥紋提梁卣,器蓋和器身以子母口扣合,蓋和內底均鑄有「作寶尊彝」四字銘文。

雙獸頭提梁,梁山飾四組變形獸紋,以方形突起分割。

蓋為橢圓形,蓋面有圈形捉手,飾兩組相對鳳鳥紋,蓋沿飾波曲紋。

鼓腹下垂,圈足,器身飾三組紋飾,通體均以雲雷紋襯底。

倗國墓地位於絳縣橫水鎮橫北村北約1000米處,北倚絳山,南臨中條,跨涑水河。

涑水河在鎮南穿過,其間為寬闊的緩坡塬地,塬上有數道大小沖溝。

墓地坐落於橫北村北部,東西兩邊均為南北向沖溝,南北兩座山圍成中間小盆地,儼然一個天然的國境。

據出土青銅器上的銘文分析,倗是西周時期被分封到這裡的外姓伯國,隔絳山與晉國相望。

出土文物證明,倗國與與當時的晉國、霸國、周王室有過禮尚往來。

在之後發掘的翼城大河口霸國的墓葬中,發現了倗國國君送給霸國國君的禮器。

畢姬墓中,還出土了周王室宰相送給她的青銅鼎。

獸面紋方彝蓋和蓋紐均作四坡式屋頂形,蓋和腹的四面飾雙龍組成的內卷角大獸面,闊口獠牙,巨睛利爪,凝重大方。

因為規模大,構造相對複雜,兩座面積接近30平方米的墓室自然成為了考古1、2號墓。

它們深度在15米左右,且帶有很長的斜坡式墓道,墓道大約長25米,兩座墓墓道平行排列。

幸運的是,它們都沒有被盜過。

M2的墓主是倗伯,共出土鼎3、簋1、尊1、觶1、盉1、爵1、卣1、甗1、盤1、甬鍾5件,總數16件,其中8件有銘文。

M1的墓主是倗伯夫人,出土青銅禮樂器計鼎5、簋5、甗1、鬲1、盂1、盤2、盉2、提梁壺1、貫耳壺1、觶1、甬鍾5件,凡25件,8件有銘文。

其中一個銅鼎的內腹壁上刻有「倗伯乍畢姬寶旅鼎」,翻譯一下就是「倗伯為畢姬做的禮器」,這段文字證明,該女名叫畢姬,倗伯為倗國國君,畢姬是國君夫人。

獸面紋尊

此器花紋粗獷,自口沿以下飾蕉葉龍紋和鳥紋、大卷角獸面紋、獸目交連紋。

僅從陪葬禮器數量來看,倗伯對他的夫人畢姬真是疼愛有加,給夫人陪葬的鼎簋比自己都多兩個,其他器物也多。

可是,從西周的禮儀制度來看,不可能出現這種越禮之舉。

考古人員推測,這有兩種可能:一是畢姬的「姬」是姓,周天子姓姬,畢姬應是周天子之女或至少是王族之女,下嫁倗伯,血統比倗伯高貴。

這個推測還有一個例證,就是畢姬墓中出土的周王室宰相送給她的青銅鼎,這個特殊的禮遇,說明畢姬來歷非同尋常。

另一種可能,也許在畢姬去世的時候,倗正是強盛之時,所以規格高,陪葬品也多。

2005年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田建文、宋建忠、吉琨璋三位先生聯名發表了《橫水墓地的發現與晉文化研究》,討論了橫水墓地對於研究晉國疆域發展的意義、倗國的族屬姓氏、倗國與古曲沃的關係等3個方面的問題,拉開了對絳縣橫水西周大墓研究的序幕。

對「倗國」之「倗」,吉琨璋說,橫水青銅器中的「倗伯」,按照對西周金文通常的讀法和理解,「倗」應是地名、國名、姓氏。

「伯」有兩種解釋,一是在周王室的爵位,二是在兄弟中的排行。

在已有的金文中,「晉侯」符合前一種解釋,「井叔」則是後一種。

從橫水墓地所出青銅器的金文和以往發現有「倗」字樣的金文來看,「倗伯」屬第一種較為合理。

周代封國,實行五等爵祿制,即《禮記·王制》所謂「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這樣的話,倗就是西周時期位於橫水一帶的小封國。

