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位平頭老百姓的一生,終於魂歸故里,長眠於此——和盛鎮公曹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老人一去世,雙腿一蹬,猶如皇上「駕繃」,瞬間,天地動容,全村皆聞。

常年跑白事的各路人馬也蠢蠢欲動,絡繹不絕陸續登門,提前欲訂下到時幫忙辦事的買賣。

主家也隨即放下手中其他正忙的營生,馬不停蹄地張羅著請人預算事記的鋪排、開銷以及其它事項的投入準備工作。

一時間,原本寂靜的農家小院,人來人往,霎時熱鬧起來。

白事上,率先請的是「大總管」,主家的吃喝拉撒敲定之後,請了總管來,自家反倒幾乎沒有發言權了,一切安排全由總管主持並主張。

請村男女老少代勞的。

分配其職務,寫上執事榜,各執其事。

出子)一般在亡後的第三天早晨出子,在一張白紙上寫清亡者的生卒年、月、日、辰和兒孫後代,凡未出「五服」者均要上示貼。

然後張貼出去,全部孝子跪在貼前上香、焚紙、慟哭。

按宗族遠近稱緦麻服、小功服、大功服、期服。

父死稱孤子,母死稱哀子。

父先死後母喪稱為孤哀子,母先死父後死稱為哀孤子。

父死寫壽終正寢,母死寫壽終內寢。

迎魂(請墳)

《禮記》記載:孔夫子三歲的時候,生父梁紇死了,族人未擇墓地就從簡埋葬了。

孔夫子長大後,想祭祀先父,以示不忘「養育之恩」,但卻覓不到父親的墳墓在何處。

經過幾位老年人的回憶,頗費時日方找到了。

孔夫子是講孝悌、重「禮」之人,他認為子孫祭祀宜宗是必要酌禮節, 「忘宜」就是「失德」。

於是,便在父親墓穴上培土壘墳作標誌,以便後人按周禮祭祀。

(迎紙活)孝男孝女跪靈前,靈堂里安放靈牌,擺滿花圈、彩燭,亦有紙做的鹿、鶴、馬、羊、孔雀、鳳凰、童男童女,現在還有彩電、臥車、小樓房等,凡能代表福、祿、壽的應有盡有。

(獻飯)由主孝子獻飯,麵食、麵塑、三牲(豬、羊、雞)全獻,孝子上香焚紙後,由長子頭頂獻品逐一向靈牌前擺放,鼓樂齊鳴。

獻品中的麵塑堪稱一絕,山石田地、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無一不有,製作精巧,栩栩如生。

銘旌)明代以前寧縣與慶陽一帶葬俗相同,人死後祭「王冠」。

傳說,明太祖時大將常玉春病故寧州,太祖賜寧州人祭祀死者時銘旌。

其實,銘旌古亦有之,「《禮記》曰:銘,明旌也,以死者不可以別,故以旗幟識之。

古代喪俗,人死後按生前等級身份,用絳色帛制一面旗幡,上書死者官階、稱呼,用竹竿豎在靈前右方,稱之為銘旌。

現在的銘旌,一般是裁七尺紅綢子,用毛筆醮金粉寫清死者身份和對其評價,懸掛在大門外。

銘旌分主旌和副旌兩種,主旌是由主人請有學位或官銜的人題詞,俗稱「請銜」;副旌由侄、侄孫、女婿、外甥、孫婿敬贈。

寫旌時,父死用公評或鄉評,大德望或大鄉望;母死用內評,大閫範、大淑德或大懿德。

主家請(民間樂團)

(書禮)

(柳木執喪棒)

(報喪雞)

領羊」是寧縣人家祭祀祖先的一種方式,是各種祭祀活動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種儀式。

用肥大的白色綿羊,來辦喪事,儀式過後宰殺此羊並煮熟,祭獻亡靈並招待前來弔唁者。

因為此儀式莊嚴、肅穆、古樸,能使喪事辦得比較穩妥,還能充分流露並檢驗兒孫輩們的盡孝情結,所以,是喪事中的「重頭戲」。

此習俗沿襲已久,此儀式被稱為「領羊」。

(跪迎老小外家)

(賜孝)

代勞(撈麵)

代勞(澆湯)

代勞(洗碗)

餄烙面是西北常見的一種麵食,利用「槓桿原理」壓製出來的.甘肅隴東一帶(慶陽),餄餎面(床子面)在紅白喜事時用來招待來客,非常受歡迎。

早傳餄餎面有很就歷史。

代勞(掌大盤)

(吃酒席)作為農村人的小編覺得外就美日嘆了!!

