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界首次主動開掘帝陵,遭遇了什麼,從此再也不敢主動發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中國,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大家都信奉「死者為大」這樣的文化傳承,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在還活著的時候就對「身後事」精心安排,而且對於那些偷盜別人祖墳的人,不僅是咒罵連連,等著他們的還有刑法伺候,所以說中國是個對「身後事」甚為看中的國家,連考古工作也得給這樣的文化傳承讓路。

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是考古這一行業的基本常識,曾經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的教授高蒙河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公開表示說「按照我國現行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針,對於帝王陵墓的考古規定通俗來講就是「能不動土就不動土,能推後挖掘就推後挖掘」。

」不過這樣的理念並不是由來已久,而是從1950年代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開掘的慘痛教訓之後才逐步形成的。

明定陵是在沉寂了300多年之後驟然被打開的,1955年,由郭沫若,吳晗,沈雁冰、范文瀾、鄧拓等文化界響噹噹的人物聯合向政府有關部門呈遞報告,請求開掘明永樂皇帝朱棣的陵寢長陵,但由於長陵開掘難度大,久久沒有進度,便把目光轉向了面積相對小一些的定陵。

但當時由於缺乏經驗,條件不足,被貿然挖開的定陵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反而被嚴重破壞,而且文革期間還被紅衛兵當做牛鬼蛇神給批鬥了,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被打碎,焚燒,被打開的皇陵也就此擱置,眾多的珍貴文物暴露於外界,迅速腐朽不堪。

此次定陵的開掘不僅是我國第一次主動發掘帝王陵,也是唯一一次,結果卻成為百年內最悲劇的一次考古挖掘,甚至被認為是一次無知的文化毀滅,就此之後,一系列的帝陵發掘工作被叫停,而且中央領導和考古界也十分痛心大量文物的損失並從中汲取慘痛教訓,從此放棄對帝王陵進行主動發掘,只是這並不是其中全部的原因。

在我們感慨這段悲劇歷史的時候,還有一些詭異的消息在蔓延,那就是定陵的詛咒,有傳言說當時直接參與定陵挖掘的一些專家和工作人員在後來都遭遇了各種不幸,例如攝影師劉德安因精神失常上吊自殺,考古學家白萬玉晚年神志不清,腦溢血死亡等。

而且當時被考古人員隨手棄入溝中的棺槨竟背負七條人命,另外在開掘帝陵期間,守在皇陵前面幾百年的守陵石獸被雷電給劈掉一個,兩個守陵人也被雷電劈的一死一傷。

如今60多年過去了,當年開掘定陵的種種好奇和不安,都湮沒於如梭的時光中了,不論是傳言裡詛咒的恐怖還是怯於人們的指責抑或者出於對文物保護的初衷,現在我國對帝陵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不主動政策,確實對文物的保護和帝陵的安寧起到積極作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郭沫若為什麼熱衷皇陵挖掘,原來有這麼些原因

說起郭沫若,大家對他的評價一般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魯迅之後中國最厲害的文學大家,也有人說他是文壇「變色龍」。郭沫若還是一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其在甲骨文上的造詣,更是很難有人一整高低,為中國科學...

定陵挖掘為何會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今年是定陵發掘的六十周年。六十年前,作為我國唯一一座有計劃進行考古發掘的帝王陵寢,它曾經轟動世界,然而結果卻令世人無限唏噓。為何選中定陵作為第一個考古對象,又是什麼原因令他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悲劇...

郭沫若想挖誰的墓被周總理拒絕?

提起郭沫若,除了風流才子名震江湖外,其還喜歡做一件事,那就是挖墳掘墓,尤其是對古代帝王的墓幾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解放後,身為中國科學院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把自己的大多精力放在了考古探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