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盜墓有筆記?揭密!婦好墓的考古日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76年,殷墟婦好墓被考古工作者發掘,成為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繫並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振香主持了此次發掘工作,讓這座沉睡了數千年的巾幗英雄墓重見天日。

1975-1976年 婦好墓的發現與發掘

1975年冬季農閒時節,安陽掀起平整土地、修水渠等活動。

婦好墓所在的小屯村西北地,恰是一片高出周圍農田80厘米的崗地,崗地略呈三角形,面積約1萬平方米,北邊緣是一條西北東南向的灌溉水渠,南邊是農民曆年取土形成的斷崖,東西隔一條水溝是農村的場院。

平整土地一開始就將這片距村子很近的崗地作為平整的目標。

1976年婦好墓發掘情形(下同)

據已有發掘資料得知,這一帶在20世紀30年代未進行過發掘,50年以來也未曾勘察,故對該處遺址內涵了解甚少。

而要保護遺址,必須提出充分理由,急需了解地下的文化層堆積狀況,於是在該年11月20日開始鑽探工作。

崗地上種植的棉花,棉稈尚未拔掉,是一有利時機。

我們在邊緣鑽探,經鑽探得知南面由東向西長約70米為比較厚的夯土,向西夯土漸薄。

為了解遺址內涵,11月23至25日鏟颳了南面的斷崖,剷出颳了東西長約140米的一條探溝,從剖面上觀察,靠東邊70米的一段,分布有比較密集的夯土基址,兼有破壞的房屋的灰坑。

在了解了崗地上的建築遺蹟現象之後,安陽考古隊即與安陽小屯村負責人聯繫,將遺址的重要性作了介紹,並請有關負責人看了現場,提出不能平整的理由,幾位負責人看過之後表示同意保護。

為進一步了解基址分布狀況,12月1日在崗地東南部開了六個探方,面積300平方米,發現小型房基和灰坑等。

由於時值隆冬,不宜大面積發掘,故暫時填土覆蓋。

婦好墓發掘者鄭振香(左二)在殷墟考古發掘處視察

1976年春季繼續進行發掘,擴大發掘面積,陸續揭露出中小型房基,靠南邊緣的探方(T10、T11)內,在耕土層下顯露出一座南北較長的房基(編號F1),房屋中部被一圓形灰坑破壞,坑內所出陶片約相當帝乙、帝辛時期。

在將灰坑內填土取凈後,發現其下仍是夯土,但土質土色與房基土不同。

為弄清下層遺蹟的面貌,決定發掘F1,在清除房基土後,顯露出一個輪廓略小於F1的長方形夯土面,為紅色夯土,北邊拐角呈直角,南端被取土破壞,未找到邊線,表面無柱洞之類的建築遺蹟。

一些跡象顯示可能是一座墓葬,也有人懷疑是房基土,一時不易確定,於是進行鑽探,但坑深,探杆只長3.5米,一桿探不到底,便取出鑽探深墓的設備,接杆擰杆等。

5月16日,集中有經驗的技術工人和幾位青年男工,決心探到底弄個水落石出,即使不是墓也可以放心了。

鑽探開始時,先在邊緣打探孔,以免損毀文物,但面積太小不便活動、不易下探,於是決定在坑的中心部位打孔,如果是墓葬必有現象。

開始下探時比較順利,但到距地表深約6米時已接近潛水面,填土濕黏,探鏟帶不上土,便加用擰杆,工作顯得相當吃力,工人耐心地握杆下探,並不斷觀察土質的變化;大約一個小時後,一鏟下去,工人推動擰杆的過程中,探杆突然下陷了約70厘米,握杆下探的工人緊握探杆吃力地往下墜,直至碰到硬底。

這時人們心情都很緊張,不知下邊現象如何?於是慢慢向上拔杆,探杆被提上來了,滿鏟都是紅色漆皮。

在場的人異口同聲地說,是墓葬。

眼光敏銳的何振榮師傅將探鏟中的一件器物抓過來,到水溝洗凈,原來是一個保存完好的玉墜,大家更為激動。

一位原來懷疑是墓葬的老工人說,沒想到在小屯村出現這樣一座墓,真是難得。

由於小屯村是宮殿區,所以幾位老工人都認為是意外的發現,感觸頗多。

如果不是當初堅持探到底,這座墓還不知道何時才能面世。

束泉爵,婦好墓出土

1號房基與婦好墓的關係

在婦好墓之上壓著一座殷代房基(F1),房基土厚約35-40厘米,呈長方形,南端被取土破壞,南北殘長5.5米、東西寬5米,東西向,東邊線偏東5度。

東面房基外有路土,推側門道向東,在房基面上有排列較整齊的柱洞六個,口部多呈橢圓形,個別的呈方形,口徑約60厘米、深約60厘米,底部皆有礎石,其排列狀況是北邊一排三個,兩柱洞間距約1.3米,東北角柱洞之南另有個柱洞,可能是為加固增補的,在西北角柱洞之南有柱洞兩個,推測南邊當還有一個柱洞被取土挖掉。