在漢代,有個名叫尤文一的秀才,寒窗苦讀十幾年,卻沒能獲取功名。

他便棄筆從商,投在大發明家蔡倫的門下,學習造紙。

尤秀才聰明過人,很受蔡倫的器重,很快蔡倫就把自己的技術全部傳給了尤秀才。

過了幾年,蔡倫死了,尤秀才就繼承蔡倫的事業造起紙來。

尤秀才比蔡倫更勝一籌,造出的紙又多又好。

可是,當時用紙的人很少,造出的紙賣不出去,在庫房裡堆積如山。

為此,尤秀才十分犯愁,漸漸地茶飯不進,臥床不起,三天沒過,竟然閉上眼睛死去了。

家裡的人頓時哭得天昏地暗。

左鄰右舍知道了消息,都過來幫助料理喪事。

尤秀才的妻子哭著對大夥說:「家境不好,沒有什麼可以陪葬,就把這些紙燒給他做陪葬吧。

」於是,專門派一個人在尤秀才的靈前燒紙。

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來,嘴裡還不停地叫著:「快燒紙,快燒紙。

」人們以為尤秀才還魂了,都害怕起來。

尤秀才卻說:「不要害怕,我是真的活了,是閻王老爺把我放回來的。

」人們都感到十分好奇,紛紛詢問根由。

尤秀才說:「是你們燒的這些紙把我救了。

這紙燒化之後,到了陰曹地府就變成了錢。

我用這錢還了債,贖了罪,閻王老爺就把我放回來了。

」家裡人聽了,無不歡天喜地,又燒了不少紙。

這件事傳出去之後,也有人不相信。

一個有錢有勢的老員外把尤秀才找去,對他說:「我家用金銀陪葬,不是比紙值錢得多嗎?」尤秀才說:「員外不知。

這金銀是陽間所用的,絕對帶不到陰曹地府去。

不信,員外老爺可掘開祖墳,那些陪葬的金銀保證分毫沒動。

」員外聽了點頭稱是,並買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紙。

於是,買紙的人一下子多起來,尤秀才造出的紙還供不上賣哩。

其實,尤秀才並不是真的死而復生,只不過是為了多賣紙,和妻子商量設下的一個計策。

然而,給死人燒紙的風俗卻一直流傳下來了。

(祭奠)入晚,舉行隆重的行文「晉飯」儀式,將祭奠活動推向高潮。

彩燭輝煌,鼓樂齊鳴。

先由長子晉飯,接著由老、小外家晉飯,再依次為長孫、次子、次孫、女兒等。

若有祭文的,長子晉飯時要舉行行文儀式,分三段進行,先讀死者生平,晉酒;再讀業績,晉食(三牲);最後讀「憑弔」,晉帛(白皺紋紙,意為服飾)。

行文晉飯講究「三」,即上三香、叩三頭、晉三酒、獻三牲,陪跪者三人,每讀一段響銅鑼三聲,奏樂曲三首。

入殮時,由長子抱頭,次子抱腳,如子多,則其餘子均抱腰,請來的親友或舉重(抬棺人員)四至六人,用綢巾兜住死者的腰,先將屍體的腳放入棺內,然後緩緩將屍體平放入棺內。

再用紅線拴一枚方口銅錢,由上而下對準死者鼻子,另用一根紅線從棺頭中線拉至棺尾中線,拉直後,看屍體鼻子與棺頭、棺尾中線,三點是否成一直線,如果不成一直線,即調整屍體位置,還有的用一根細棉繩,兩頭各系一枚方口古銅幣,掛在棺材口上,死者就放在繩子上入殮。

屍體放好後,抓綢巾的親友迅速解下綢巾,拴在自己腰裡,俗稱扎了此巾,將來腰不疼。

屍體放入後,再於屍體兩側分置死者生前所愛之物、衣服、穿戴、飾物、生活用品和冥器等。

有的入殮時還在屍體枕下墊一些帶籽的棉花,取綿延有子之意,以求後代子孫人丁興旺。

一切送老物放好後,在屍體上,依次疊蓋親友所送的「重被」,最後一條為孝子、孝孫所送,俗稱「子孫被」。

至此,入殮結束。

入棺

給死者穿著入棺。

《 禮記· 問喪》 中載:「死三日而後殮。

」人死後不立即入殮,主要是為等候死者復活。

如不復生,就舉行殮禮。

裝殮屍體的用具大都為棺材。

淮安民間殮屍的棺材有好多種,但以木棺為主。

在木棺中,因製作的時間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稱,在人未死前製作的棺材稱壽材,為了敬祝老人長壽,又稱「百歲坊」;亡人停屍後,開始籌集木料,請木匠打制,因時間緊,需快速完成,猶如走馬,稱「走馬材」。

