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紅山文化與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紅山文化因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是中國東北地區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社會發展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對東北亞地區同期或稍晚階段的史前文化曾經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紅山文化主體分布在西遼河流域和大、小凌河流域,在考古學研究中通常稱其為遼西地區,該地區連接東北平原與中原腹地,屬於典型的文化交匯區域,史前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東北區域特色,又與中原地區保持了緊密的聯繫。

紅山文化的年代為距今約6500—5000年,是探尋中華五千年文明起源的重要考古學文化之一。

蘇秉琦曾經指出:「中國文明之所以獨具特色、豐富多彩、連綿不斷,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形成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並在數千年來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都與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國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關係。

同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國的發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統的格局鑄就了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生命力。

」紅山文明在遼西地區崛起,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實證。

紅山文化發現與研究歷程

1930年,梁思永到赤峰英金河流域進行史前考古調查,揭開了遼西地區田野考古的序幕。

1935年,日本東亞考古學會濱田耕作、水野清一等人對赤峰紅山後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獲得一批豐富的陶器、石器等實物資料;1938年,《赤峰紅山後》考古發掘報告出版,提出了「赤峰第一期文化」和「赤峰第二期文化」的命名。

1949年以前,對紅山文化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赤峰紅山後》報告所公布的材料範圍之內。

1954年,尹達首次正式提出「紅山文化」的命名,強調紅山文化對於研究長城以北和以南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相互關係問題具有極大的啟發和幫助。

1983年,牛河梁遺址群開始正式考古發掘,成為紅山文化發現與研究歷程中的重要轉折點。

牛河梁遺址群分布範圍廣達50平方千米,發現有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大型祭祀平台等遺存,是迄今所知規模最大的紅山文化晚期埋葬和祭祀中心,也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牛河梁遺址通過正式考古發掘出土了一批具有典型地域特徵和時代風格的玉器,紅山文化玉器群最終得以科學確認,成為中國史前玉器發展史上第一個高峰期的代表。

蘇秉琦由此提出探索遼西古文化古城古國這一重大課題,紅山文化成為研究遼西地區文明化進程和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內容之一。

2012年春季,在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三)紅山文化聚落考古調查的過程中,對興隆溝遺址第二地點進行調查和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並復原了一尊紅山文化晚期的整身陶人,通高55厘米,頭部戴冠,神態逼真,表情豐富,在全國同期考古材料中十分罕見,是紅山文化晚期祖先崇拜的重要實證之一。

2012年底,《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正式出版,系統刊發了牛河梁遺址的田野考古發掘材料,對於深入推動紅山文化研究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紅山文化的分期及典型特徵

紅山文化歷時1500餘年,從現有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結果看,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每一期又可分出早、晚兩段,各期的年代劃分及典型特徵如下。

早期階段:距今6500—6000年左右,代表紅山文化的孕育和形成期。

遺址數量偏少,早期早段的文化面貌更多地體現出對本地區文化傳統的延續;早期晚段,吸納中原地區文化因素,彩陶開始出現,文化面貌發生變化,紅山文化在遼西地區正式形成。

中期階段:距今6000—5500年左右,代表紅山文化全面發展階段,開創了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繁榮期。

遺址數量增多,分布密集,人口迅猛增長,出現大型中心性聚落、中型次中心聚落、普通小型聚落,組群分布特點顯著。

社會組織結構發生變化,同一聚落內部出現不同等級的社區,社會分層加劇。

手工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生產技術提高,陶器的種類和數量增多,彩陶紋樣日漸豐富,出現了成組分布的陶窯址。

石器的加工和製作技術水平明顯提高,以石耜為主的掘土工具的改進,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雙孔石刀作為主要的穀物收割工具開始大量出現,從而完善了遼西地區農業生產過程中用於穀物種植、收割和加工的配套農具,也由此確立了農業經濟在紅山文化中期以後的主導地位。

同時也應看到,紅山文化時期的漁獵經濟依舊十分發達,紅山文化中期開始流行的三角形平底、凹底石鏃,代表了遼西地區細石器加工製作的最高水平。

祖先崇拜觀念盛行,以小型陶塑人像和人頭像居多,女性特徵突出。

雕琢和使用玉器的傳統得以延續,玉雕工藝技術顯著提高,造型獨特的C形玉龍出現,崇龍禮俗形成。

晚期階段:距今5500—5000年左右,紅山文化的發展進入鼎盛期,社會內部發生重大變革。

晚期晚段,距今約5300—5000年,紅山文明形成。

總面積達100萬平方米的超大規模聚落出現,聚落內部出現高等級社區,社會分層更加明顯,出現特權階層及一人獨尊的王者式人物。

牛河梁遺址主體分布範圍達50平方千米,規劃統一,布局有序,建築宏偉,出現了祭壇、女神廟、積石冢等標誌性建築。

制陶業高度發達,除日用陶器外,還出現了數量可觀的專屬祭祀用陶器。

積石冢內有中心大墓、次中心大墓、邊緣墓之分,等級制度確立。

玉器成為最主要的隨葬品,多為墓主人生前使用,死後用來隨葬,成為墓主人生前社會等級、地位和身份的象徵和標誌物,形成了具有唯一性的玉禮制系統。

玉雕工藝技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進步,出現了一批造型獨特、內涵豐富,具有明確專屬功能的器類。

