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明末王墓被炸開,揭開一段百年奇冤,真相讓蔣介石唏噓不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歷史有妖氣

1959年的冬天,蔣介石在金門出差途中,被一座新發現的古墓所吸引,在百忙之中,還抽時間去現場拜祭。

大學者胡適也親自寫文章考證。

蔣介石的拜祭,以及胡適的考證,讓這座位於金門縣太武山西麓小徑路旁的古墓,終結了一宗三百年的奇冤,揭露了清朝一宗栽贓案。

這座古墓究竟是什麼來頭?

它就是魯王墓。

什麼?魯王?聽起來應該在山東啊。

原來,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的後代,世襲魯王朱以海以監國的身份,帶領南明眾臣繼續抗擊八旗鐵騎。

在對抗滿清兵敗後,魯王逃遁到了鄭成功守護的台灣金門縣,剛開始呢,自然是明主忠臣,一派祥和的景象,但時間長了,國姓爺鄭成功便起了二心,心生懈怠,於是就把這魯王朱以海便沉了海。

《明史·卷一百十六·諸王一》言之鑿鑿:「順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紹興,以海遁入海。

久之,居金門,鄭成功禮待頗恭。

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

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如今看來,《明史》中的這段描述,說的正是國姓爺鄭成功,大逆不道的殺了明末皇族朱以海,這樣的說法還一直流傳了三百多年,直到一次開山的爆炸後,才有了改變。

在1959年時,金門的構工部隊在炸山取石,突然發現一巨石旁有座古墓,墓碑雖然光滑無字,但在墓中有一石碑,上面卻寫著「皇明監國魯王壙志」八個字。

後來經過大學者胡適考究,這座古墓才正是魯王朱以海真正墓冢。

墓葬都有了,朱以海被鄭成功沉海淹死的事兒,自然也就需要辨明真假了。

果不其然,根據墓中石碑記載,朱以海一生顛沛流離,但其在南明諸王中卻最令人敬佩,他抵抗滿清侵略者意志也十分的強,雖然後來退守台灣,但是未有一刻懈怠。

只是他有哮喘之疾,在康熙元年十一月份病逝,並且同年六月,國姓爺鄭成功已經先他一步仙逝了。

其志原文為「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

距生萬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才四十有五,痛哉!」到了此刻,鄭成功的冤屈才被洗白。

原來所謂的弒主謀逆,都是因為清朝的統治者的虛構,只是為了挑撥鄭成功和反清勢力之間的關係,為了削弱鄭成功的實力而編纂出來的。

前朝的歷史,總容易被勝利者塗抹,變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有些真相竟然埋藏在天涯海角,讓後人明了。

魯王朱以海的死法,鄭成功的叛逆行徑,被清朝宣傳了幾百年,假的也像是真的,還出現了假的魯王墓。

清朝修的假魯王墓

可真實的歷史上,國姓爺把魯王沉海溺死一事,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忠臣義士,卻被污衊成殺主的奸臣,說是千古奇冤也不為過。

蔣介石到魯王墓後,便派人重新修建魯王墓,於1963才修成,金門縣的人每年都會在此舉行祭典,據說新墓依山臨海,風景甚好。

鴻爪留痕,正是如此。

被掩蓋的歷史,被冤枉的忠臣,隨著此墓的挖掘而真相大白,隨著蔣介石的拜祭而昭告天下。

難辨是真假,難說是歷史,《明史》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纂修,到乾隆年間才定稿,歷經三朝九十多年,這裡面的妝容到底厚實,恐怕卸了妝的網紅也難比喻。

對此,諸位看官有何感想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塊墓碑的出現,洗去鄭成功幾百年蒙冤事

鄭成功,南明政權的大將軍,後又封延平王,一直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