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既白」:用文物講述秦並六國的歷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公元前600-200年間,是世界的軸心時代。
而中國的「軸心時代」正好落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代風起雲湧,大分化、大動盪、大變革是其關鍵詞。
原來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在春秋時期權威衰落,日益強大的諸侯國之間弱肉強食、兼并爭霸。
戰國時代的周王室威信徹底喪失,小國被大國吞併,形成了七雄並立的競爭格局。
湖南省博物館新館開館以來舉辦的第一個特別展覽「東方既白——春秋戰國文物大聯展」,用全國30餘座文博機構的240件/套珍貴文物,為觀眾講述強秦攻滅諸侯、一統天下前後的故事,以及一個中央集權制如何取代諸侯制的故事。
交龍紋壺,河南新鄭鄭韓故城中行工地窖藏出土
西周天子「九鼎八簋」的列鼎制度只在文獻中留存文字,只有在春秋早期的諸侯國君大墓中才發現有真正的早期實例。
在位於河南新鄭的鄭韓故城,就發現了幾套完整的青銅「九鼎八簋」,這說明與周宣王有直系血緣關係的鄭國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周王威嚴被僭越則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我們還注意到,在這群氣勢撼人、等級威嚴的「九鼎八簋」一旁,還陳列有一對交龍紋方壺,交龍紋表現出強烈的動感與張力,壺的高度也頗為吸引眼球,這對形制扁方頗似紀念碑的方壺,絕對可以加入東周最出色的青銅禮器俱樂部,也預示著一種新的藝術風格掙脫傳統的局限即將閃亮登場。
組玉佩,山東曲阜魯國故城出土
曲阜魯國故城出土的組玉佩,屬於服飾上的穿戴裝飾,其中也透著極為嚴謹的禮制規範。
春秋時期的秦國青銅禮樂器,在形制上與周王朝亦步亦趨,而裝飾上卻又有自身特色,可謂穩重圖變。
地處南方的楚國勢力日益強大,大有一統天下之勢,楚莊王時曾飲馬黃河、問鼎中原,與之為鄰的小國或為楚所滅,或淪為楚國附庸。
目前還沒有發現早期的楚國王陵,在河南淅川下寺發現的春秋中晚期楚國令尹逺子馮的家室墓地,是我們現在了解楚國高級貴族葬俗的有限材料。
王孫誥銅編鐘,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
淅川下寺2號墓發現的王孫誥編鐘共有26件之多,最大的一件重152.8公斤、高12.4厘米,在先秦時期青銅甬鍾序列里也屬於較大者。
在「東方既白」展廳里,這組編鐘與「九鼎八簋」對向展示,一邊是代表「禮」的食器組合,一邊是代表「樂」的樂懸組合,正是那個風雲際會年代的「鐘鳴鼎食」之象,貴族正是在青銅禮樂間娛樂、敬事、盟誓,以求「萬年無期,永保用之」的願望。
杜虎符,陝西西安北沈家橋發現
趙都城邯鄲故城附近發現的銅馬,是先秦銅器中少見的馬形器,馬可是當年重要的戰略資源。
用於調兵的杜虎符,只有左右兩半相合方能出兵,而緊急情況下燃起烽火也能動兵。
這件杜虎符目前只發現左半,保存在君王手裡的右半至今沒有出現。
早在三家分晉之前,北方晉國的六卿就把所有精力用在了權力鬥爭上面,此時的晉國已經成了一個徒有其表的內部分裂國家。
獨大的趙卿家族忙於從事盟誓活動,盟誓的內容被記錄在玉石片上,寫滿了與末趙、中行、范氏等六卿家族之間的爾虞我詐,要求相互之間不背叛、不侵奪他人資產,不與敵方往來。
在太原附近的晉陽故城附近,發現了一座附葬44匹馬的積石積碳大墓,積石積碳是為了防盜和避免樹木根系侵入墓室,可沉重的碎石卻將陪葬的青銅器禮器壓成了碎片。
