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裡的文藝筆記 · 他的畫被蘇培盛帶進了清朝皇帝的寢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萌萌的畫風,如何能讓清朝幾代皇帝愛不釋手?

據皇宮檔案記載,雍正四年,一部叫做《海錯圖》的書被大太監蘇培盛帶入宮中。

之後,乾隆、嘉慶、宣統等幾代清朝皇帝都對其愛不釋手,奉其為枕邊讀物。

至於民國時期,日本侵華,輾轉之中,《海錯圖》四冊之中,前三冊留在了北京故宮,最後一冊則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大名鼎鼎的《海錯圖》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什麼會連續受到幾代皇帝的如此喜愛?又為什麼會被北京故宮視為珍寶加以收藏?

《海錯圖》本是清朝康熙年間,由平民畫家聶璜繪製的一組圖譜。

其中共描述了300多種沿海生物。

幾乎涵蓋了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大部分主要類群,還記載了不少海濱植物,以及聶璜在沿海地區多年,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各種奇聞異事和風土人情。

每種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觀察記錄,又有文獻考證,並配趣味「小贊」一首,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

至於其令清代皇帝們十分迷戀的原因,有人分析稱:大概是因為清朝皇帝多為北方人,對於沿海生物有著天生的好奇。

除了《海錯圖》本身的神秘氣質,其作者聶璜的身世經歷也像是一個迷。

對於這位平民畫家,歷史上鮮有記載。

只知道其字存庵,錢塘人,生卒不詳。

這也是他唯一傳世的作品。

之後,聶璜就從歷史中消失了,此書也沒了下落。

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這部書才重現江湖。

對於《海錯圖》的書名,很多人有著誤解。

「海錯」並非指錯誤,而是古代對於海洋生物的總稱,也表示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出自《禹貢》「厥貢鹽絺,海物惟錯」。

從西漢開始,中國人就用「海錯」來指海洋生物。

所以,聶璜的《海錯圖》可以說是一本古代海洋生物的圖譜。

據說,聶璜本人遊歷沿海多年,對沿海生物有著十分的興趣,卻始終沒有找到海洋生物的圖譜來滿足好奇,於是他決定自己畫一本。

每每在海邊看到一種沒見過的生物,他就把它畫下來,並翻閱群書進行考證,還會詢問當地漁民,來驗證其真偽。

雖然這位博物畫家已經十分嚴謹,所畫之物也是經過反覆考證,但因受時代限制,書中依舊免不了誇張的成分。

有關生物的習性記載,也是真假參半。

就比如,那條「史上最醜人魚」,就有著不少傳奇的意味兒。

或是威風凜凜,或是憨態可掬,聶璜用細膩艷麗的筆觸,將一些人們口耳相傳的神秘生物呈現於目前。

或真實存在,或聞而未見,光怪陸離之中,這點兒考證上的紕漏,反而成了有趣的猜想。

讓人們好奇不已,更加激發求知的慾望。

有意思的是,這位來自民間的畫家聶璜不僅愛畫沿海生物,還愛吃。

據說,書中還有這樣的備註:「我一邊吃魚一邊端詳它的骨頭,發現有很多花紋,所以我把花紋也畫出來了。

在繪製石首魚(黃花魚)時,聶璜精細地把魚頭裡面的兩塊耳朵都畫出來了,還特別加上「頭中二石」的備註,以告訴人們不能吃。

此外,聶璜還記錄了一些吃海鮮的方法,譬如「稍加鹽而曬乾以炙之」,這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烤魚。

《海錯圖》像是一部神話,以古人的視角,審視著大自然的故事。

有敬畏,有探索,萌萌的畫風裡,還藏著一種畫者的情懷,穿越古今。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轉載請註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莫讓生物成為傳說

清代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繪製的《海錯圖》,共描繪了300多種生物,幾乎涵蓋無脊椎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的大部分主要類群,還記載了不少海濱植物,是一本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的奇書。但由於時代所限,書中有不...

清代《海錯圖》不靠譜?科普達人破解30個謎題

最近,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組奇葩的皇家畫譜《海錯圖》廣受矚目。這組圖譜,由清代畫家聶璜繪製,記錄了371種或奇異凶煞,或憨態可掬的海洋生物,圖文並茂錯雜繚亂,被稱為紫禁城裡的「海底總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