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國家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轉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6年11月24日下午,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曹斌老師召集的周文化研究青年學者沙龍(第一期)——「西周國家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轉型」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三層會議室舉行。
本次沙龍分為上下半場,持續近4個小時。
上半場由史丹福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趙昊博士、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羅武干講師、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寅講師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曹斌講師做主題報告,中央名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朱萍講師、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曹大志助教授、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陳坤龍副教授、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一部閻志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常懷穎助理研究員、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惠夕平副教授、中央名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馬賽講師、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一部黃一館員、牛津大學墨頓學院陳北辰博士等10多名青年學者參與對談。
上半場羅璇同學主持,趙昊博士首先做「技術、產業與城市——西周時期的大型制骨工業」的學術演講。
趙昊博士以西周時期周原地區的雲塘制骨地點為主要研究切入點,對整個西周的手工業、技術、材料來源做了梳理和分析。
通過對大量骨製品的顯微觀察,發現他們的鋸口大多數都是比較整齊,應該為比較嫻熟的工匠而製作的。
在所有骨製品中發現最多的就是骨笄和骨針,而且多是作為低端日用品,高端產品卻很少。
這種制骨行業最典型的特徵就是資源和勞動力密集,低技術、高技能,社會需求量巨大。
同時也指出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制骨工業也是有了一些變化,通過原料多樣化、產品的多樣化、生產標準化、跨行業合作實現行業發展。
最後趙昊博士總結了制骨業所反映的西周晚期手工業特徵:需求巨大,低技術門檻,標準化工業;產品類型和原料多樣化;跨部門合作;建立城市基礎設施時考慮經濟發展的需求。
羅武干老師以「冶金考古拾遺」為題,從冶金考古的定義及古代金屬技術的重要性開始,講述了我國早期砷銅之路、模擬標準金相圖譜研究及鉛同位素產源研究等三方面的具體研究案例。
關於我國早期砷銅之路的研究,他指出就現有材料來看,我國的砷銅技術由新疆經河西走廊傳入的可能性受到挑戰,需要更多的材料來佐證。
我國早期砷銅技術的傳播路徑及區域特徵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在模擬標準金相圖譜研究部分,羅武干老師介紹了他通過模擬古代范鑄條件鑄造出一些列不同合金配比的青銅板材,並對它們進行了各種形變加工實驗,最終從理論上及模擬實驗角度,在國際上首次區分了熱鍛金相與冷段之後退火金相組織。
並首次提出,高錫青銅760攝氏度以上熱鍛加工所獲得材料不是典型熱鍛金相組織,在對這種材料產生的原因及其性能進行討論後,指出其在研究古代高錫青銅兵器等器物的社會屬性方面具有潛在價值。
在鉛同位素產源研究方面,羅武干老師給我們講述了他在前人研究地基礎上,完善了普通鉛同位素研究的新模式,即在分析青銅器樣品的鉛成礦模式、鉛年齡及所屬地球化學省的基礎上,結合考古類型學、歷史文獻學等方面的研究資料,系統探索了夏響鋪墓地出土青銅器的鉛料來源,及春秋早期申國與周王室、秦國等其它鄰國的互動交流情況。
張寅老師以「西周時期周、秦、戎關係的考古學觀察」為題,將隴山東西兩側作為研究的主要區域,討論了西周王朝興衰、秦人崛起、西戎更替等一系列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問題。
公元前十二世紀至公元前八世紀,周、秦、戎等古代民族在此活動,並遺留下豐富的文化遺存。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隨著甘谷毛家坪、崇信於家灣、靈台白草坡、莊浪徐家碾、合水九站、禮縣西山、大堡子山、清水李崖等一批考古遺址的發掘,西周時期的周文化、秦文化、西戎文化的面貌逐漸顯現。
此次報告用考古學方法對隴山東西兩側兩周時期的周、秦、戎考古學文化進行全面、系統地梳理,對各考古學文化之間的變遷與互動進行分析。
同時,結合古代文獻記載,勾勒出周、秦、戎諸民族在此活動的歷史軌跡。
曹斌老師以「公元前九百年西周社會的轉型」為題,首先指出西周諸多的學術問題需要從大的文化背景和社會背景進行理解,否則無法解釋西周中期出現的一些變化。
因此他藉助考古學長時段動態文化過程研究的優勢,指出西周王朝在2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並非鐵板一塊,國家也不是在同一模式下勻速均變,而是於恭王前後在器用制度、禮制文化、日常生活秩序等方面都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一批遺址興起、一批遺址衰落,考古學文化從多樣、面貌複雜轉變為周文化的絕對主導。
這種變化屬整體性、結構性的變化,整個國家等級化、秩序化明顯,國家政體也隨之從大貴族集團主導轉變為王權為中心的集權體制。
此次沙龍的下半場為圓桌討論環節,曹斌老師主持,各位學者主要就本次沙龍的議題和未來沙龍的形式、主題進行了討論。
朱萍老師首先指出平民化手工業的問題,並表示很認同趙昊博士的研究。
對於沙龍未來的形式,希望議題能更加集中。
陳坤龍老師對四位青年學者的發言進行一一評述,並表示了對曹斌老師研究的關注。
對於以後的沙龍,希望議題範圍更廣一些,但是每次主題發言的人數可以少一些,討論人數多一些,考古和科技多結合。
曹大志老師就禮制「改革」一詞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西周國家的禮制變化可能並不是西方學者所講的突變,有的是漸變形成的。
閻志老師對於西周社會的變化談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西周中期的變化在「冊命賜服」以及西周早期軍事性質的「監」變為「國」等方面也有體現,同時指出「厲王革典」是有據所依的。
常懷穎老師同意曹大志老師對於西周禮制變革(革命)的看法,並舉車馬、編鐘的例子進行說明。
對於下次沙龍的形式,希望議題集中,每次舉辦前發言者提前發布摘要供參加者了解,內容最好是已經完成且確定發表刊物但尚未發表的文章。
惠夕平老師希望以後的沙龍可以多邀請京外高校的青年老師參加。
羅武干老師稱本次沙龍也是科技考古學者的一次充電,此外指出自己首先研究的葉家山墓地銅器數據揭示出了資源分配的問題,認為西周早期的礦源是國家嚴格掌控。
黃一老師在對西周國家轉型問題關注的同時,建議未來沙龍主題更加明確、集中,並將每次討論的議題在「周文化研究青年學者微信群」提前發布,有興趣的青年學者就議題提前報名發言或參加討論。
