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集體化時代——搶救民間歷史文獻 傳承鄉土中國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編者按:走向田野與社會,是學科互涉與滲透的結果,是社會史研究受到人類學影響後的學術潮流,可視為社會史研究中人類學取向。
「我強調的走向田野與社會,首先是以歷史學為本位,在區域社會史研究中提倡走向田野與社會,其中蘊涵的一個重要想法就是進一步擴大史學研究的資料與範圍。
」行龍先生如是說。
他也做到了,多年來,他帶領著他的學術團隊走向田野與社會,深入基層,孜孜以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一
有著110餘年悠久歷史的山西大學,洋溢著濃濃的學術氣息。
初夏的校園內,花木扶疏暗香襲人,赫赫有名的鑒知樓,位於校園的南端。
大門上方的對聯「立足三晉研經鑄史,走向田野鑑古知今」明心鑒志,聞名遐邇的集體化時代的農村社會綜合展廳位於二樓。
這個展廳從農具開始,結合當時的報刊,共有三大類數千萬件文獻、實物、照片,展示了集體化時代農村的場景,近年接待了近萬人來參觀。
這裡是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的情景化實驗室。
成立於1992年的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是國內最早以社會史命名的研究機構。
在展廳的側廳,有一個小的展廳,展示著多年來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各個時段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的專著。
展廳的東北角,有一尊銅像,這是首任中心主任、已故著名社會史學家喬志強教授的雕塑。
山西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心主任行龍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說:中心成立以來即注重資料的收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們相關的研究人員已經在史料收集上將眼光投向基層社會。
我在業師喬志強先生的安排下,抄錄收集了劉大鵬《乙未公車日記》和《橋梓公車日記》,加上先前先生摘抄的劉大鵬《潛園瑣記》以及之後眾多學生兩年間才抄錄完畢的《退想齋日記》中的有關社會史資料,為我中心收集地方文獻建立了初步的價值取向。
在此之後的時間裡,我們一直關心和注重社會史研究資料的收集,並拓展其內容,力爭形成水利、晉商、災荒、秧歌等專題特色。
到目前為止,已經收集了大量來自山西地方社會的渠冊、碑刻、秧歌劇本、契約文書和民事訴狀、晉商商號帳冊及生意經、村史、家史等民間資料。
行龍說,我指導的研究生用這些資料結合傳統文獻完成多篇博士、碩士論文,在一些領域甚至做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
另外,有關晉水流域、霍水流域的水案,根據地時代的醫療制度、歷史時期的災害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
這些成果的推出更增強了我們進行田野調查、收集田野資料的信心。
二
在展廳的一角,有一盤土炕,炕席上放了一個紡車,土炕一邊是灶台,灶台上有鍋碗,一邊是衣櫃,上面放著煤油燈,牆上掛著一個廣播盒子。
地上放了各種陶罐水缸,還有一個大的織布機,機上還有尚沒織完的棉線。
在展廳內參觀,那縹緲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郝平教授介紹說:多年來,中心倡導「走向田野與社會」的學術理念。
2008年10月,在近年來收藏的數千萬件集體化時代山西農村社會基層檔案資料的基礎上,首創了集學術研究和教學於一體的「集體化時代的農村社會」綜合展,已經成了山西大學對外宣傳的一個窗口。
綜合展顯示了中心在集體化時代中國農村研究資料建設方面的卓越成就,並把集體化時代的中國農村社會研究推向了學術最前沿。
說起這些資料的收集,郝平說,從2003年開始,最初有8位老師從自己的家鄉做起,研究生本科生先後一共有近200人參與進來。
選擇了昔陽、永濟、潞城等一些熟悉的縣區進行地毯式收集,平均每個月下去一次,普遍地和老百姓交朋友,推心置腹地交談、採訪。
有時候一次就在鄉村呆兩到三周,非常辛苦。
郝平表示,這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下一步將實行電子化管理,打造數據化電子庫,與國際接軌,讓全球共享。
三
1949年到1979年這樣一個相對我們較近的歷史時期,散落在廣大農村社會大量的、珍貴的第一手文獻也在快速地流失和消失過程當中。
當走進那些舊的農村住宅和古村落的時候,行龍表示憂慮,他說:你會發現已是「人去樓空」,甚或「人去村空」,每一次搬遷總伴隨著一次物什更換,同時也是一次文獻資料的散失,這些珍貴的第一手地方文獻會在農民搬遷過程中不經意地流失。
這是我們文化工作者、尤其是史學工作者深為痛心和遺憾的事情。
對於中國農村社會而言,集體化時代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
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農業學大寨是這個時代不同階段的表征,只有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將此看作一個整體的歷史時代加以探討,才能看清它的面貌與特性。
行龍表示:目前的工作只是小小的一步。
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全體師生會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地堅持做好這個工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為保存中國農村有史以來最為系統和完整的檔案和文獻資料,竭盡我們的心力。
連結:由行龍主編的《回望集體化:山西農村社會研究》一書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當代山西農村基層檔案資料搜集、整理與出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集體化時代的山西農村社會:基於四個典型村莊的社會史考察」階段性研究成果。
本報記者史莉文/圖
堅守經世致用的學術傳統
中國古代學術有「經世致用」的傳統,文學研究自然也不例外。錢穆曾經對乾嘉以來的訓詁、考據進行深入反思,他極力反對那種「永遠是一些竹頭木屑之收藏,永遠無一間半架真建築」的「搜集資料」法。姚永朴針對...
進展與趨勢:2015年中國社會史研究掃描
作 者:羅艷春 常建華作者簡介:羅艷春(1977- ),男,江西遂川人,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社會史、歷史人類學研究,天津 300387;常建華(1957- ),男,河北...
東亞漢文文獻有待進一步研究
直到今天,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往往依舊滿足於「汗牛充棟」的中國史料,似乎理解中國只能去中國文獻中尋找。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及其所在的文史研究院一直期待那些被「減去」的中國歷史在周邊的眼睛中重新浮現。...
新時期關於社會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的探討
作者:張劍平 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來,中國歷史學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社會史的研究尤其令學術界矚目。社會史研究的提倡,研究成果的不斷湧現,重要研究機構的出現,給歷史學界增添了活力,豐富多彩的歷史內容...
地方文史︱張侃:民間文獻收集的學理與實踐
【編者按】2017年8月26日—28日,華東師範大學民間記憶與地方文獻研究中心舉辦了「第一屆地方文史高級研修班」活動。與一般高校經常組織的學術活動不同,本次研修班學員來自全國各地的地方史志機構...
社會史走進田野調查什麼
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復興以來,一個顯著的特點為史學界所矚目,即重視所謂的「田野調查」。與傳統的史學工作者固守書齋、主要依賴圖書館或檔案館的文獻資料不同,社會史研究者們走出書齋,走進鄉村田野,搜集...
徽學,作為三大地方顯學之一,究竟有怎樣的魅力
9月28日,《徽州民間珍稀文獻集成》新書發布暨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徽州民間珍稀文獻集成》是2015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是我國徽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側面。圍繞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