經過修復的大型晉系侯馬風格青銅器,給我們展示了晉卿趙簡子的氣派。
趙卿列鼎,山西太原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如何也不會想到,他們佩用的精緻兵器,在幾百年後的戰國中晚期,被作為戰利品帶到了楚國,實現了空間上的「位移」,而這其中飽含的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複雜往事,承載了太多的無奈和鮮血,今之觀者看到展廳里的君王兵器,也應該回想他們往日的榮光。
幾何紋盾,湖北荊州李家台4號墓出土
位於湖北荊州的江陵紀南城是「始都之郢」,附近楚墓密集,李家台4號墓出土的幾何紋漆盾,以紅黑黃三色,在長方形格里裝飾規矩紋、連續三角紋等幾何紋飾,是極為精彩的一件禮用兵器。
北方區域流行的布幣、刀幣
秦代石甲冑的材料經過磨製和鑽孔以青銅絲串系,與秦俑身上塑造的鎧甲相比更顯得精製用工,反映了秦代高度發達的手工製造業。
東周的日常是戰爭,現在發現了許多那時候的兵器,《左傳》裡面記錄的戰爭不但數量多,而且交戰方之間的恩怨紛繁複雜。
商業交換的興盛催生了貨幣,但由於東周時期各國經濟發展不均衡和政治上割據狀態的長期存在,列國貨幣形態發展也不均衡,之間度量衡的標準也不一致。
總體上看,王畿、三晉地區流行布幣,燕國、齊國流行刀幣,材質以青銅為多數。
而南方楚國除了青銅貝幣以外,基於豐富的黃金礦源,還流行過金版貨幣,這種金版使用時需要切割成小塊,用天平和砝碼稱量支付,極為貴重。
長沙發現的楚燕客銅量,上面鑄造有鑄造量具用於徵收賦稅、發放俸祿之事的銘文,這篇銘文內容史上不載,也非其他銘文內容高度統一的量器所能比擬,是現今發現的量器中極為重要的一件。
對鳳紋漆耳杯,湖北荊州馬山1號墓
馬山1號墓發現的彩繪對鳳紋耳杯上,用銀粉描繪了一對鳳鳥紋,圖像受空間限制構圖飽滿、動感十足,其紅、銀、黑的時代顏色極具撞色感,堪稱楚國最美耳杯。
由於楚國人相信他們是鳳鳥的後裔,鳳鳥藝術被楚人演繹地精彩艷艷,這也是楚人精神世界的外在藝術表達。
耳杯作為當時大量使用的飲酒器具,平時存放在外形酷似豬的酒具盒內。
在天星觀2號墓發現的酒具盒外壁,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乘坐馬車狩獵、整理鹿皮的場景。
車馬出行圖,湖北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
包山2號墓發現的人物車馬出行圖,實為一件漆器的一部分,上面人物款款、車馬烈烈、大雁翩翩,甚至雲朵和樹木都變得飽含深情,是高度發達的楚國文藝的重要實證。
而在湖北棗陽九連墩2號墓出土的漆木匜形杯上,我們可以看到其雕刻花紋是口中叼著蛇的鳳鳥,意為楚國戰勝其他部族,這是楚國漆器中的經典圖式。
鳳鳥、鹿、蛇、青蛙、蜥蜴等動物在一個極小的空間中被立體化地呈現,它們相互交錯共存、咬合相生,反應了當時膠著的紛爭狀態。
錯金雲紋豆,山西長治分水嶺出土
北方的侯馬晉系風格青銅器在技術上實現了極大突破,表現在通用的耳、足等常見附件實現了預製,紋飾製作使用類似「印章」的戳印技術,銅器的先鑄、後鑄等「焊接技術」通行,最終以「流水線作業」替代了既往的耗時費工的純手工雕刻作業,讓生產力大大解放,把人的精力更多地用於創新性工作。
這時期青銅器的裝飾工藝也變得多樣起來,錯嵌工藝就是將紅銅、金、銀絲或細條,鑲嵌於青銅器的凹槽中,經捶打堅實後再加以錯磨,把不同金屬的不同色彩疊加起來,賦予器物更多的美感。
試想,紅黃色的未經氧化的青銅色、黃金耀眼的金黃色、未經氧化的銀色以及深黑色光亮的黑漆,同時出現在一件器物之上,這是屬於那個時代的北方審美。