「倗」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寫法有關倗國,文獻難檢,似乎缺載,但是傳世和出土的與倗國、倗氏相關的青銅器為數不少。

如《山西橫水西周墓地研究三題》一文所舉倗丐鬲(《殷周金文集成》,下同)、倗仲鼎、倗伯簋、楚簋、格伯簋、望簋、倗卣、倗尊、虎叔作倗姒簋、倗季鳥尊等。

這些作為人名、地名或國族名的「倗」組青銅器,大多是傳世品,有幾件是上海博物館和保利藝術博物館從海外追回的盜掘器,如下面這件作為陪嫁品的「虎叔作倗姒簋」。

虎叔作倗姒簋口徑18厘米,高19.6厘米,重4.08千克。

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斂口,鼓腹,圈足,腹略下垂,肩兩側飾半環形獸首耳一對,有珥。

蓋近口部作斜直狀,與頂部形成折棱。

蓋上有圈形捉方。

蓋緣和器口飾分解帶目紋的竊曲紋,器身飾瓦紋。

圈足飾三角形雲紋,附有三獸首小足。

蓋內和器底有銘文:「虎叔作倗姒媵簋,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也就是說此器是虎叔為嫁到倗國的女兒所制的陪嫁品。

從「倗」組青銅器的時代看,從西周早期一直延續到西周晚期,說明倗國在西周時期可能一直存在,後來即使從屬於他國,政治地位仍相當高。

絳縣橫水倗國大墓的發現,進一步證實了《史記·晉世家》「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的記載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目前,結合文獻和考古資料,晉初封時其周圍有不少的國族,北有賈、楊、先諸國,南有倗、董,西有荀、耿、梁等國,東面是太岳山、烏嶺山,所以分封給晉國的古唐國地域,只能是由上述諸國圍限的所謂「方百里」了。

關於晉初封時期的民族關係。

《左傳》昭公十五年:「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於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

」周圍如此多的戎狄,所以早在成王初封叔虞時,就有《左傳》定公四年所謂「啟以夏政,疆以戎索」之誥。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晉國似乎仍然沒有擺脫這種局面,《國語·晉語二》云:「景、霍以為城,而汾、河、涑、澮以為渠,戎狄之民實環之。

」但今絳縣橫水倗國大墓的發現,說明實際上並非四圍皆「戎狄」,其南部有倗、董等國,倗伯還鑄造有與周文化屬於一個系統的青銅器,所以說至少晉國南部非戎狄。

橫水西周2號墓中的玉柄形佩這片墓地有著較為嚴格的埋葬習俗:大多數墓葬頭向西,俯身葬比較多見,大中型墓葬多數有殉人、殉狗、腰坑等現象。

這種葬俗與不遠的曲村晉侯墓地,及其中小型墓葬的流行埋葬習俗有區別。

吉琨璋解釋:「這些習俗與周人集團的葬俗明顯有別,周人墓葬多數是南北向,而且是仰身葬,也就是身體平躺著。

倗國與殷人葬俗有很多相似之處,由此看來,這片墓地的主人應與殷商遺民有一些關係。

「倗」字不僅在西周銘文中有,在甲骨文中也有,而且甲骨文與金文中的「倗」字很相似,可以認為「倗」字繼承自甲骨文,這似乎也為倗國為殷商系增加了文字上的證據。

所以,考古界專家的「主流意見」,認為倗國當為殷商系,既非周,也非戎狄。

具體,以下兩件青銅觥似可作為佐證。

獸形方觥(西周).獸形觥(商)山西博物院館藏

最上,為倗國墓出土的獸形觥——方體,龍頭蓋,腹壁微曲。

龍頭張口露齒,唇上飾蛇紋,蓋上飾龍紋和獸面紋,口沿以下飾花冠鳳鳥、長冠鳳鳥和彎角龍紋。

觥體四壁和圈足分別飾內卷角大獸面和長冠鳳鳥,均以雷紋填地。

主體花紋之上又以陰線刻花,形成三層花,豪華富麗;第三張圖左為1976年靈石縣旌介村出土的商代晚期獸形觥,高浮雕粗角、尖耳,眉目突出,頸部起扉棱至蓋面中部,後有獸首形鋬。