因壽木質量不同,製作的棺材也有區別,一是用四塊薄板安釘而成,簡易如匣,稱「薄皮材」。

二是「一二三」,即蓋板厚三寸,底板厚一寸,兩牆板厚二寸,此棺為一般百姓家所用。

三是「四五六」,即蓋板厚六寸,底板厚四寸,兩牆板厚五寸。

四是「天地同」,即蓋底厚度相同,一般皆超過六寸以上,兩牆板較厚,底稍薄。

五是「有撐棺」,即棺外有套棺,古時,有木槨、石槨、磚槨等。

驗有「小殮」、「大殮」之分。

蓋棺,又稱「合棺」喻,家人、親友齊集,揭去死者臉上的蒙面布或紙,向死者告別 。

死者如系女性 ,還要請其外甥或娘家人檢視穿戴、鋪蓋,看有無異議。

然後正式蓋棺楔釘,家人、親友跪拜告別。

晉中祁縣一帶,合棺前要把死者身上蓋的紅布由腳部往下拉,露出顏面,然後順勢把紅布撕下一條,迅速合蓋落木鎖、即棺蓋與棺身之間的榫卯。

釘棺一側用釘七枚,每顆釘子上把撕下的紅布條各墊一小塊。

釘棺時,全家迴避不動哭聲,只有死者的兒子須立在棺旁口喊「躲釘」。

這在山西南北都是大體一致的。

參加釘棺的鄰里、朋友都要身系紅布條,並要給釘棺的人賞封,稱為「喜錢」。

蓋棺以後,死者的子女還要手拍棺木數次,俗稱「叫醒」。

襄汾等地,死者的兒女要做「撅片面」於靈前供獻,然後由參加入殮的人分吃,表示從此與死者永訣了。

(出殯)亦稱送靈、送葬、出葬。

先由孝子、親朋及來送葬者向死者告別,免不了上香、焚紙,磕頭。

然後起靈,

走在最前面的一人邊走邊撒紙錢,曰:「引路」,靈柩緊跟其後。

男孝子在前面扯纖布(數丈長的白布),女孝子跟在後面一路慟哭。

至墓地,抬靈柩左右各轉三圈,其意:一是讓亡者認識自己今後長臥的福地,二是向他即將要去的陰間左鄰右舍打招呼,三也可能是對生他(她)養他的陽世間留戀的一種表示吧。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風水在這裡面有很大的一部分,在下葬之前,一定要請一個風水師好好的找一塊風水寶地,以萌福後人。

因為是中國幾千年的形成的思維或者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隨之而生的就有一些以謀利為主的騙子參與其中。

太陽緩緩升起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後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紮人像伴葬。

前來代勞幫忙的左鄰右舍

孝男孝女用掀將土填入墓穴

請陰陽先生誦經祈福,讓已逝去的人一路走好。

埋葬遠景

在墓穴前焚燒紙活,祭奠亡靈早登極樂。

人埋完。

再喋一頓事主家的羊肉泡,幾天的疲憊也隨之而去!

1投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孔聖人的故鄉-山東濟寧地區的傳統喪葬禮儀

濟寧境內傳統喪葬禮儀繁雜,主要有停靈、弔孝、入殮前的初步料理、入殮、出殯、祭奠、持服等過程及活動,其中不乏封建迷信色彩。按此治喪主要適用於老人的亡故。有些貧苦之家雖也遵循,但其中有些程序從簡。停...

為什麼古代習俗要燒衣?

有留意農曆或中國時節的你,都了解到又到了鬼節,相傳一到農曆七月,地府大門開放,一些無主孤魂,就由冥間大神率領,從陰間到陽間接受供養。所以,不少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份,舉行普度布施祭祀儀式,希望他...

裝老入殮,安床報喪——漢族舊時的喪葬禮俗

漢族的喪葬禮俗,是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前,漢族在全國範圍內所實行的葬禮習俗。當然,如今社會也只有和我老家一樣的山村裡邊還在實行,今日我將其講述給大家,是希望將其記述下來。目的是讓後人知曉,我們的...

陝西鳳翔的民間喪葬風俗

鳳翔民間鄉村,自古以來就習慣土葬,在年成較好時期,一般人家就為老人準備壽衣、棺木。解放前大都有戶族或私人墳地,土地改革後逐漸出現了以村隊為主的公墳,喪葬禮俗也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革新。 棺木: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