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古發掘透視西周社會變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日前,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考古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以及皮博迪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聯合舉辦了「交融和互動——西周國家政治和文化的碰撞」(Contact and Interaction in the Zhou World——The Impact of Western Zhou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nterprises)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中國和歐洲多國的學者從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的角度對西周文化形成、政治及經濟形態進行了討論。

西周文化包容性不同尋常

曾任英國牛津大學墨頓學院院長的考古學家、漢學家傑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從西周如何借鑑鄰近地區物質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西周與商文化的關係,以及西周如何將不同文化化為己用並由此塑造了自己的文化特徵。

她認為,西周在吸收借鑑鄰近地區物質文化方面表現出不同尋常的包容性。

「當西周第一次進入渭河流域並從鄰近地區學習了青銅器的製作和使用後,它便成功地邁出了關鍵性的第一步。

」羅森還表示,西周不僅奪取了很多青銅器而且還創造了新的青銅器器形,並在上面刻了銘文,「這些後來被認為是中國的特徵」。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學者曹斌從器物的變化方面綜合考察了西周的禮制變遷。

他認為,西周貴族禮制文化的形成表現在放棄盛裝奢侈品酒類的青銅器組合,改為盛裝「樸素」飲食和盥洗類的青銅器組合。

除了「器」的變化,他還認為,日名製作為商代的禮俗,西周后期基本消失;隨著西周「賜氏」制度的形成,動物族徽在西周逐漸失去了作為古老氏族標誌的意義。

西周后期社會分層愈趨明顯、等級秩序愈加嚴格、統治模式更趨中央集權化。

西周治國的一大失誤

對於西周的政治治理,包括疆域、政治理念等,學者從不同角度做了解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劉緒根據出土的陶器、銅器、青銅器及遺址等考察了西周的統治疆域。

他認為,西周雖崛起於西方,滅商前東不出今之陝西,但滅商後分封的諸侯國卻都在新拓疆土——陝西以東的東方,西方未見分封,與滅商前周人的統治疆域相比擴張了數倍。

他進一步認為,西周王朝一味地關注對東方新拓疆域的守護,而忽視對發祥之地的經略,為其亡於西方近鄰——犬戎留下隱患,這不能不說是西周治國的一大失誤。

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研究所研究員夏玉婷(Maria Khayutina)從界定疆域的稱謂,如「邦」、「國」、「四或」、「四方」等角度切入,結合統治者稱謂、對下屬的指令等,分析了西周的政治文化。

她認為,從青銅器上的銘文可以發現,「西周諸王雖然努力要把他們的命令傳達至『四方』,但他們使用了非常委婉的語言表達方式」。

她還表示,周王室遷址洛陽可能對接下來幾個世紀的政治融合進程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則以魯北為例認為,伴隨著姜太公就封於齊,魯北地區舊有的商代晚期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舊的中心消失了,新的中心則被重新規劃和安置。

他表示,「以濟陽劉台子、高青陳莊、臨淄河崖頭、招遠曲城及歸城、西庵等為代表的西周早期遺存,它們有的是城址,有的是貴族墓地,清楚地顯示了周王朝對魯北地區的統治策略」。

為了穩定該地區的形勢,姜太公採取的是「因其禮,簡其俗」,即在尊重本地傳統的基礎上採取適當的統治措施,並且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

多因素影響西周經濟轉型

公元前10世紀是東亞大陸經濟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考古學教授羅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沒有單純從經濟維度考察西周經濟轉型——從以王朝中央為中心的分配方式轉向一個更加分散的、更加市場化的經濟模式。

他認為,還存在很多經濟之外的因素,比如宗教、文化以及社會政治領域的因素與經濟模式緊密相關,在某種程度上深刻影響甚至塑造了西周經濟的變化以及發展。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哈克(Yitzchak Jaffe)則從飲食角度分析了西周社會經濟變化。

在他看來,通過考察當時的飲煮習慣、烹煮器具,比如吃什麼、吃的人是誰、和誰一起吃、如何吃、一天吃多少以及烹調習慣的變化等,可以了解當時的社會關係、經濟結構變化等。

與會學者認為,這是一個很新穎的研究角度,但也會有很多局限和挑戰,比如樣本是否具有一般代表性、如何對殘留物進行鑑定等。

在此次研討會上,來自中西方的多國學者展現了不同的研究方式。

方輝對記者表示,中國的考古學者一般從文獻、年代史的角度進行梳理研究,歐美考古學者更多地從人類學、社會學角度進行研究。

但近年來,中國考古研究人員的方法也在發生變化,趨於多樣化。

隨著考古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及細化,越來越需要多學科的合作,比如與材料學的合作等。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很多學者看來,西周是中華文明的根源,西周的禮制文化基本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它因此吸引了考古學家特別是那些對中華文明起源充滿興趣的學者。

羅泰對記者表示,關於西周的文獻不算完整,但是有很多發掘出的器物,所以對西周的考察非常吸引考古學家。

(中國社會科學報波士頓5月25日電 駐波士頓記者 馮黛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比較神話學在中國》出版 探源中華文明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汪永基)日前在中國社科院召開的「比較神話學在中國」學術研討發布會上,跨學科研究領域的50余位學者針對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中最新出版的《比較神話學在中國》一書進行學術評估...

從神話學角度探源中華文明

光明網08-30 00:45顯示圖片●歷史:《中華文明探源的神話學研究》作者:葉舒憲定價:138元評分:8.5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自20世紀末國家重大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以來,21世紀初國...

西周國家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轉型

2016年11月24日下午,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曹斌老師召集的周文化研究青年學者沙龍(第一期)——「西周國家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轉型」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三層會議室舉行。本次沙龍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