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甘肅驚現外國人墳墓,專家不知道其價值,30年後悔不當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1982年的時候,考古學家們在甘肅省內發現了一座古墓,裡面出土了很多的文物,其中最為珍貴的就是17塊帶有壁畫的石屏風,還有一些石棺床。

由於當時資料有限,技術並不成熟,考古學家們認為這是一座隋唐時期貴族的墳墓。

諸如此類的墳墓很多,專家們並沒有進行太多的深入研究,但是沒想到在30年後,本來被束之高閣的這些石屏風和石棺床,卻成了國家級國寶。

這一切都要從一個古老的外來種族說起,這個種族是來自於中亞的一個民族,後來的人叫他們粟特族。

粟特族本民族人口不多,實力很小,一直受到當時中亞各國的欺辱剝削。

這些受壓迫得粟特人在夾縫中求生存,在西漢時期,我國國力強盛,絲綢之路繁華,這些粟特人便開始向我國的新疆和甘肅等地遷移。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唐朝民族政策的開放,更多的粟特人來到了我國的西北地區,他們在這裡安家落戶,娶妻生子,死後也埋骨在這裡。

1982年,在甘肅省天水市的一個建造工地上,挖掘出了不少的青磚,這些青磚逐個堆砌在一起,工頭覺得事情蹊蹺,便告訴了文物鑑定相關部門。

考古專家趕來後,對這些青磚堆砌的文物古蹟進行探尋,得出結論這是一座古墓。

他們對這些古墓進行了保護性的挖掘,出土了不少的珍貴文物,其中比較顯眼的就是有壁畫的石屏風和巨大的石棺床了。

但是由於當時資料有限,技術不成熟,雖然經過了精密的探查,專家們還是把這些文物,歸類成了隋唐時期普通貴族的墳塋。

20多年後,隨著各地粟特人墳墓的不斷出現,專家們經過綜合調查研究,才發現了這些古墓的真正的主人就是粟特人,這些古墓裡面的文物都是粟特族留下來的,這些東西對研究粟特族的歷史遷移過程有著重要的意義,堪稱是國寶級的文物。

聽到這個消息,當年首批對這些文物進行研究的考古專家們,後悔不已,說自己學藝不精、有眼無珠,才導致這些珍貴的國寶被遺忘30多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