此外,有三塊河卵石柱礎因被擾動下陷,在房基外北面和東西兩面,有排列整齊的夯打而成的柱基七個,多呈圓形,直徑35-50厘米,無柱礎石,當是擎檐柱之柱基。

從柱網排列觀察,房基全長約在6.5米左右,四周建有廊廡。

此房基四面略大於婦好墓,似有意建在墓上,類似的墓上建築在殷墟曾有發現,但因墓葬較小,沒有引起重視。

婦好墓上基址的位置很引人矚目,甲骨卜辭:「甲申卜即貞,其又(佑)於兄壬,於母辛宗。

」(《殷墟書契後編》卷上)。

「即」是祖甲時卜人名,「母辛」當是指武丁配偶廟號稱「辛」,恰與婦好廟號相符合。

或許這一建在婦好墓之上的房基,就是卜辭中的「母辛宗」基址。

玉盤,婦好墓出土

古建築學家楊鴻勛教授,依據基址面上的柱洞與基址邊沿的夯打柱基,認為「平面復原約構成三間面闊兩間近深的柱網」,台基外圍的夯打柱基為擎檐柱柱基。

據文獻記載,設想這座長方形房基應為「四阿重屋的一座享堂」,並繪製出復原圖。

安陽殷墟博物院仿建一座房屋,給人以具體的形象感。

近年在山東省滕州前掌大墓地也曾發現過類似的墓上建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滕州前掌大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頁122),是否為享堂尚待研究。

婦好墓發掘紀要

婦好墓的發掘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發掘墓葬內的填土;第二階段進行水面下的操作。

在發掘墓內填土時,不時出現隨葬品,由墓口以下至槨頂可分為七層,不一一詳述,僅將出土遺物較集中的層位加以簡述:

第一層距墓口約1米,在墓室中部發現陶爵一件,體較高,腹肥碩,具有殷墟文化第二期特點,據此判斷是一座比較早的墓葬。

第二層距墓口約3米,在墓室東北部發現大理岩石臼一件,出土時底朝上,翻過來一看,臼內滿染鮮紅的硃砂,過去未曾發現如此精美的石臼,令人喜出望外。

第三到五層也分別有零散的遺物出土。

值得關注的是第六、七層。

第六層距墓口5.6米,在墓室中部偏南發現疊壓在一起的象牙杯和骨笄,據觀察是裝在一個木匣中的,在其南面散亂地放有多種器物,有玉援銅內戈、玉盤、石豆、小石鳥、石罍、骨刻刀、陶塤、銅鏡、銅弓形器、銅鏃,以及紅瑪瑙珠、骨匕、蚌器、阿拉伯綬貝、紅螺等,多種文化遺物琳琅滿目。

玉墜,婦好墓出土

第七層距墓口約5.9米,已接近槨頂上層,在此層墓室東北角擺放銅尊一件,東南角放置銅尊、斝各一件,斝原缺三足,置於尊上,這三件器物均鑄「子束泉」銘文;墓室西壁中部放置石罄一件,一側有「妊冉入石」四字刻銘。

墓室中部擺放大理石牛一件,其頸下刻「司辛:二字。

此石牛恰被壓在盛放象牙杯的木匣下層,應是有意的放置。

此外還有硬陶罐,玉圓箍形飾、陶塤和銅鏃等。

與第七層遺物大致在同一平面上,墓室周壁有殉人和殉狗。

在墓室西北角有殉人一具,頭向南,似兒童;在墓室西北部有人骨架一具,頭向西,無腰部以下骨骼,似被腰斬,為男性,年齡25至35歲;另一具在墓室東北角,頭向西,骨骼殘缺,在殉人之南有一頭蓋骨和一狗頭。

