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山古國《公乘得守丘刻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石家莊名碑尋訪系列報導

□本報記者 劉迪

2300多年前,滹沱河兩岸水草茂盛,豐沛的河水將太行山上的山石沖刷而下,積存在下游。

其中,一塊石頭被選中,被人在上面刻了19個字,於是這塊石頭有了一個亘古的名字——《公乘得守丘刻石》。

如今,《公乘得守丘刻石》被保存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經專家學者推測,這塊石刻應形成於公元前386至296年間,不見刻字人,徒留守丘石,這塊看起來普普通通的石頭不但是河北最早的石刻,也是全國最早的石刻之一。

河石篆字 天然古樸

天然的石形,長九十厘米,寬五十厘米,厚四十厘米,刻在石頭上的篆書散發著古老的氣息,像一種符號,連接著歷史與今天。

1974年的冬天,河北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平山三汲鄉一帶進行考古、調查。

一位農民說,30多年前,他們村裡曾挖出來一塊大河光石, 上面好像刻著字, 但是誰也不認識。

這件事立刻引起了考古人員的興趣,原來,在1935年的夏天,平山縣南七汲村有個叫劉西梅的農民,在掘地時不經意從土裡發現了一塊刻著文字的石頭,他將其帶回家,放在院子當石凳。

輾轉找到這塊石頭,考古隊員十分興奮,上邊果真有字!然而,經驗豐富的考古隊員們面面相覷,誰也不能解讀這些罕見的文字。

大家一起商量,得想辦法把這些字解讀出來,於是專程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向著名的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請教,這才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李學勤教授經過仔細考證,解釋為:「監罟尤(囿)臣公乘得,守丘兀(其)臼(舊)(爿酉)(將)曼,敢謁後 (俶)賢者。

」其大意是:為國王監管捕魚的池囿者公乘得,看守陵墓的舊將曼,敬告後來的賢者。

河北博物院副研究員郝建文說:「石刻文字雖然不多,但卻記錄了一段歷史,古樸自然的字形、富有彈性的線條、靈動的整體布局,更能體現書法的性情,是練習書法者很好的取法對象。

然而,在其後兩千多年來,在秦刻石文字石鼓文被文人墨客廣為追捧時,這塊刻石卻深埋黃土,不為人知。

但或許正因如此,《公乘得守丘刻石》才逃過了風風雨雨,我輩後人才能在今天看到其清晰的、從遠古而來的一筆一刻。

兩千多年寂然無名,說是《公乘得守丘刻石》的不幸,或許正是它的幸運也未可知。

出土中山 解碼謎匙

「為國王監管捕魚的池囿者公乘得,看守陵墓的舊將曼」,一個為池囿者、一個為看守陵墓的舊將,兩人都有官職,那麼他們為哪位君主效勞呢?

這塊刻石出土自平山縣三汲鄉,歷史上中山國曾建都於此地。

當時,西周桓公之子中山武公建立中山國定都中山古城,主體城址部分又稱為靈壽城,中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今保定、石家莊一帶的太行山東麓。

根據剛發現的《公乘得守丘刻石》,專家們判斷,此地或許就是史書上記載的中山國陵墓所在。

1977年,通過挖掘墓葬,神秘的中山王厝墓呈現在世人面前。

《史記》言「中山多美物」,中山王厝墓的發掘令世人震驚,出土了萬餘件精美青銅器、玉器和其它珍貴文物,獲得了極其珍貴的長篇青銅銘文和迄今所發現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銅版建築設計圖——兆域圖。

郝建文告訴記者:「公乘得守丘刻石,可以說是打開中山國王陵墓大門的一把鑰匙,為中山靈壽城址的發現提供了線索。

」 在守丘刻石文字中記有兩種官員,對中山國職官有所啟示;還說明在附近有一處供國王捕魚、遊玩的池囿,也是古代苑圈的物證,更為我們了解中山國王池囿的地點提供了方便。

謎底待揭 難掩璀璨

說了這麼久,其實有一個問題沒交代,這塊石頭因刻於其上的十九個字而價值連城,那麼,這十九個字到底是誰寫的,又是誰刻的?

有學者研究認為,刻字的正是這位名叫公乘得的老人。

可能有一天,剛喝完二兩酒的公乘得興致正好,也可能是看著水草豐美的河面純屬無聊,又或許是自負才高,不甘埋沒,於是公乘得拿起刀來刻下了兩行19字。

也有學者認為,刻石上的字為官府所為。

河北省金石收藏家苟志俊認為:「這些文字字體規整,書寫規範,當時的老百姓很少有人能書寫這么正確又漂亮的文字,而且從石刻文字的布局、大小、清晰度和嫻熟程度等分析,刻字是出自一名刻工之手,所以推斷這應該是政府的公告。

」兩千多年前,沒有落款,到底是誰刻的,已然成謎,但是不管為何而刻,由誰而刻,都遮掩不了它璀璨價值。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1986年《河北學刊》上,一位名為李曉東的學者曾表示:「石刻是人類文明的紀念物,從狹義的石刻即刻有文字的石刻來看,最早的石刻文字萌芽於商。

如果僅把刻在石頭上的文字稱為石刻,那麼,除了最早的石鼓文之外就是守丘刻石了。

苟志俊說:「這是目前在河北發現的,最早在石頭上刻字的刻石,它開闢了在石頭上刻字的新領域。

同時,它是中山國的文字,是書法史上的鼻祖,對研究中國書法史、文字史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上世紀70年代,苟志俊曾有幸得到一幅《公乘得守丘刻石》的拓片,他視若珍寶,仔細珍藏,二十餘年後,一位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將這幅拓片借走去首都辦展覽,讓他沒想到的是,一段時間後,這位老人便駕鶴西去,於是他也再沒見過這幅珍寶,讓他心疼不已。

他說:「每次看到這幅拓片就特別震撼,因為這不僅僅是文字,更是歷史。

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正是中山古國,我們的祖先當時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獨特的文化、豐富的精神,這是一件多麼令後人震撼和驕傲的事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金石」、「文物」、「考古」的各自含義

「金石」這個名詞,起源很古。《呂氏春秋•求人篇》說夏禹「攻擊銘於金石」。高誘注曰:「金,鐘鼎也;石,豐碑也。」可知金石是古人銘刻功績的素材。鍾和鼎是古代青銅器中體積最大的,可以鑄刻長篇的銘文,因...

山東古代石刻拓片展到煙臺福山區巡展

中國山東網煙臺頻道8月12日訊8月11日上午,由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福山區文化旅遊局主辦,福山區王懿榮紀念館承辦的山東石刻拓片展,在福山區王懿榮紀念館二樓展廳開展。此次巡展展出了山東地區現有的7...

中山國守丘刻石及其價值

一九七四年冬,河北文物考古工作者為配合水利工程建設,在平山三汲一帶進行了考古調杳,苑集上來一塊刻有文字的河光石,它原是南七汲一位農民四十多年前在村西南挖土時發現的.這塊刻石長90、寬50、厚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