倗國墓地的獸形觥,可看作倗國人為殷商系的佐證,但其器形已經處在觥消亡前的最後模樣。

在飪食器中,鼎和簋最為常見,同時也是陪葬禮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常認為,銅鼎常用於烹煮肉食,而銅簋的用途,《說文》中記載「簋,黍稷方器也」,《儀禮·公食禮》上記載「宰夫設黍稷六簋」,由此可見,銅簋也常用於盛放煮熟的黍和稷,但始終缺乏科學的證據。

倗國墓地出土的一個銅簋中含有黑色殘留物,通過形態觀察、紅外光譜及穩定同位素分析,發現其曾盛有煮熟的大米及肉類。

這說明古代銅簋的使用多樣化,將有助於人們重新審視青銅禮器的使用方式和功能。

獸面紋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其腹部飾獸面紋,雲雷紋地,紋飾線條精細、流暢,腹上部兩側各飾一高浮雕圓耳圓睛的獸首

銅簋中的黑色殘留物,通過分析認為是煮熟的大米及肉類,也就是「羹」1號墓主,是倗國國君夫人畢姬。

在這一墓地中,她絕對算一個特殊人物。

畢姬仰身平躺,嘴中含玉,可能是下葬後棺內進水,陪葬的一組玉飾發生了移位,全都堆到她的下頜底,考古隊員推斷,這些玉原本是項飾和玉組佩。

這位畢姬著實不一般,她不僅擁有橫水大墓群中最大的一座墓,在她的棺外還有3個人殉葬,且都是一張葦席包裹了事。

倗伯本人在2號墓里,面部朝下趴在裡面,全身飾有玉覆面、玉串飾、玉璧、玉柄形器等。

隨葬3個鼎、1個簋等,加上其他器物,總共16件青銅禮器中,8件有銘文,有「倗伯□作寶鼎……其萬年永用」字樣。

倗伯的殉人比夫人多一個。

可惜的是,倗伯叫什麼名字,恰恰應是銘文中被鏽蝕模糊掉的那個字。

組合玉佩是西周時期貴族間開始盛行的一種由許多玉件串聯組成,掛在頸上、懸於胸前或佩戴在手腕上的佩飾。

通常由玉璜或玉片串連瑪瑙、綠松石及彩珠、貝殼而成,也有用數個玉璧、玉璜、玉管、玉勒等穿聯而成的。

大型的結構繁複的組合玉佩,是貴族們表示身份地位及權勢的服飾,是要按一定的禮制規定設計和佩戴的。

這類多璜組合玉佩,在西周王室、諸侯王等高級貴族墓葬中都有大量的發現。

從發掘情況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其所佩組佩的結構越複雜,長度也越長。

也有僭越禮制的極個別案例。

這類大型組合玉佩在西周晚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作為朝廷官員禮儀服飾之規矩卻一直延續下來。

史記有載:東漢明帝佩戴的是白玉連璜大佩(大佩即組合玉佩),晉代天子佩戴的是白玉重珠大佩,唐代天子百官皆佩玉帶,宋代朝廷也有明確的佩玉規定,明代帝王佩戴是三環相連的五組合玉佩,清代朝廷官員都佩戴朝珠。

不得不再次說,橫水墓地1號墓主畢姬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因為她的墓室里還藏著一個幾千年難遇的寶物——荒帷。

