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又出土了!山大考古隊成功召喚五千年前聚落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距離濟南市中心以東40多公里的龍山鎮焦家村,廣袤無垠的平原上,目之所及的是微風中翻滾著的田地。
而在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專業的老師與同學們的眼中,這片土地下沉睡著的是大汶口時期至今已封存許久的聚落遺址。
遺址大致方位
焦家遺址作為魯北地區大汶口文化的典型遺址,經過前期調查及2016年的發掘工作,可證實其主要遺存的相對年代約在距今5300~4600年之間。
包括有房址、墓葬、灰坑、窖穴、手工業作坊等多樣的遺蹟類型。
遺址存續時間較長,出土遺物種類多樣,規格也高,應為魯北地區一處具有中心性地位的聚落遺址。
旗幟飄揚
考古專業、文物與博物館專業每一級到了大三下學期,會有為期四個月左右的工地實習。
本次實習於3月27日正式開工。
多樣的遺蹟現象和遺蹟之間較為複雜的疊壓打破關係,有助於本科生儘快的認識、融入並喜歡上田野考古學;也有助於深化對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聚落演變和社會複雜化進程等重要學術問題的研究。
此番姍姍也跟隨考古專業的同學們下到了田野中,去探尋五千多年前這片土地孕育生命的奧秘,與不同時期的文化層親密接觸,造訪村莊裡的集體大院。
身為一名考古人,有三樣寶貝必不可少:從左至右依次是手鏟、鶴嘴鋤、鋤頭。
考古所用的工具其實也不如想像中那般神秘哦——手鏟用於刮面、鶴嘴鋤來刮平地表、鋤頭可以更快速去土。
測繪組正在工作
布方過程中用工程線、木樁來確定點和線
打掉隔梁後的探方
按照以往的發掘方法,在清理完地表的雜草與碎石後發掘工作從布方開始。
將發掘區視為直角坐標系,通過兩端的測繪器相呼應,分割出若干個大小相等的方格。
這些方格狀的發掘區域被稱作「探方」。
而今年的考古團隊打破常規將探方全部打通進行挖掘。
從上至下依次為:耕土層、近代擾層、漢代層a 、漢代層b 、大汶口層
墓葬的解剖圖
墓葬中出土的器物
每個探方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是一個不同的世界。
不同探方的同學往往會收穫不同的「寶物」——可能是陶器碎片,可能是建築遺址,或許還有動物骨骼。
每一件文物的背後承載的是某一時期的人類行為,在以最生動的方式向我們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刮面
詳細記錄數據
清理柱坑
這些是考古專業的同學們每天都要進行的工作,最基礎的刮面工作用來區分不同土質土色,進行遺蹟辨別。
每天寫探方日記來記錄當天工作內容。
離開工地前也需要給地面蓋塑料布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
磨破的鞋套
等待整理的陶片
騎上小摩托上路了
粗茶淡飯
2014級考古班班服
苦中作樂是考古專業同學們最普遍的生活狀態。
在集體大院中,吃著大鍋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於自己、於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學習與成長的過程,從一個班級的同學變得更像是大家庭中的親人。
蓋塑料布
收工途中
一天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
但發掘工作還在繼續
考古專業的同學們仍在努力
將笑與淚都拋在身後
明天迎來的又是嶄新的一天
他們每一個人與所有其他專業的同學一樣
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努力著
只不過他們肩上的或許還有古史重建這樣的重任
他們說
作為一個學科而言,考古學不像科學技術那樣能夠轉化為生產力直接或間接的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但卻具備了復原和重建古史,證文獻之真偽、補文獻之不足等功能,從而能夠使我們更好的了解古代中國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文明發展史,從而樹立更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堅定建設現代化強國的信心和決心;另一方面現今的考古學研究能夠利用多種科學技術手段和多學科合作的研究方法,獲得大量的手工業工藝、古代經濟貿易、古代動植物和古代自然環境等豐富的社會歷史信息,從而可以讓一個民族的歷史更加透明,有利於在復原古代社會的基礎上,為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精神領域的傳承提供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支撐。
王芬老師指導發掘工作
作為一門職業而言,考古有其特殊性和敏感性,在提供就業機會的同時,也讓從業者堅信它不僅是一個專業,更是培養一種行動力,培養一種執著與嚴謹從容的生活態度。
往日的繁榮富庶 鼎盛藝術 風雅文化
在考古發掘的過程中逐步被真實地復原
現代文明與古老文明穿越時空的碰撞
山大考古人一直在路上
文/鄭若璇
圖/林夢瑤鄭若璇曹蕾
編輯/張鍾昱 陳穎
內容來自山東大學微信公眾號
歷時五年,連續八次,日照堯王城遺址考古發掘將逐步揭開神秘面紗
魯東南地區在大汶口文化至龍山文化階段曾經非常發達,迄今比較重要的考古發現有莒縣陵陽河遺址、五蓮丹土遺址,日照的兩城鎮遺址和堯王城遺址,其中堯王城遺址是該地區的典型代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
欒豐實教授訪談錄:考古學——一門有著無窮魅力的學科
學者簡介 欒豐實,男,山東煙臺人,1951年生。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兼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理事、山東省考古學會...
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榜單發布,看看都有哪些?
本文由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授權轉載 2018年1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
現代火葬會不會影響後人考古?專家說「沒事」
考古工作都是後人對前人文化遺存的調查、發掘和研究。這裡面的「前人」,指的便是古代,而就目前來講,我國考古領域中的古代,一般是以辛亥革命為界,但有時也會涉及到一些稍晚的「革命
田野考古高級研修班理念、實踐與收穫
2016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高級研修班」於9 月6 日開班,9月26 日結束,如期完成全部教學計劃。這是高級研修的第三次。而這一形式的研修,是國家文物局長期以來開展的田野考古培訓計劃中最新的...
遺落在東天山的千年之謎:月氏人去哪兒了?
光明網08-04 09:36顯示圖片散落在山坡上的石堆遺蹟。記者 王瑟/攝天山,它那秀美與荒涼的奇妙結合,讓世人敬畏和珍視。2013年6月21日,這條山脈被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
2017章丘焦家遺址保護現場論證會召開
6月29日,「2017章丘焦家遺址保護現場論證會」在山東章丘召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副司長閆亞林,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南京博物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章丘焦家遺址:中國上古文明的一塊拼圖
10日,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作為近30年來大汶口文化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的焦家遺址入選。地處濟南章丘的遺址是5000餘年前魯北古濟水流域的一處具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意義的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