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界第一次主動開掘帝王陵,卻變成一場災難,至今無法挽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不論是摸金校尉還是考古專家,大家都對帝王陵墓情有獨鍾,帝王陵對於他們有著無盡的吸引力和征服欲,對於盜墓者,帝王陵代表著數不清的無價的陪葬品,而對於考古學家,帝王陵又有著無限的價值和意義,讓他們隔空觸摸那段已掩埋地下的歷史,可並不是每一次古墓的發掘都是成功的,也可能成為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正如明代第十三帝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它的開掘簡直就是一場災難,也是每個研究明清歷史的從業者或者愛好者們心裡永遠的痛。
那時的50年代,對於如此龐大的定陵挖掘基本是沒有經驗,沒有條件的,如此貿然的挖開定陵,不僅沒有起到保護研究的作用,反倒是對定陵造成了致命破壞。
定陵里埋葬的是萬曆皇帝和他的兩個妻子,這座長眠地下300多年的帝王陵本該繼續安眠於地下,卻在1955年遭此劫難,而且這場劫難本不該落到它的頭上,因為1955年,由郭沫若,吳晗,沈雁冰、范文瀾、鄧拓等文化界響噹噹的人物聯合向政府有關部門呈遞報告,請求開掘的是明長陵,也就永樂皇帝朱棣的陵寢,並非定陵。
為何定陵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那還得回歸到這場聯名的開掘,當時專家們確實對長陵進行了嘗試性發掘,但長陵面積大,考古人員無從下手,而且他們在長陵附近找了好幾個月,也沒能找到關於地宮隧道的線索,發掘進度基本處於毫無頭緒的狀態,郭沫若等人便把目光轉向了面積相對小一些的定陵,對於萬曆帝來說,這簡直是禍從天降。
1956年5月17日,考古專門對定陵的開掘正式開始,不過令人意外的是,直到一年之後,考古隊才找到了定陵的地宮入口,自此發掘工作才大刀闊斧的開始了。
定陵地宮距離地面有27米,總面積達到了1195平方米,它的結構為分為前殿、中殿,後殿,而中殿兩側又分別延伸出左右配殿。
雖說這次發掘把定陵挖了個「四腳朝天」,但收穫卻寥寥,反倒造成的損失至今無法挽回,首先在經驗和條件不足的情況下,貿然打開封閉的地宮,溫濕環境瞬間被打破,對文物尤其是絲織品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壞,另外工作人員暴力發掘,把棺木隨意丟棄,文物根本沒有得到相應的保護,而且發掘工作周期長,很多文物都擱置很長時間才去清理,這些都造成地宮中的文物不同程度的破壞。
更可悲的是破壞性發掘只是一個不幸的開始,接踵而來的便是文革紅衛兵強盜般的批鬥活動了,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被打碎,焚燒,被打開的皇陵也就此擱置,珍貴文物暴露於外界,迅速腐朽。
定陵的開掘是中國考古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動開掘帝王陵,而事實瞬間暴露出考古界的多少弊病,對於老祖宗留下的珍寶,我們還是多保護少破壞,科學發掘把。
為什麼試掘明定陵後,再也不能主動發掘帝王陵墓了?
中國考古界有一個大悲劇,那就是明十三陵定陵的挖掘。定陵也就是萬曆皇帝的陵墓。1956年,時任中國歷史研究所所長的郭沫若等人向國家建議挖掘定陵。剛開始遭到了很多考古學家的反對。但是郭沫若一意孤行,...
此墓為帝陵,有傳說無數,郭沫若不聽勸阻硬挖,導致珍寶損失無數
中國古代的帝王陵墓,無一不是珍寶無數,神秘無比,其中還有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珍貴物品。因此,一些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就十分的熱衷於開掘帝陵,以期能解決歷史難題或得到前所未有的發現。大文學家和歷史學家...
中國考古界首次主動開掘帝陵,遭遇了什麼,從此再也不敢主動發掘
在中國,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大家都信奉「死者為大」這樣的文化傳承,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在還活著的時候就對「身後事」精心安排,而且對於那些偷盜別人祖墳的人,不僅是咒罵連連,等著他們的還有刑法伺候,所...
郭沫若生前最想發掘的三座皇陵,沒有明定陵,最後一座是終極目標
在60年前,中國考古界有一條重大的消息轟動世界:中國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公元1563-1620年,年號萬曆)及其妻妾——孝端顯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明定陵發掘成功。這是中國第一次對帝王陵...
郭沫若發掘這座皇陵,結果文物一件也沒保存下來
我們都知道,我們想了解前史,除了可以觀閱前史遺留下來的史書外,還可以去如今博物館裡邊寄存文物中進行觀閱,說到文物,那我們就得提到帝王古墓。如今許多文物從前都是從一些帝王墓葬裡邊開掘出來的,這得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