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為什麼那麼熱衷於皇陵挖掘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我們通常的理解當中,郭沫若是一位大文豪。

但是除了問號這個名頭,郭沫若還是一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

其在甲骨文上的造詣,更是很難有人一整高低。


然而他的人品並不怎麼樣,不知是文人相輕的原因,還是他本身的毛病。

魯迅先生評價它是「才子加流氓」,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也並不待見他。

我們了解比較多的,還有其挖掘帝王陵墓一事。

首先提出對明十三陵挖掘的,其實是著名的歷史學家、當時北京市的副市長吳晗。

他一個人的力量,不足以申請下來挖掘的手續。

因此和郭沫若一起,提出了隊明十三陵的挖掘。


一開始定下的目標是長陵,它是在這些陵墓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陵墓。

但是經過很長時間勘測,沒有發現可行的挖掘方式。

準備對相對簡單的定陵練手,也成為了歷史上皇陵文物的一個災難。


對定陵的挖掘,郭沫若等人的運氣可以說是相當好。

剛剛動工幾天時間,就發現了「隧道門」。

並且在半個多月的時間,就挖通了通往陵墓的隧道。

僅僅九個月時間,就挖到了「金剛牆」。

明朝的時候,人們把墓道的牆壁稱作是「金剛牆」。

發現了金剛牆,也代表著發現了陵墓的具體位置。

從1956年5月開始破土動工,到1958年9月,基本清掃工作完成。

萬曆皇帝的陪葬品,開始出現在世人眼中。


▲金剛牆

開掘陵墓之後首要工作,就是對陵墓中的三具骸骨進行修復。

其中包括萬曆自己,以及兩位妃子。

萬曆作為封建社會舊地主階級的代表,修復模型人員完全不根據具體歷史事實,只是單純將萬曆照著地主的樣子修復。

僅僅兩個月的時間,三具骸骨就被修復完成。

只見萬曆皇帝,頭戴瓜皮金絲小帽,鷹鉤鼻子,血盆大口,一腿長一腿短,手握皮鞭。

完全是舊社會的地主階級,正在對農民進行鞭打。

而他的兩位皇后,也是典型的地主婆,濃妝艷抹。


萬曆帝陵中還出現大量陪葬織錦匹料,但是由於保護措施不到位。

用了極其粗糙的手法,簡單的將這些珍貴文物裝裱。

而對古代服飾頗有研究的沈從文,特地趕來對出土文物研究。

當其發現此種裝裱方法後,痛心不已但為時已晚。


而此事未平,全國各地又蠢蠢欲動,要求發掘本地帝陵。

幸虧周下了嚴令,全國各地不准私自開掘陵墓,這場浩劫才得以避免。


就在定陵開掘一年之後,定陵博物館成立。

然而在成立的當天,定陵當中萬曆皇帝原生棺槨被扔。


1959年9月30日民工王啟發,接到了博物館主任的要求「複製的棺槨已經做好,之前的已經沒用了 ,你找幾個人把地宮清理一下。

其中的棺槨抬出來,好迎接領導的檢查」。


當幾名民工對棺槨進行劈砍時,參與定陵開發全過程的王啟發,內心有點不忍。

對主任建議道,是不是可以把它放在一邊?而主任惡狠狠的瞪了一句「你是不是想留給自己?」

王啟發這才接下了後面的話,乖乖的帶人把破碎的棺木抬出去,扔到牆外的山溝當中。

當此事被北京的夏鼐耳得知時,氣的直跺腳,要求立即取回時,但是早已不見蹤影。


然而定陵的悲慘命運還沒有結束,文化開始後幾名年輕人衝到了定陵當中。

從管理員那裡搶來了倉庫的鑰匙,拉出了當中的三具骸骨帝後骸骨,以及大量所謂的罪證(文物、畫像、陪葬品)。

這些人又召集了成百人的規模,就在定陵前的廣場上。

對這三具骸骨進行最後的「審判」,審判結束後幾名彪形大漢將三具骸骨雜碎,將罪證燒毀,然而這一切卻沒有任何人來阻止。


如今走在定陵博物館當中,我看到的絕大部分都是複製品。

其中大部分的文物,都已經被毀在了歷史當中。

至於對於郭的評價,我不想多說了。


▲定陵挖掘隊長反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唯一被考古挖掘的皇帝陵墓---定陵

明十三陵,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陵區,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