殉狗五隻,墓室東北角二隻,骨骼腐朽,另有二隻在墓室南端,東西相對,另一隻在墓室北端中部,其下壓有一人頭骨。

潛水面以上部分發掘狀況大致如此。

6月4日,墓室填土已接近潛水面,遂暫停發掘,進行水下發掘的準備工作。

用長杆、木板搭建起供發掘的平台,安裝上兩台水泵。

6日已可開始發掘,但因供電問題未解決,上午一直在等待。

午後曾經參加過侯家莊王陵發掘的技工侯德隆師傅建議,今日天氣好,不妨用轆轤絞水出泥先挖一部分,以便了解下面的情況。

青年工人急於下水,於是商定開始發掘,向下挖了約50厘米,已到達槨頂,在槨頂中部偏北處發現了兩件玉簋,以及裝在其內的骨勺、骨匕。

顯露出用原木構成的殘存槨蓋。

北端的大型青銅禮器也陸續浮出水面,最先出現的是位於槨室東北角的大方鼎的兩耳,接著是北面的三聯甗和連體甗等。

眼前的景象令人驚喜,完全出乎預料,當日只能將能搬動的殘銅器和少量玉器取出。

至此面臨的關鍵問題是解決電源,經與安陽市供電局聯繫,供電局來人考察現場後,確認墓葬的重要性,承諾次日全天供電。

婦好墓。

(圖丨取自維基百科)

6月7日晨,首先用水泵抽取坑內的積水,隨著氣溫上升,參加發掘的工人,開始分批輪流下坑,為避免墓壁經水浸後坍塌,故暫不搬動槨室四周的大中型青銅禮器,先發掘墓室中部,清除棺室內的淤泥,清理過程中大量玉器陸續出現,觸手可及,開始取出一件向上傳遞一件,後見數量大,時間緊,於是索性將玉器放入水桶內,再傳遞上來;殘銅器裝筐取出,整整緊張地忙了一上午。

午後清完棺室之後,恰好水位下降,於是立即組織工人提取墓室四周的大中型青銅禮器,完整的器物用繩捆好,一件件用大轆轤吊上來;殘破銅器裝入筐內取出,最後清理腰坑,全部清完之後露出黃土墓底。

有位老師傅說,亮底了,放心吧,不會留下什麼東西。

人骨、狗骨也從泥漿中撈出,發掘工程結束。

圖丨本刊資料室

鄭振香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兩個女人的情緣:鄭振香揭密──婦好等了3000年

距今30餘年前,一座猶如謎霧般的3000年前的商王后之墓,在一位身形柔弱的女性學者手中開啟了關鍵之鑰!鄭振香(1929-)正是主持安陽婦好墓考古發掘行動最關鍵的一位人物。

塵封已久的王后身世謎團,1970年代在鄭振香所領導團隊的努力下,得以撥雲見日、乍見曙光。

鄭振香。

(圖丨取自網絡)

鄭振香是中國在1949年以後培育出的新一代考古學者。

1959年,她從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畢業,後憑藉優異的成績得以留校教學、研究;1962年她赴上古史的重點考古區域──河南安陽;1976年在其專業鑽探之下,終於發掘出商王武丁後婦好的墓葬,並出土了大量青銅器、玉器等重要文物。

那時她以女性學者的身份參加目前為止中國上古史最重要的女性皇族墓葬考古工程,我們是否能把此極難得的巧合歸因於天意呢?今已87歲高齡的她,仍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默默地堅持考古學術專業而努力不懈,是廣受尊敬的耆老。

本篇即為節引她於1970年代發掘殷墟婦好墓的手記與過程,實為非常難得的第一手報導。

(文丨劉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甘肅禮縣再次出土驚世文物

2004年以來,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聯合組成共作組赴禮縣進行早期秦文化研究和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特別是...

直播地下「戰狼Ⅱ」|古墓中的刀光血影

徜徉於博物館展廳中的觀眾往往並不滿足於僅僅欣賞文物珍品本身,他們可能同樣好奇文物的其他背景信息。文物出自哪裡?文物出土前後發生了哪些有趣或驚險的故事?出土文物的現場有沒有什麼特別的現象?如何解釋...

陝西周原遺址考古獲重大收穫

2014年9月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三家單位聯合組成周原考古隊,對周原遺址啟動了新一輪考古工作。基於對周原都邑性聚落的理解,在以往考古調查勘探的基...

安陽考古新發現殷墟發現或與庖廚有關的房址

考古人員日前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大司空村東南地進行考古發掘,新發現商代道路、房址、祭祀遺蹟等,其中一座房址排水設施特殊,很可能與庖廚有關。主持發掘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岳洪彬介紹說,...

安陽辛店發現商代晚期聚落和大型鑄銅遺址

2016年5月至7月,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安陽市西北繞城高速公路建設,在安陽縣辛店村西南發現一處商代晚期聚落和一處大型商代晚期鑄銅遺址,清理一批商代晚期房基、道路、灰坑、窖穴、烘范窯、鑄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