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鳳翔的民間喪葬風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鳳翔民間鄉村,自古以來就習慣土葬,在年成較好時期,一般人家就為老人準備壽衣、棺木。

解放前大都有戶族或私人墳地,土地改革後逐漸出現了以村隊為主的公墳,喪葬禮俗也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革新。

棺木:對老人來說也叫壽材,其木質以柏為貴,其此是松、桐、楸、楊等,然而鳳翔民間鄉村人大都用桐木作棺,因桐木在關中平原易栽易活,質優價廉。

木板厚度上等為三寸,一般為二寸五分,人稱「二五子」(均以木匠用尺)。

解放前,有的貧困家庭死了人買不起棺木,只得用蘆席裹屍。

那時候流傳著兩句話叫做「父愁子妻,子愁父亡」,概括了窮苦人家的生活景況。

而一般有錢人家則很早就為老人準備了棺木。

有的家單等農曆閏年閏月請來木匠,把棺板套起來,用布裹糊內邊,用油漆描畫外皮。

套材之日還備辦酒宴,招待工匠,而且有親友恭賀。

壽衣:壽衣也叫做老衣或估衣,興單數不興雙數,通常是五件或七件。

女壽衣上身多為紅里黑面,以綢緞為貴。

解放前,男的大都興瓜皮小帽,長袍短褂,貓頭淺靴;女的則興高領大襟,扎腿褲子帶裙子。

解放後隨著衣服式樣的變化,長袍大襖已不興時了,多數採用時裝式樣。

然而給死者穿衣服,都要在咽氣之前,否則便認為是沒有「得祭」。

土墓:看墳地打墓,都在安葬前幾天進行。

有的村舍是出錢僱工,有的是親族互相幫工。

有些人講迷信,看墳地打墓一般要請陰陽先生看風水。

墓分土墓和磚箍兩類,土墓只挖兩米多深的明擒和盛放棺材的黑堂(土窯洞)。

有錢人家用磚箍墓,有明箍和暗箍之別。

明箍是完全由上至下挖空,再用磚砌成窯洞,並在窯洞口雕刻成山門式的屋檐,門框刻楹聯,牆壁加裝飾等;而暗箍則把土窯洞砌一層磚,並鑲成花邊的洞門就行了。

然而在廣大勞動人民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採用土胚封口或用磚暗箍的土墓,如今提倡火葬,許多人家也開始響應。

喪期:停喪在地至安葬前這一段是喪期。

死者的兒女孫輩稱孝子,包括還沒有出五服(即五輩關係)的侄、孫男女都要穿白戴孝。

主家要給男女孝子散發孝布(白布),有的只扯給勒頭布和包鞋布(即腳頭孝)。

包鞋也叫「瞞鞋」,如果兩位老人只去世一個,還要在瞞鞋時後邊留一個缺口,不能全包。

孝子按說都要守喪跪草不出家門,如果有事要到外邊去,見了村舍鄰舍親友長輩,先要爬下磕個頭,然後才能說話。

若有事去鄰居家也只能進大門,不得入內。

有的家還對撞進門的孝子頭上撒麩子,以求逢凶化吉。

訃告與弔喪:人死後,主家請陰陽先生按去世時分確定開弔日和下葬日與七期,同時立刻貼出門牌(即訃告)。

凡不出五服的男孝子才能上門牌。

訃告貼出後,主家分頭向親戚報喪(即告知死者時日、入殮日、開弔日、安葬日)。

村坊鄰舍聽到死人的消息,便在第二天下午前去弔喪(即弔孝、弔唁),以表示慰問,孝子要陪著哭泣,並叩頭致謝。

入殮與出剎:人死後第三天便舉行入殮儀式,在入殮前,凡女婿、外甥、姨姑表侄等內親,都要給死者在棺材內鋪褥子,這種褥子是用紅綢為面,白紗布為里,夾裝少許棉花做成的薄墊。

