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考古發掘這些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聽說又挖出個大墓,裡面有啥不知道,要整個兒打包送到實驗室!」

二里頭考古發掘近60年,這片土地上一旦有重大考古發現,就會成為附近村民們茶餘飯後的新話題。

自1959年秋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試掘的第一鏟開始,國內首次明確以探索夏文化為學術目標的田野考古一直沒有停歇過,遺址豐富的內涵不斷給世人以驚喜,眾多的中國乃至東亞「之最」在這裡一一浮出水面。

三代考古人,田野揮灑青春

二里頭遺址分布範圍為偃師市翟鎮鎮二里頭、圪當頭、四角樓和北許4個行政村。

「我和他們都熟得很!」聊起二里頭考古隊的三任隊長,圪當頭村村民郭振亞笑著說。

在郭振亞的兒時記憶里,村子裡經常來一些背著帆布兜、戴著草帽的神秘客人,他們整天手拿小鏟子在田地里搗鼓。

郭振亞很好奇他們究竟在找什麼,就主動和人家搭訕,對方說他們在找一座城。

1959年,偃師二里頭遺址被發現,就此開始了二里頭遺址近60年的考古發掘歷程。

郭振亞後來才知道,這些神秘客人,既有當時著名的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徐旭生,又有後來的著名考古學家殷瑋璋、李經漢、方酉生等。

因為勤學好問,郭振亞很受考古學家的喜歡。

尤其是二里頭首任考古工作隊隊長趙芝荃,對村子裡的這個年輕人很器重,不僅給他講考古知識,還給他專業書籍看。

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考古隊主要致力於建立二里頭文化的分期框架。

在趙芝荃的主持下,二里頭工作隊先後完成了一號宮殿基址、二號宮殿基址、宮殿區以外的各種手工業作坊遺址和一般居住遺址等的發掘,對二里頭遺址的整體布局有了概括性的了解,建立了1至4期文化框架序列,確定了遺址的都邑性質。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第二代考古人在隊長鄭光的帶領下對二里頭進行了一系列的搶救性發掘,細化了二里頭文化分期,重點發掘了以鑄銅作坊為代表的遺址,以實物證據證明二里頭文化已經進入青銅文明階段,並圍繞二里頭文化性質展開了中國考古史無前例的一次大討論,將二里頭及夏商文化問題的研究推向了更深的層次。

1999年,36歲的許宏擔任二里頭工作隊第三任隊長,第三代考古工作者將探索二里頭遺址宮殿區的結構布局作為新一輪田野工作的重點。

探明了中心區道路網,發現了大規模的宮殿建築群和最早的「紫禁城」——宮城,廓清了王都布局的概貌,並發現了巨型綠松石龍形器……這一階段的發掘改寫了對「最早中國」的認識:讓一個早期國家的形象日漸飽滿。

田野考古條件艱苦,周期長,任務重,尤其是對於一個大型都城遺址來說,難度就更大,周期就更長。

自1959年開始,直接參與二里頭遺址發掘和研究工作的有上百人。

三代考古人在二里頭這片土地上揮灑青春,他們像候鳥一樣往返於北京和洛陽之間,把洛陽當成人生的第二故鄉,把人生最美好的歲月都奉獻給了二里頭。

站在前人肩膀上繼續前行

「前輩的辛勤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奠定了良好的深入探索的基礎。

但如何站在前人肩膀上,深化對這樣一個經長期工作又內涵複雜的大遺址的認識,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極為艱巨的任務。

當時的我,有一種站在舞台的聚光燈下被無數關注的目光『烤』著的感覺。

」回憶起剛到二里頭時的情形,許宏這樣說。

田野考古發掘分為兩種:一種是在野外工作中對古代遺存的直接發掘;另一種則是在前人已有的成果中進行再「發掘」,發現那些對今後的工作有益的線索。

二里頭宮殿區的中心道路就是他們在以往的勘探記錄中「發掘」出來的。

根據勘探記錄,二里頭工作隊在1976年鑽探發現2號宮殿基址的同時,在其東側鑽探發現一條南北向大路,當時已追探出200餘米,因冬季麥田澆水而中止。

20餘年後,他們在已經發黃的記錄和圖紙中發現這一線索時,就預感到這條大路是揭開二里頭都邑宮殿區布局的一把鑰匙。

循此線索繼續追探,短短的幾天不斷向南北推進,最終確認這條大路的長度接近700米,路的北端被晚期堆積打斷,向南伸進新莊村,實際長度要更長,路寬一般在10餘米,最寬處達20米。

