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中的定陵為何被第一個挖掘?萬曆皇帝:我給祖宗朱棣背了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發掘活動,堪稱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場浩劫。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等人,聯合上書政務院請求發掘明十三陵。

報告被批准後考古專家組織考古隊,由趙其昌擔任考古發掘隊隊長,安派民工挖掘到定陵墓道口,隨後進入地宮。

挖掘過程中也發明了一些特殊的工具,比如拐釘鑰匙,用來移開墓門後面的自來石。

考古隊在地宮裡找到了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兩位皇后的棺槨並對帝後棺槨進行了發掘。

定陵出土了大量明代絲錦和帝后冠冕等3000餘件珍貴文物。



1958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公開發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開……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屍體腐爛,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

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這個消息一經公布,引發海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

但同時也因為當時的技術手段不足,對皇陵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破壞,定陵挖開後,大量文物立即被氧化、破壞,各種珍貴字畫、絲織品頃刻間灰飛煙滅,定陵出土的成匹的明代絲織錦緞以及帝后冠服,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導致如今我們能看到各類布料殘片。

最後連萬曆皇帝的棺槨和屍體都沒有保存下來。

因此,皇陵考古發掘工作被喊停。

定陵挖掘考古一事,距今已六十餘年,定陵挖掘,也是唯一一次對中國歷史帝王墓的主動考古挖掘。

按照對外的總結報導,定陵考古挖掘號稱是經過慎重選擇、認真論證、報經審批、由專業考古人員實施、有明確學術目的的科學發掘工作。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郭沫若一開始想挖的並不是萬曆皇帝的定陵而是永樂大帝朱棣的明長陵!

永樂帝朱棣的寢陵明長陵,是「明陵中規模最大、地面建築最完整」的「地下宮殿」,應該讓其「重見天日,開放為地下博物館」,「不但可以豐富歷史知識,也將使明長陵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名勝。

」郭沫若的報告獲得了上級部門和領導的審批通過。

獲得批准之後考古專家們開始尋找長陵墓道,但由於長陵保存完好,陵墓過於複雜,當時又缺乏技術條件,再加上在尋找墓道的過程中,卻意外的發現了萬曆皇帝的定陵存在坍塌現象,於是考古專家們決定先發掘定陵作為試驗場,待積累一定的經驗後再挖長陵。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是為自己的老祖宗朱棣背了鍋,不然的話現在被挖開毀壞的就應該是朱棣的明長陵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定陵發掘遭受如此慘痛的教訓之後,郭沫若並沒有吸取教訓,1965年郭沫若向國務院上書,再次申請挖掘長陵,被周恩來總理拒絕。

之後郭又要求發掘女皇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被周恩來總理予以駁回並作出重要批示:「今後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50年不變,100年不動搖。

」「此事留作後人來完成。

」 ,也正因為這重要批示明十三陵中的其他帝王陵墓以及中國各地的其它帝王陵墓由此而得到妥善保護,做為中華文明的瑰寶而流傳於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