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編鐘:氣勢磅波的大型樂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位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
葬於公元前433年或稍後,1978年發掘。
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為多邊形豎穴墓。
南北16.5 米,東西21米。
內置木,
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為夯土。
整個墓葬分作東、中、北、西四室。
東室置曾侯乙木棺,雙重,外棺有青銅框架,內棺外面彩繪門窗及守衛的神獸武士。
中室放置隨葬的禮樂器。
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
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
墓主45歲左右;殉葬者為13~25歲的女性。
墓中共出土隨葬品15000多件。
其中曾侯乙編鐘一套65件,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
曾侯乙墓編鐘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
這套編鐘深埋地下二千四百餘年,至今仍能演奏樂曲,音律準確,音色優美。
鍾是一種打擊樂器,用於祭祀或宴飲。
最初的鐘是由商代的銅鐃演變而來,按其形制和懸掛方式又有甬鍾、鈕鍾、鎛鍾等不同稱呼。
鐘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關。
頻率不同的鐘依大小次序成組懸掛在鍾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階,稱之為編鐘。
商代的鐘為三枚一套或五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東周時增至九枚一套或十三枚一套。
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他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
曾侯乙墓編鐘便是其中的上品。
編鐘概況
曾侯乙編鐘出自湖北隨州擂鼓墩的曾侯乙墓。
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同一時期出土的還有其他近百件樂器。
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數量巨大,完整無缺。
其鍾架高大,由長短不同的兩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的七根彩繪木樑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由六個佩劍武士形銅柱和八根圓柱承托,構成上、中、下三層。
最上層三組十九件為鈕鍾,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只標註音名。
中下兩層五組共四十五件為甬鍾,有長柄,鐘體遍飾浮雕式蟠虺紋,細密精緻,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鎛鍾共六十五
枚。
編鐘的懸掛有三種方式:下層鍾用環掛式,掛鈎為爬虎套環和雙杆套環兩種中層鍾用鉤掛式,掛鈎為框架鉤和焊鉤兩種;上層鍾用插掛式,是以插銷入揮、串鉤鍾鈕。
鍾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
銘文多數錯金。
全部甬鐘的記事銘文均為「曾候乙作持」五字,標明鐘的製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
搏鐘的銘文則記載楚王熊章為曾侯乙鑄宗彝一事。
標音明文標示了鐘的懸技位置或敲擊部位及其所發音的名稱,它們構成了十二半音稱謂體系。
樂律理論記述了曾國與楚、晉、齊、申、周等國的律名對應關係。
鍾銘所見律名28個、階名66個,絕大多數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
這套編鐘的銘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國古代樂律理論專著。
編鐘的工藝
鍾及鍾架銅構件是銅、錫、鉛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異。
用揮鑄、分鑄、錫焊、銅焊、鑄鑲、錯金、磨礪製作而成,工藝精湛。
編鐘的裝配、布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顯得十分合理。
鍾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
橫樑木質,繪飾以漆,橫樑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
中下層橫樑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
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
以之作為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
全套鐘的裝飾,有人、獸、龍、花和幾何形紋,採用了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多種技法,以赤、黑、黃色與青銅本色相映襯,顯得莊重肅穆,精美壯觀。
這套編鐘深埋地下兩千四百餘年,至今仍能演奏樂曲,音律準確,音色優美。
春秋戰國編鐘氣勢恢宏,後世多有仿製。
宋徽宗崇古尚古,仿照當時出土的六件春秋古鐘鑄造了一組編鐘,稱「大晟」編鐘。
鍾為橢圓形,扁體雙夔鈕,飾多層蟠虺紋,其形制呆板,紋飾模糊,是典型的宋仿銅器。
後來由於戰事,這套鍾散落於民間,至今可知有十餘件在國內外流傳,故宮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都有收藏。
曾侯乙墓里都出土了哪些國寶?
歷史文獻里很少有對曾國的記載。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指出周朝在隨國、曾國都封有同姓諸侯。1979年,在隨州市郊義地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中出土兩件銘文銅戈,器主季怡為曾國公族,曾穆侯之子西...
戰國時代多麼強大: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歷史背景
1977年春,在湖北省隨州市(原隨縣)擂鼓墩,駐軍某部雷達修理所經上級批准擴建廠房。10月平整土地時,在原本堅硬的岩石地表發現了一大片質地鬆軟的褐色土。愛好考古的雷達修理所副所長王家貴意識到地下...
「考古詞條」青銅時代 · 曾侯乙墓
戰國早期曾國君主乙的墓葬。位於湖北省隨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1978年湖北省博物館由譚維四主持進行發掘,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隨葬品。從出土的縛鍾銘文可知,曾侯乙下葬的年代為公元前433年或稍後。該墓的...
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
1978年,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戰國早期編鐘,鐘體總重量達2567公斤,是名副其實的編鐘之王。鐘體、鍾架及掛鈎上共有3755字銘文,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以及記錄諸如音名、階名、八度...
曾侯乙編鐘:音樂史上的空前發現
1978年,沉睡於地下20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它是中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發現。近日,記者前往隨州,跟隨曾參與曾侯乙墓考古發掘的隨州市擂鼓墩文物管理處原主...
這套文物列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湖北省博鎮館之寶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文章,還可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是誰改寫了中國音樂史?是誰因為太貴重而被「禁足」?(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是...
《國家寶藏》曾侯乙編鐘證明,玩音樂,中國人是祖宗!
《國家寶藏》第二期,湖北博物館國寶盡出,王剛老師守護的國寶曾侯乙編鐘堪稱國之重寶,王剛老師自己就主持文物收藏節目,家裡也收藏了不少古董,鑒寶錘下砸壞的假古董也不少,可也說是明星里最懂古董的人,這...
曾侯乙編鐘到底什麼來頭?敲響的那一刻,震驚中外
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這套編鐘出自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同期出土的還有其它樂器近百件。
行見錄: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武漢東湖之畔武昌區東湖路。省博總占地面積達81909平方米,建築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館藏文物20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近千餘件(套),有中國規模最...
編鐘編磬展示樂懸制度
在古代,樂與禮儀的配合形成完備的禮樂制度,禮可以獨立施用,樂附於禮才相得益彰。樂制包含音樂、舞蹈、歌詠、誦諷等,此則有禮制樂章可循,濫觴於殷周之際,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由易變繁發展到以少漸多,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