正在這時,附近村莊有一村民告知許宏,他家的地里小麥總是長勢不好。

依田野考古常識,這可能是因地下有質地緻密的夯土建築基址,導致土壤結構異常所致。

許宏遂派人去鑽探,發現莊稼長勢不好的地塊位於著名的2號宮殿基址西北200餘米處,阻礙地下水下滲的遺蹟不是夯土建築,而是堅實的路土。

順藤摸瓜,它居然是一條東西向的大路,向東延伸,與宮殿區東側的南北向大路垂直交叉,由此,找到了主幹道的「十字路口」。

接著,他們又找到了圍繞宮殿區的第三條大路,以及宮殿區東南部的大「十字路口」。

在探尋中心區道路網的同時,考古隊對宮殿區東部的大型宮殿基址群做了大規模的探索,發現了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

2003年春,許宏帶著隊友們一路勘探發掘了2號宮殿基址的東北角——在不久前發現的「井」字形大道內側,發現了完整的宮城城牆。

隨後,一座總面積達10.8萬平方米的宮城被順理成章地揭示了出來,呈縱長方形、始建於距今約3700年以前的宮城形制方正規整,雖然面積僅是明清紫禁城的1/7左右,卻是後世中國古代宮城的鼻祖。

其中,最重要的是,這座宮室建築群有明確的中軸線,跟現在的北京故宮建築布局如出一轍,給中國古代宮室建築「建中立極」的規制找到了源頭。

緊接著的一切更加順風順水,最早的雙輪車轍痕跡、最早的綠松石器製造作坊,以及「超級國寶」大型綠松石龍形器,一一被揭示或出土。

僅發掘出冰山一角,更多精彩還將延續

趙海濤,70後,是許宏的同事、副手,長期在田野工作的他,皮膚被曬得黝黑,話語不多,聲音不高,但句句都是「乾貨」。

2002年,他從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拿到碩士學位畢業後,「插隊」到二里頭,今年已是第15個年頭,參與和主持了2002年以來的歷項重要發現。

每次見他,無論酷暑寒冬,他總是在考古工地上忙碌。

「這個工程太大了,目前,5號宮殿基址已經發掘結束,對宮室建築的結構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趙海濤介紹,不算被水沖毀的地方,二里頭遺址現存面積大約300萬平方米,經過近60年的發掘,才開挖了4萬多平方米,相當於1%多一點。

而且現在和今後的發掘會更加科學、精細,儘可能採用科技手段和方法,更加注意遺址保護,以更全面獲取資料信息,更全面揭示二里頭遺址背後的社會歷史狀況。

探究華夏文明的根源,不是幾代人就能完成的。

前不久,奠基的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將設立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和發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和展示基地。

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與博物館同步建設,將對宮城城牆、宮殿建築基址群、「井」字形道路、鑄銅作坊遺址、綠松石作坊遺址、祭祀遺址等進行保護展示,預示著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將持續進行。

許宏說,未來的兩三年,以二里頭都邑中心區為主的系統勘探和小規模發掘將持續進行,考古隊工作重點將轉入室內整理、編寫考古報告,預計在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的2019年,完成並出版《二里頭宮殿區(2010—2017)》《洛陽盆地中東部系統考古調查報告》《二里頭考古六十年》《玉器與王朝的誕生》(三卷本)等報告和論著,屆時會舉辦「紀念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最早中國」,更多的精彩故事還期待考古人繼續去講述。

編輯:劉佳瑩 審核:劉鈞

相關資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個小村莊,有人稱它是「最早的中國」

你知道「最早的中國」在哪裡嗎?——河南偃師二里頭。洛河南岸一個普通的村莊,看似與中原大地上的千村萬落一樣平淡無奇,卻埋藏著中華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1800年至前1500年間,這裡曾有中國最早的...

田野考古布局「十三五」新藍圖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召開2016年田野考古工作座談會,各考古隊隊長、項目負責人、科技考古中心、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依次匯報了近年來取得的重要考古成果及「十三五」期間的田野考古規劃。會議...

遼上京布局將進一步明晰

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二隊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遼上京考古隊,將正式開啟對遼上京宮城三號院落等遺址的發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遼上京考古隊隊長董新林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