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老欽州(二十七)欽州古人的智慧與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欽州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一萬或幾千年前,這裡就有人類居住。
就是這些原始居民,憑他們的勤勞和智慧,一步步地把社會推向文明,推向進步,與華夏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國歷史文化。
在這個過程中,留下了珍貴的遺址和遺物。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文物部門通過三次文物普查,有不少新奇的發現,讓我們從這些「新奇」的事物中,透過歷史時空,拾取一些前人生產生活的趣事。
1959年,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調查公布欽州古文化遺址有20處,加上近年廣西文化部門的普查發現,計有30餘處。
不同的遺址都有不同的特點或趣事。
如那麗獨料新石器時代遺址和大寺那葛馬敬坡新石器時代遺址。
這類稱山崗遺址的居民都生活在山崗上,他們遺物中的石器有:斧、錛、鑿、鏟、鋤、犁、鐮、鏃、刀、矛、磨盤、杵、磨棒和錘等。
這些遺物說明當時欽州人都是以農業為主的群體。
不同的是,在獨料遺址中發現了不少的陶器碎片和果核。
有趣的是,據1989年的《中國文物報》載:廣西欽州獨料遺址的果核,是國內發現的最早的橄欖核。
更有趣的是,在獨料遺址的眾多陶片中,夾有一件極為罕見的手工捏制的「陶祖」。
它是男性生殖器的模型,已殘。
殘長僅4厘米,直徑3厘米,中空。
「陶祖」的出現,是古人對生殖崇拜的一種具體表現,說明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男子在生產生活中逐漸占據了重要地位,當時已經由母系氏族社會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在馬敬坡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石器中,除了上面所說的生產工具外,有一件很具特色的石錛。
它長9厘米,刃寬5厘米,柄寬2.5厘米,厚1厘米,堅硬鋒銳,通體磨光。
有趣的是,它兩面皆有陰刻符號,正面是「×.N.1」,背面是「1.V. 」。
這種有刻劃紋的石錛,在廣西很少發現,只在武鳴縣陸干鎮馬山村的商代墓葬中發現3件。
犀牛腳丹寮的芭蕉墩貝丘遺址和埠頭村黃金墩的貝丘遺址,記載當時的居民都是生活在海墩之上。
過去,漲潮時都是孤島,退潮時多是灘涂,只有一面與陸地相連,從文物部門在實地考察發現的文化遺物看,石器類形都以尖利的蚝鑿為主,還有刮削器、砍砸器、石斧、石鑿、石核等。
文化內涵比較單純,沒有發現陶片及其他骨角類的遺物。
發現得最多的是蚝蚌殼堆積物。
有零散的也有膠結成團塊狀的。
其種類有牡蠣、珍珠貝、日月貝、文蛤、紅螺、花螺、絲螺、牛屎螺,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螺蜆,總共不下幾十種之多,經有關文物考古專家鑑定,這是以漁獵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貝丘遺址。
有趣的是,從這些貝丘遺址的文化遺存中可以看出,今天名揚四海、味鮮肉嫩、營養豐富,被譽為欽州「四大名產」之一的大蚝,或者還有石斑、對蝦、青蟹等,早在一萬或幾千年前,已經被欽州的原始居民作為家庭常菜,天天品嘗。
(吳斯俊)
上萬年前,南寧人已會「撩螺」
「撩螺」是我們南寧人最習慣的一種消夜方式,不管是郊區農田裡的田螺,還是邕江里的石螺,或者是來自廣西沿海地區的海螺,只要能「撩」的螺,都能成為南寧夜生活的一種美食。To Nanning peopl...
古人類遺址:隱現巴中歷史最遙遠的背影
陽雲一個地方的文明史應該從有人類居住開啟。巴中,位居秦巴大山腹地,群山層疊,峰巒高聳,在這連綿縱橫的崇山峻岭中,人類的腳步什麼時候深入其間的呢?那麼,只能從考古的遺址中去尋求答案。於是,我們幸運...
合肥肥東發現6000年史前文明
作者:鄭靜合肥市肥東縣店埠鎮南院日前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現場出土發現了較完整的玉器、陶器、骨器和石器300多件,並收集了大量的骨骼標本,還發現了居住的房坑、灶坑、灰坑和灰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