陳北辰博士重點討論西周禮制變革的問題,並特別介紹了羅森教授對於此問題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變化。
本次沙龍是國內外周文化研究青年學者的第一次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與會的青年學者和研究生、博士生都對未來的沙龍抱以極高地期待,希望「周文化研究青年學者沙龍」可以成長為「周文化」研究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台,推動周文化研究的前進。
從考古發掘透視西周社會變遷
日前,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考古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以及皮博迪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聯合舉辦了「交融和互動——西周國家政治和文化的碰撞」(Contact and Interaction i...
「觀畫之心——多維度中的墓葬圖像」歷史考古青年沙龍紀要
2016年9月25日,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的「歷史考古青年沙龍(第三期)」在四川成都舉行,來自中央美術學院、首都師範大學、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四川美術學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
業精於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高研論壇紀要
原題:業精於勤,行成於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高研論壇紀要2016年12月27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高研論壇在考古所綜合辦公樓八層報告廳舉行,此次論壇由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星燦研究...
陳曉露:思者無域 行者無疆
編者按:為促進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獎勵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學者,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評選出11位青年學者獎(金爵獎)。「羨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青年考古...
第五屆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頒獎儀式暨青年考古沙龍在社科院考古所舉辦
4月17日,第五屆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頒獎儀式暨青年考古沙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舉行。此次活動由發現中國文化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承辦。數十位專家學者與學子齊聚...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一行赴北京參加學術沙龍
「早期文明中的權力與信仰」學術沙龍近日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舉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和科技考古的十多位專家學者應邀參加,並參觀了在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舉辦的「權力與信仰——良...
歷史考古青年沙龍(成都)第二期紀要
2016年6月19日,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的「歷史考古青年沙龍(第二期)」在四川成都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成都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倫敦大學亞...
五千年來第一次:中國考古學大會馬上召開 考古界群英聚首人才薈萃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將於5月21至23號在鄭州黃河迎賓館舉辦。此次大會是中國考古學界首屆學術盛會,也是中國考古學誕生近百年來首次舉辦的國際性高端學術會議。本次大會面向社會開放,廣...
歷史考古青年沙龍(成都)第二期紀要
2016年6月19日,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的「歷史考古青年沙龍(第二期)」在四川成都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成都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倫敦大學亞...
李志鵬:跨界通變 不忘初心
編者按: 為促進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獎勵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學者,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評選出11位青年學者獎(金爵獎)。「羨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青年考古...
四川考古閃耀哈佛大學
6月的美國東海岸,海風陣陣,晴朗而涼爽。東亞考古學會第7屆國際大會即在查爾斯河兩岸的世界知名學府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召開。本次會議於6月8日開幕,16日閉幕,共有來自全世界各國各地區約250名學...
鄭大故事|歷史學院院長劉慶柱先生:求真探理乃畢生所向
3月9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歷史學部主任、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劉慶柱先生在綜合管理中心第一報告廳為我校師生作了題為《何以中原?中原文化之...
在世界考古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國際視野 開放胸襟 文化合作 在世界考古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舉行 5月21—23日,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在河南鄭州舉行,來自海內外近400位考古界的專家學者...
答問︱孫慶偉: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怎麼識別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孫慶偉教授的《鼏宅禹跡: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一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澎湃私家歷史欄目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常懷穎先生圍繞此書提問,請孫教授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