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火葬會不會影響後人考古?專家說「沒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墓葬中的遺骸是體質人類學的重要研究材料,考古學家不僅可以藉此研究古人的身高、年齡、性別、死因等生物學因素,還可以通過分子生物學等手段研究墓主人之間的親族關係,進而管窺社會

考古工作都是後人對前人文化遺存的調查、發掘和研究。

這裡面的「前人」,指的便是古代,而就目前來講,我國考古領域中的古代,一般是以辛亥革命為界,但有時也會涉及到一些稍晚的「革命遺蹟」。

考古之所以大多依賴於墓葬,最大的原因是由於古代流行厚葬,中國古代的有錢人家為了顯示自己的孝心,就把自己家裡最值錢最好的東西都埋進墳里,供自己父母死後在天堂使用。

現代火葬是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流行的處理人類自身遺體的方式,在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中有著不同的態度,如今即便是考古學的發掘下限推到清末民初,現代人的火葬也依然對現當代考古學的發展產生不了任何影響。

而且最重要的是,火葬只是毀滅「人骨」這一個要素,消滅的歷史有效信息非常有限,現代陵園制度,在埋葬人骨時同樣或多或少也會加上死者生前的一些日用品等來充當陪葬品。

首先考古發掘的範圍並不局限在墓葬,古代人類的居住遺址、城址、作坊等各種與人類活動相關的古遺蹟都是考古的對象

考古並非僅僅局限於墓葬,而是「後人」對「前人」文化遺存的綜合研究,古代留下來的東西不多,處理古建築已經被修建或者已經不存在,而古代王侯將相的特殊葬禮(各種陪葬品)成為考古的重要依據。

因而這種影響又不會特別大。

再者每個時代的社會生產和文化面貌不同,火葬也將會是後世認識今人的一種途徑。

故而又談不上什麼影響與否。

考古的範圍再廣闊,內容再豐富,但其根本是著眼於人類本身。

古代的信息記錄並不發達,雖說古籍是卷帙浩繁,但是依舊不足以讓現今的人做到無死角的研究。

當今信息存儲量巨大,醫學、科學、文學等各種有關人類的信息通過網絡都可以查得到。

簡單粗暴來講,只要千百年後還有網絡,就不愁了解不到如今社會的狀況。

還有網友調侃道在墓碑上刻一個二維碼,後人用手機一掃,便知墓主人的信息以及陪葬品,考古也要與時俱進,這樣能減少很多程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現代農村火葬會不會影響後人考古?

很多老人不想火葬,特別是農村的,因為他們怕挫骨揚灰。算是個傳統思想吧。現在的現實也是,假如土葬的話,那麼不用很久,山頭上除了墳包就是墳包,樹木都被砍伐做成了棺木。很可怕的現象,覺得吐槽火化政策是...

考古學中的「遺存」

夏鼐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指出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這裡提到的「實物」就是此文 要講到的「遺存」。從字面上看「遺存」分為「遺」和...

我們為什麼考古——從公眾的誤解說起

兩個月前,我才知道有一個叫「悟空問答」的平台,抱著一種新鮮感,註冊了一個帳號,並在平台上回答了一些問題。在這段日子裡,接觸過不少涉及考古的題目,也做過一些回答。但是,頗受觸動的是,發現大家對「考...

逆過程的考古學:信息學視野下的考古埋藏學

考古是對人類歷史的逆探索過程——已經消失的歷史,通過對其物質性遺存的考古學處理,可以重建、復原並進行研究,這是現代科技賦予人的獨特能力。張立東先生的《手鏟釋天書》,以訪談的形式披露一批著名學者關...

什麼是考古學?

一、「考古」一詞的來源「考古」這一詞,在漢語裡出現很早,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滱水》中有「望都縣在南,今此城南對盧奴故城,自外無城以應之,考古知今,事義全為」的記述,「考古」一詞自此始。在北宋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