有時竟多得棺材內裝不下,興單不興雙,鋪夠數就算完事。

另外讓死者頭部頂灰包,足蹬大曲塊,面蓋遮臉紙,棺內四周填實柏枝或穀草。

人死後,除全身穿戴外還要給死人口中含錢,有的用小銀元,有的用現分幣,然後再蓋上紅綢被。

在入殮時,還要在棺材內放進死者心愛之物,如煙鍋、手鐲等。

如果死者是女性,還必須請來娘家人親自檢驗一番,然後才能釘棺。

出剎即所謂死者亡魂要回到家裡來拜辭土地、灶神。

屆時家裡所有大小人等都要出門遠避,以防碰見剎運,什麼時候出剎,據陰陽先生按死者的手紋決定,當然這純屬迷信,如今相信的人已經很少了。

開弔與迎祭:在鳳翔民間鄉村中,開弔日主家設靈堂,撐龍槓,孝子守喪(暖喪),一般親友都送白饅頭作祭品,女婿、外甥晚輩還要送花饅頭、銘旌、三生(豬頭、雞、魚)、一盤捏生、大蜡、紙馬、花圈、紙錢等。

主家在開弔先一天下午,西鄉人請來吹鼓手班子帶上孝子敬家宅六神、迎「引亭」、亡人遺像、升棺材等。

第二天舉行迎祭儀式,屆時,被迎的親友在門前的引亭前按親屬關係依次排隊等待,迎祭輪到誰,便把誰家的花獻祭、銘旌、大蜡、花圈以及獻給主家作過事開銷的禮金,由執事人分拿,排列成隊,吹鼓手奏樂恭迎,孝子在祭桌前行三叩首禮,孝女則在大門口哭泣等待,端盤的相工帶孝子迎進收禮部,逐一上至禮薄。

在迎祭時,一般將娘舅家放到前邊,俗稱上司衙門,最主要涉及所帶孝布在喪面前絞孝。

在折回的路上,還有圍觀的群眾擁上前「搶花花」的小插曲。

(搶花花,即把花獻祭饅頭上用面捏成的花卉果品抓走,給小娃玩賞)。

這項迎祭活動,東、南、北鄉有的在先一日舉行,有的在安埋之日早晨舉行。

總之,不論是什麼時候迎祭都可以給親友炫耀自己的機會,也可以擴大兒女盡孝的影響,隆重熱烈,至今流傳。

獻樂與起草:獻樂是埋葬先一日晚上的祭禮活動。

如果請禮賓行大禮,那就更為熱鬧繁瑣了。

有句俗話說:「吃死禮賓,吹死樂人,哭死孝子」,可見吹、哭、吃確實夠事。

不過一般農家,都是當晚兒女孝子和親友輪流祭奠一番而已。

如有吹鼓手,就請奏曲牌獻樂,並賞給小費。

獻樂時行九叩十八拜禮,直鬧騰到天明為止。

起草一般是在夜裡十二點,男孝子拉上柳棍,背上靈堂里的所有鋪草、扯下門聯、訃告,由吹鼓手引路,行至到村外十字路口,將所背鋪草等全部燒掉,以送歸亡靈。

撩土:喪葬之日早晨,主家一般要做好起喪面,招待村舍鄰人。

吃罷起喪面後,在起運靈柩之前,有長媳孝子(沒有長媳、次媳、侄媳亦可)先去墳塋叩拜,用衣襟將墓坑的新土包回若干,謂之「撩土」。

然後在先後起草的十字路口等靈柩到來,跪下叩頭,再回到家裡將墓土放到重新設置的靈堂里,就算完成使命。

破盆:這是葬禮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一般要由長子破盆。

如果有孫輩,便要由長孫來破,講究子破為瓦盆,孫破為銀盆,重孫破為金盆。

如是重孫破盆,還要給重孫孝服上披紅戴花,猶如未過門的媳婦來送埋時披紅戴花一樣,以表示隆重看待。

破盆的時間是在起喪後行至十字路口,盆從孝子頭上取下來摔碎。

自古以來,由於破盆表示了繼承財產的權利,因此常會引起兄弟之間的糾紛。

扯纖與下葬:自古以來,鳳翔民間鄉村人起運靈柩大都用木製的「八抬」或十六人抬的「龍槓」。

起喪後,都要用連接的孝布扯扦引柩,以花圈、銘旌、仗號吹樂為前導,男孝子在前拖著纖布,女孝子在側,執事、勞客、親友以及村裡幫忙送埋的人,都隨從在靈柩的後面,哀哀痛痛,浩浩蕩蕩,聲勢煞是悲壯。

