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中端出一鼎「牛肉湯」?--動物考古學家揭秘河南信陽楚墓動物骨骼鑑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華社鄭州12月19日電 題:古墓中端出一鼎「牛肉湯」?——動物考古學家揭秘河南信陽楚墓動物骨骼鑑定

新華社記者 桂娟

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門近日對一戰國楚墓的發掘進行微博直播,古墓中端出一鼎兩千多年前「牛肉湯」的說法引起網友熱議。

「這是否為一鼎『牛骨湯』或『牛肉湯』,根據目前情況還很難給出答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動物考古專家侯彥峰,在披露出土陶鼎中的動物骨骼清理鑑定情況時如是說。

「2300多年來,地下水反覆交換,況且這一出土陶鼎密封不嚴,即使當時鼎內有湯也早被稀釋殆盡,依據目前鼎內所留水樣,還難以解開這個謎。

」他說。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於今年4月發掘清理信陽市城陽城遺址區內3座被盜的戰國時期楚文化墓葬。

城陽城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春秋早期,戰國後期曾作為楚國臨時國都。

保護區內已發現大小楚墓100多座,此前已發掘9座,其中1957年發掘的1號墓出土我國第一套完整的青銅編鐘,用其演奏的「東方紅」樂曲隨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迴響太空。

12月11日,考古隊在發掘清理編號為M18的楚墓時,在南側室發現鼎、壺等仿銅陶禮器,一些鼎上有蓋,一些鼎內有編織物、淤泥和水。

根據現場情況,考古隊將這批遺物運至臨時實驗室進行精細清理。

仔細清理時,編號為63號的陶鼎內發現獸骨!考古隊遂將陶鼎整體取出,用包裝膜包好,邀請動物考古專家進行動物骨骼的清理鑑定。

初步鑑定,63號陶鼎內所含遺物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編織物、木器、漆皮殘片,底層為動物骨骼。

侯彥峰解釋說,18號楚墓所處地點的地下水位較高,棺槨長期浸泡在地下水中,兩千多年來,偶有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棺槨內的水位也隨之升降,加之鼎蓋破損,密封不好,所以墓室內漂浮的編織物殘塊、木構件、漆皮等進入了鼎內。

「動物骨骼體積較大且沉於水,是隨葬時放入鼎內的。

」侯彥峰說。

清理上層漂入物,撿出木構件、土塊和漆皮,提取鼎內的水樣後,專家開始清理陶鼎底層的動物骨骼:1塊完整的牛右側肱骨、1塊牛胸骨和4塊牛的右側肋骨。

「牛右側肱骨很完整,與4根肋骨和1塊胸骨的解剖結構相對應,由此可以推測,隨葬時盛放在鼎內的是一塊既有骨頭又有肉的牛右前肢臂部及胸前部。

」侯彥峰說。

根據骨骼在鼎內堆放的形態、各骨的解剖位置、骨的大小等,專家推斷這些骨頭是來自同一頭牛。

「根據骨骺癒合情況,可以大致判斷動物的死亡年齡。

該牛的肱骨近端和遠端骨骺還未癒合,推斷其年齡小於1.5歲。

」侯彥峰說。

在清理過程中,發現淤泥層下有一層紡織物,覆蓋在肱骨近端關節頭表面。

「鼎內的動物骨骼上覆蓋一層紡織物。

這是一種儀式,還是為了保持『肉食』的乾淨?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侯彥峰說,「其用意尚不明確,需進一步研究。

侯彥峰說,這鼎牛肉是生是熟,只根據骨頭,肉眼是難以判斷的。

但根據「視死如視生」的觀點來推測,是熟的可能性比較大。

據介紹,63號陶鼎內的動物骨骼質地酥軟,輕觸即碎,需加固才能比較完整地提取。

因為現場臨時實驗室材料不齊全,本次未從鼎內提取骨頭,在陶鼎內加水後放入庫房保存,待日後再提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年末重磅福利!2000多年前寶劍出鞘瞬間!

【觀察者網 文/邱荔】2016年末的重磅福利來了!!!12月30日晚,@河南考古 官方微博小編手抖著發布了這條消息。木棺里出土的2000年前的大寶劍,帶著劍鞘,從劍鞘里抽出來的一剎那,帶著寒光!

直播地下「戰狼Ⅱ」|古墓中的刀光血影

徜徉於博物館展廳中的觀眾往往並不滿足於僅僅欣賞文物珍品本身,他們可能同樣好奇文物的其他背景信息。文物出自哪裡?文物出土前後發生了哪些有趣或驚險的故事?出土文物的現場有沒有什麼特別的現象?如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