祖先崇拜、天地崇拜、龍圖騰崇拜成為紅山文化先民的共同信仰。

不同區域間的文化交流為紅山文明注入了新的內涵,也擴大了紅山文明的影響力。

紅山文明的形成及主要標誌

紅山文明形成於紅山文化晚期晚段,距今5300—5000年,遼西地區率先跨入文明的門檻,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重要一元,對中原地區的古代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紅山文化與紅山文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紅山文明是在紅山文化基礎上的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高級階段,其特點是出色傳承、發揮優勢、彰顯本色;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凝聚精華;引領時代、開拓創新、文明典範。

紅山文明有六個主要標誌:一是遺址分布密集,人口迅猛增加,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手工業生產專業化加劇,以建築、玉雕、陶塑為代表的高等級技術能力集中出現;二是等級制度確立,玉禮制系統形成,特權階層出現,獨尊一人式的王權確立;三是公共信仰和祭祀禮儀系統成熟,以祖先崇拜、天地崇拜、龍圖騰崇拜最具代表性;四是紅山文明所揭示出的社會管理體系是神權和王權的統一,牛河梁大型墓的墓主人均為男性,說明紅山文化晚期高層統治者中男性占據主導地位;五是以種植粟、黍為主導的成熟的旱作農業體系和發達的漁獵經濟傳統助推了紅山文明的誕生;六是科學和藝術成就超越以往,前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後者是展示社會繁榮和紅山文化先民智慧的重要標誌。

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境內分布有500餘處紅山文化遺址,是整個紅山文化分布區內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見證了紅山文化孕育、形成、發展、興盛和衰落的整個過程,應為紅山文化的核心分布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2012年9月5日,敖漢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評選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因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價值體系和對人類文明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而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十分卓越的貢獻,中華文明有別於世界其他地區古老文明最顯著的特徵是連綿不斷、延續至今。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

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

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鑒於史前時期沒有文字記載,即便進入歷史時期,文獻記載也多有局限性和不確定性,因此考古學成果對於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及不斷豐富中華文明的內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紅山文化系列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結果表明,紅山文明形成於紅山文化晚期晚段,距今約5300—5000年,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影響深遠,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紅山文化——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蘇秉琦先生曾經指出:「中國文明之所以獨具特色、豐富多彩、連綿不斷,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形成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並在數千年來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都與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國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關係。同...

考古成果助推文博發展新局面

敖漢旗位於內蒙古赤峰東南部,地處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總面積8300平方公里。全旗境內史前文化遺址分布密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期在敖漢...

石家河遺址: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代表

(原標題:石家河遺址: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代表(文明密碼))在剛剛評選出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考古項目的代表成功入圍。評審專家認為,近年來石家河發...

我國兩處史前遺址獲世界考古論壇獎

科技日報記者 楊雪8日,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開幕並舉行授獎儀式,我國兩處史前遺址——湖北石家河聚落遺址和山西陶寺遺址分別獲得「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和「重要考古研究成果獎」。

屈家嶺遺址,金字招牌如何擦亮?

近段時間,天門石家河遺址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在新鮮出爐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天門石家河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考古項目的代表成功入圍。評審專家認為,近年來石家河發掘取得的一系列成...

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

在赤峰市紅山區文中鎮魏家窩鋪村的東北地帶上,有一處平緩的土質台地,在2008年春天的時候,這片土地被人承包了,當承包人犁地的時候,把遺址上層的陶片都翻到了地表上。當時,如果是用那種耕地的大犁杖...

長江中游的「史前聚落」

——湖北天門石家河考古再放異彩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2017年1月,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石器時代遺址入選「2016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新發現的譚家嶺古城被認為是我國發現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這一遺址...

盤點2016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2016年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評選的中國年度考古新發現公布。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遺址、遼寧朝陽市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湖北天門市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神木縣石峁遺址皇城台遺蹟、新疆尼勒克...

2016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發布

2017年1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報告廳舉行。這項由中國社科院主辦的「中國考古新發現」已連續舉辦15年,通常公布本年度最...

暑假來紅山,見證中華上下五千年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千百年間,人類一直在追尋自己的本源。龍的傳人、華夏始祖、三皇五帝……中華文明的起點在哪裡?新氧生活「我在紅山探文明」藝術考古營地活動,將帶你以時間為「經」,以文物為「緯」,尋...

中華祖地,紅山牛河梁!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 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遼西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