雙翼神獸,河北中山王厝墓出土
我們也不應該忽略中原農業居民與北方遊牧人、西方中亞人之間的互動。
內蒙古鄂爾多斯發現的金腰飾上面,用錘擛的方法刻畫了虎和狼互相咬斗的兇狠場面,虎和狼多見於遊牧區域,喜歡用黃金打造器物也是草原遊牧民族喜歡做的。
在陝西寶雞益門曾發現過「黃金大墓」,出土了大量黃金飾品、兵器,雖然其中有些金飾品是中原造型,但如此大量的用金行為顯然是受到了來自西部中亞文明的影響,「東方既白」特展上借展的金柄鐵劍就是出自這座著名的墓葬。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
帛書是古代以絲織品作為記錄載體的文書,與簡牘相比,帛書既有優點也有不足,優點在於其質地柔軟平滑,易於運筆及舒捲,而且分量輕,便於攜帶。
不足之處在於帛很貴重,不易獲得,從而限制了它的使用。
文字一旦書寫在帛上,不能像簡牘那樣隨意刪改。
車馬圖壁畫,陝西咸陽宮遺址出土
戰國末期至秦統一時築於秦都咸陽的宮殿遺址中,發現了繪有車馬出行場景的壁畫。
壁畫用比較飄逸輕靈的線條勾勒,設色以平塗為主,壁畫以白色蛤粉打底,壁畫顯得絢燦豐富,奔跑的馬匹馬蹄交錯、車輪滾滾,強秦不可一世的氣度顯現其中。
位於西部的秦國,最終統一東方的六國,建立大一統的集權國家。
這個統一的國家從此在世界的東方屹立至今,「東方既白」就是屬於這個東方大國的故事,正向咸陽宮的壁畫圖像一樣,伴隨著有力的馬蹄繼續奔向東方。
此墓堪比秦始皇陵,卻比秦陵更早,萬餘件文物再現先秦歷史
前幾年央視有一套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名字叫《楚國八百年》,其中講到一座戰國時楚國的巨型古墓,紀錄片的解說詞稱此墓規模竟堪比秦始皇陵,裡面光青銅器就發掘出十噸,出土文物有15000件,是我國百年來最...
你知道淅川下寺楚墓群中,這兩件國家一級文物嗎?
淅川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淅川下寺楚墓群的發掘,印證了當時楚國的輝煌。在那裡出土的眾多文物中,青銅樂器最為引人注目。這些器物不僅器型高大,而且鑄工精湛,許多器物上有銘文,讓這塊沉寂多年的土地充滿了神...
《國家寶藏》你真的看懂了嗎?聊一聊節目中出現的國寶青銅器
截至目前,《國家寶藏》連續播出了八期,向各位觀眾展示了許多文物精品,其中的幾件青銅國寶文物令人印象深刻,如下文所述(按照播出順序,不代表排名先後):越王勾踐劍 春秋 吳越 湖北博物館曾侯乙編鐘 ...
禁止出國展出的國寶級文物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或「檀公簋」,1976年出土,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器內底鑄銘文4行32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圓形兩耳方...
一個盜洞,打開千年故事......
一個盜洞的發現,引出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西漢列侯墓園——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歷時近五年的考古發掘,從墓園到墓葬區,再到都城遺址,目前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展現在世人面前。1:南昌西漢海昏候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