它是考古工作者絞盡腦汁才保護下來的。

1號墓葬發掘的第5天,考古隊員發現一處紅色物品遺蹟,仔細一看都驚呆了:居然是紡織品的遺蹟。

3000多年前的紡織品能遺留下來簡直是奇蹟!發現後能否提取,又成了一個難題。

現場人員研究後決定先停工,不惜代價做好保護,而後再請專家來支援。

最後,從西安和北京趕來的專家從兩層淤土之間提取了總共10平方米的紡織品,因年代太久了,它其實已印在了土上。

這就是「荒帷」,也是如今所說的棺罩,先秦史籍《周禮》《儀禮》等對它均有記載。

可之前,考古人員發掘過大量周代墓葬仍無法確認。

此次大面積荒帷現身,終於使人們看到了西周時期荒帷的真面目。

荒帷的出土為兩周宗法禮制制度的研究提供了直接重要的資料,考古專家如此激動也便可以理解:「過去只是史料中有,任何考古材料中都沒有見到,現在我們終於發現它了!」

從實物看,「幃荒」由兩幅布橫拼而成,上下有扉邊,每幅布寬約80厘米,葬時總高約1.8—2米。

北壁的畫面圖案保存較完整,每組圖案中間是一個大鳳鳥紋的側面昂首形象,翅上揚,兩腿與利爪健碩有力,尾部下卷,氣勢磅礴。

大鳳鳥前後,分別是上下排列的多隻小鳳鳥。

這些鳳鳥的造型,與西周中期青銅器上鳳鳥紋飾風格相同。

這是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墓內裝飾圖案實物。

它之所以得以幸運保存,可能是下葬不久,槨室內進水淤土,位於棺槨間的「幃荒」便被封護住了。

它穿越3000年和今人見面,堪稱千年奇遇。

倗國墓地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75米,面積約35000平方米。

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持進行了發掘,共發掘墓葬1326座,其中西周早期偏晚一直到西周晚期墓葬1299座。

在發掘區域內共發現西周時期的車馬坑或馬坑35座。

發掘工作總共分為三期。

其實,直到2008年初,工作才真正收尾。

這次發掘,文物保護理念之新穎,參與單位和人員之多,發掘面積之大,出土文物之豐富(14000多件套),在中國考古史上也不多見。

倗國墓地的發現,讓專家們開始重新審視晉文化和晉國歷史,乃至西周的歷史。

晉國自武公開始,大興滅國之風,先後吞掉了霍、虢、虞、冀、黎、郇、董、韓、芮、魏、耿、賈、楊、沈、姒、蓐、黃等17個國家,這些在史籍中均能找到線索,倗國卻無稽可考。

而時光何其垂青,隨著橫水墓地的發現,一個被史海湮沒的新封國,在萬餘件精美璀璨文物的光芒映射下,終於驚現天下。

最後,請欣賞倗國墓地出土的兩件萌物

獏尊背部有蓋,鳥形鈕,通體飾鱗紋,生動可愛。

獏,哺乳類動物,像豬像熊又像大象,在距今100萬年到1萬年之間廣泛生存於溫暖潮濕的環境。

目前在東南亞還存留它的近親——馬來獏。

獏尊在山西運城市絳縣橫水墓地發現,說明當時中國還有獏類生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西又一處封國墓地現真容

6月6日,記者從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獲悉,在發現臨汾市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9年之後,我省考古工作者終於完成了對現存墓地的挖掘。據統計,共計發掘墓葬2200餘座,出土器物25000餘件組。大河口墓地位...

尋找失落的古國——山西絳縣雎村考古手記

2015年7月,我有幸作為考古隊的一員參與雎村墓地的考古發掘工作。前期工作證明,該處墓地為一處西周時期墓地,很有可能是在晉南發現的繼「倗」、「霸」之後的又一小封國。那麼,我們即將碰觸的又會是怎樣...

呦呦鹿鳴 解讀霸國(二)

大河口1號墓中出土了多件與燕國有關的青銅器,其中有一件青銅卣的蓋內和器內底鑄造有相同的銘文「燕侯旨作姑妹寶尊彝」。燕侯旨是燕國的第二任國君,這件器物應是他為他的小姑姑作的青銅寶卣。

霸國驚現世間 傳世文獻毫無記載的西周封國?

歷經前後近兩年的考古,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發掘工作目前已進入尾聲。青銅銘文顯示這個墓地屬於一個此前未被傳世文獻記載的西周封國——霸國。大河口墓地位於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一片兩河交匯形成的三角洲高地上...

絳縣雎村西周墓地 見證失落的戎狄古國

絳縣史稱故絳,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地處太行之末、中條之首,位於山西省南部,運城市東北部,東部與翼城縣毗連,西部和聞喜縣接壤,南跨中條山與垣曲縣相鄰,北部自東向西由翼城、曲沃兩縣和侯馬市環繞。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