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立信國際正展出青銅雙龍提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戰國時期是史學家對春秋之後、秦滅六國之前的歷史時期的稱謂,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
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255年中,有大小戰爭230次。
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
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處於劇烈變革的時代,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文化藝術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此時,商周以來的青銅禮器逐漸衰落,日常生活用器卻得到了普遍發展,如銅鏡。
銅鏡在戰國時期,至少在統治階級中已經普遍使用。
古文獻中有許多關於戰國人使用銅鏡的記載,如《戰國策·齊策》中「朝服、衣冠窺鏡」,《楚辭·九辯》中的「今修飾而窺鏡兮」等。
戰國銅鏡能夠取得大的發展,主要原因是:第一,鐵工具在銅器製造業的使用,為作坊內部更細密的分工、創造新技術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第二,經過商周以來的發展,至戰國時期,銅鏡的合金比例已趨於科學和穩定,大大提高了實用效果。
戰國銅鏡以它規範化的形制、精美的裝飾紋飾,標誌著中國古代銅鏡已經從早期的稚朴走向了成熟。
高古青銅器的幾大特徵:
1造型特徵
鼎類的形制與春秋晚期的同類鼎相類似。
但是洛陽中州路西工段第2717號墓出土的五具列鼎中,有三具體呈扁圓,斂口,有蓋,附耳,短蹄足形,這種形體的鼎在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很少發現。
山彪鎮1號墓列鼎五具,器體呈扁圓的形狀且上下勻稱,三足極短,腹底離地不遠;同墓出土的貝紋鼎,形制也與此相同。
2花紋與裝飾
就題材而言,戰國早期的紋飾仍然是交龍、卷龍或蟠龍等龍的世界。
山彪鎮1號墓的龍鈕鍾,隨州擂鼓墩曾侯墓編鐘上都是新穎而複雜的交龍圖案。
擂鼓墩2號墓編鐘上神人騎龍的紋樣,是另外一種構圖。
另一變化是圖像的變形有所增加。
山彪鎮1號墓的豆,主紋是圈點和小翅形的集合體,是交龍紋的省略和變形;同墓出土提梁壺和鑒的腹上密集的圈紋則是舊日的蟠龍紋、獸目紋的蛻變。
曾侯乙墓中的具有六棱形甬的編鐘上,交龍紋已經變為棘刺叢生型的紋飾。
3銘文特徵
戰國早期青銅器銘文與春秋晚期的青銅器銘文沒有特別突出的區別,這時一般作器紀事型的銘文減少了許多。
鐘上作器紀功的銘文與曾侯乙墓編鐘記載樂律數千字的銘文都是獨特的現象,不帶有普遍性。
深圳立信有限徵集到春秋戰國青銅雙龍提壺,此提壺口徑:10cm 高34cm 底徑11.5cm 此藏品青銅雙龍提壺,包漿渾厚,此器造型奇偉,傳統造型體,透雕製成,曲線富有張力的誇張,溝通先祖的文化內涵。
器口沿下方及圈足,飾連續式簡化獸體捲曲紋,此紋飾,在當時的器物當中,極為常見。
什麼叫中國青銅器?中國青銅器最早應產生於什麼時候?
什麼叫中國青銅器?這是對於青銅器的藏家來說都是一個首先應當弄清楚的問題。從考古學上講,中國青銅器特指商代和西周、春秋時期的青銅器物,這些器物以銅質為主,加入少量錫和鉛澆鑄而成,器物顏色呈青灰而得...
青銅收藏必讀:青銅器詳解
匜古代盥洗時澆水的用具。《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奉匜沃盥」,沃的意是澆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匜形橢長,前有流,後有鋬,有的帶蓋。青銅匜在西周中晚期出現,多有四足。春秋時有三足和無足的匜,無足...
中國4000多年青銅器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
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
帶你走進隨州青銅器王國,探其古老神秘與文明
《天下鑒寶》訊:隨州市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中部中心城市武漢,西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北臨信陽,南達荊門,居「荊豫要衝」,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特徵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工藝的最大特徵時候出現了新的製作工藝,尤其是春秋中晚期失蠟法的出現,使青銅藝術邁向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出現了一批新奇清秀的器形,做工精雕細鏤、玲瓏剔透 、瑰麗典重,異常的典雅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