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芝荃:把第二故鄉當家的考古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位老考古人,最終的遺願是把骨灰撒到遠方的一條河。

這是怎樣的一種牽引、一份情緣?

趙芝荃,1928年出生於北京門頭溝。

成年求學正值鼎新之際,共和國教務待興,他也輔仁、清華、北大三校轉學了一圈,都在歷史系,多從名師。

最後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進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現隸屬中國社會科學院),時為1955年,風華正茂的27歲。

我們所在全國各地設有多處工作站(隊)開展田野考古工作,分配趙先生去的工作地是河南洛陽。

這就定了終身,洛陽成了他的第二故鄉,直到退休後多年還去那裡整理髮掘材料,最後因身體原因才依依不捨地離開洛陽盆地內的偃師,而對第二故鄉的念想則懷到了今年10月仙逝,轉瞬60多年。

在1955年到1996年的四十多年裡,幾乎每年,趙先生都像候鳥一樣往來於京城的家和中原古都考古隊的那個家之間。

這倒是考古人的常態,行話叫「下田野」,從春柳吐芽到枝枯葉黃。

這樣的付出換來的收穫是,有若干重要的考古發現要記在他的名下,他提出的不少學說令人矚目,主編了兩本考古報告,出版了一部學術文集。

他是探索中國最早的王朝——夏商王朝文明的主將,是地處洛陽盆地的偃師二里頭和偃師商城這兩大都邑的開拓者,和夏商考古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學術上,他是功德圓滿的。

工作後不久的30歲,趙先生就擔任了洛陽發掘隊的隊長。

翌年的1959年,著名的二里頭遺址被發現,他成了首任隊長,這一干就是20年。

1983年,偃師商城遺址被發現,正在整理二里頭遺址發掘報告的趙先生,又受命成了偃師商城考古隊的首任隊長,退休後在隊整理報告,又是十多年的光陰。

那兒是他建功立業的熱土,他的辛勤、他的思考、他的收穫、他的青春、他的情感,都付出貢獻在那裡了。

趙先生殷實之家出身,雖受過良好教育但不是書呆子,口才好,會處理關係,與偃師當地從官員、企業主到村幹部乃至農民兄弟相處都非常融洽,所以在當地人緣甚好。

晚上在村裡散步,老鄉都會熟稔地和他打招呼:「趙隊長回來了?喝湯了沒?」透著一股鄉里鄉親的熱絡勁兒。

他應該很受用於這層關係、這種感覺。

考古隊坐落於村內,一處帶藤蔓遮陽架的小院、一棟質樸的小樓、一輛北京吉普(最早這可是縣委書記才有的坐騎),有廚有庫,自成天地。

手下有北京帶來的隊員和在當地培養起來的技師,一個特別能戰鬥的隊伍,他這位隊長就是家長。

多年執著於在中原古都建功立業,他迷戀這個家。

他長得器宇軒昂,有網友悼念時點評道:老爺子看著真有過去老北京人的范兒,謙和儒雅不怒自威,透出來一股子大氣自尊的精氣神。

北京爺的范兒也使得這位學者為了事業不太顧家。

考古圈內有俗語云:有女不嫁考古郎,一年四季守空房。

說得大差不差。

每位執著的男性考古人背後,大抵都有一位默默獨立持家,為丈夫擔負起不少的賢妻良母。

趙先生的夫人就是這樣一位賢淑的女性,她兢兢業業地幹著圖書管理的工作,還把三個子女拉扯成人,其間的甘苦是可想而知的。

考古圈的人都會說軍功章真得有媳婦的一半兒。

久而久之,趙先生大概也有了考古人容易患上的「職業病」:對家的心理「錯位」。

在考古隊那個家說一不二的、核心的感覺,在自己的家中恐怕很難找到,畢竟沒有多少參與和付出。

日本人把在家務上基本無貢獻、礙手礙腳的丈夫形容為粗大無用之物,執著的考古學者在家裡的地位也大抵如此吧。

我們單位的同事到了田野發掘的季節,是不需要領導催促就會主動訂票收拾行裝奔赴各地的考古現場的。

田野考古業務人員彼時如果在北京的研究所照面,最慣常的問候語會是被問「還沒走啊?」趙先生自己也曾說覺得在洛陽就是在家,回到北京反而感覺是出差。

離開中原第二故鄉後,有偃師的學者、官員朋友來北京家裡看望,老爺子都視如老家來人,頗感親切。

他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偃師,也的確沒有忘掉這位把那兒當家、留下豐饒的精神財富的老專家。

在趙先生八十壽辰之際,中共偃師市委、市政府為表彰其在弘揚當地文化乃至中國古代文明上的業績,決定授予其「偃師市榮譽市民」稱號。

這對老爺子來說,是莫大的慰藉。

趙先生學術文集的出版過程中,受到經費的困擾,偃師市政府又慨然出資,使得文集能夠在他八十壽辰的當年面世。

近年,趙先生身體大不如前,腿腳疼痛不靈便,不願多活動,而每天在攙扶下走步是保持其生命力所必須的。

家人勸其鍛鍊的法寶是,你不是還要再回偃師、洛陽看看,參加紀念會嗎?老爺子一聽這話就不說啥了,像孩子似的乖乖聽話走動起來。

這是他的一個念想,他為了這個念想,活到了88歲的米壽。

他還想在身後,能回到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

2016年10月24日,趙先生因病逝世,生前遺願是把骨灰撒入洛河。

( 作者:許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全文轉載自:許宏 新浪博客 原文刊於:《財新周刊》2016年第43期,11月7日出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李志鵬:跨界通變 不忘初心

編者按: 為促進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獎勵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學者,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評選出11位青年學者獎(金爵獎)。「羨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青年考古...

二里頭考古發掘這些年

「聽說又挖出個大墓,裡面有啥不知道,要整個兒打包送到實驗室!」二里頭考古發掘近60年,這片土地上一旦有重大考古發現,就會成為附近村民們茶餘飯後的新話題。自1959年秋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