「龍槓」也有講究:龍的鬍鬚一般人家掛白須,官宦士紳掛紅須。

在起靈前,擺好龍駕,先行祭龍禮,龍槓的前邊是親友扯纖,後邊則是男女孝子拖著纖布,表示不忍去埋掉的意思。

一直抬到墳地。

下葬前,陰陽先生要用羅盤針定算方位,主家還要用菸酒招待幫忙安葬的鄉親。

下葬後長男孝子要親自下墓坑,用紙錢擦一擦棺材上的泥土,然後將銘旌置鋪在棺蓋上。

在封堂口的時候(即用磚或土胚封洞門)親友還要給打墓人贈送小費。

等墓冢壘起後,男孝將「哭喪棒」(即柳棍)插入墳丘。

最後執事人將獻食(墓饅頭)撒到墓堆上,讓人們亂搶,傳說吃了這種饃,可以治牙疼。

安葬結束後,孝子還要跪下叩頭,向參加喪葬送埋的鄉親表示道謝。

葬後孝子連續三個傍晚要去墓地為亡人「打怕怕」,謂之「復三」(修復墓丘),俗稱「哭三」。

此後,做「首七」、「三七」、「五七」、「盡七」(七七四十九天)、「百日」祭奠活動。

「七期」中的三、五、盡七和百日,子女、親戚要前去為亡人祭奠。

周年日要連祭三年,第三個周年叫換服(除服),頭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亡人的兒女和親戚均去墳上祭奠,至此喪葬之禮全部結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農村的喪葬習俗

在農村人死後,首先立喪主(死者的長子或長孫,無孫則以次子)、喪婦(死者之妻,無者為喪主之妻)和司禮,買棺材和幫他穿壽衣,棺槨多數用松柏。棺木的板數須要雙數。外形一頭大、一頭小。棺材外面全部刷黑色...

淺談池州喪葬習俗

在池州民間對死人的禮節尤其認真。但喪葬之禮,繁瑣至極。這裡介紹的一些習俗,有不少封建迷信的影響,我們要批判地吸收其中尊敬老人、寄託哀思、教導後人等有益的內容。一、喪前準備 只要家中有老人,都要及...

詭秘奇聞之喪葬習俗

(資料來源於網絡。) 喪葬,指辦理喪事和埋葬死者。它是舉行喪事,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等相關事宜的儀式。是人類特有的感情。喪葬以祭祀、緬懷等感情為基礎,民間喪葬形式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形式(土葬、...

靖遠最全的喪葬禮俗記錄

自古至今,喪葬的禮規習俗衍生繁雜,沿襲不衰。有關靖遠民間的喪葬禮俗,其大致情形簡要記述如下:一是喪之禮俗,分為臨終、守鋪、居喪、戴孝、接三、家祭等幾個程式。臨終 依據古制,死者男稱正寢,女稱內寢...

慶陽喪葬習俗,這些傳統一定不能忘!

慶陽喪葬習俗以農為本的慶陽經濟,決定了漢民族自遙遠的古代以來就形成了視土地為生命,講究人死之後「入土為安」的思想意識,土葬成為漢民族數千年以來的標準葬式。董志塬一帶自漢代以來的墳墓形式為長方形豎...

裝老入殮,安床報喪——漢族舊時的喪葬禮俗

漢族的喪葬禮俗,是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前,漢族在全國範圍內所實行的葬禮習俗。當然,如今社會也只有和我老家一樣的山村裡邊還在實行,今日我將其講述給大家,是希望將其記述下來。目的是讓後人知曉,我們的...

平遙葬禮習俗

古城平遙地處山西中部,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傳為堯之封地,周宣王姬靜時(公元前827-前782年)築城,發展至明清時期,進入鼎盛。平遙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明清城市布局,民間風俗也延續了明清習俗。平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