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歷史的第一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劉弘

涼山的歷史從什麼時候開始,可能是每一個涼山人都會感興趣的問題,但卻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回答的問題。

今天,考古學家們可以為你解開這個迷團了:涼山的歷史既不是文獻記載的兩千多年,也不是神話傳說中不可考據的年代,考古材料告訴我們,涼山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已經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

在西昌東南15公里的大興鄉,有一處南北走向的山坡,興仁寺河從山腳蜿蜒流過,再緩緩地注入邛海。

這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山坡上既沒有名寺古剎,也沒有奇花異草,但它卻註定要在涼山的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這座山坡叫作橫欄山。

1987年,西昌市文管所的張正寧所長在進行野外調查時,在橫欄山的頂部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根據考古學界的慣例,這處遺址被命名為橫欄山遺址。

2004年12月的一天,平時少有人到的橫欄山突然熱鬧起來,涼山州博物館、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昌市文管所的考古人員來到這裡,對橫欄山遺址進行複查與試掘,經過複查,確定橫欄山遺址的面積約3000平方米,並試掘了84平方米,出土了較為豐富的石器和陶器,並發現了灰坑、建築等人類活動的遺蹟。

橫欄山遺址的文化層呈東高西低的斜坡狀堆積,第一層為結構疏鬆的灰褐色耕土層,厚10—15厘米。

第二層為黃褐色砂土,厚0—10厘米,包含少量夾砂陶片、石灰屑和石塊。

第三層為結構緊密的黑褐色黏土,厚25—30厘米,包含有大量的夾砂陶片、紅燒土塊、木炭和石器,該層發現了房屋建築遺蹟和灰坑。

第四層為淺灰色黏土,厚0—32厘米,包含有少量的夾砂陶片、零星的紅燒土塊、木炭和石器。

第四層下為結構緊密的黃褐色生土。

橫欄山遺址發現的遺蹟有灰坑和建築遺蹟。

灰坑發現3座,平面形狀有橢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坑壁較直,坑內包含少量夾砂陶片、石器與較多的紅燒土。

考古學所謂的灰坑,就是當時的垃圾坑,由於垃圾坑是用來丟棄廢物的,所以在考古發掘時,往往能在灰坑中發現較多的遺物。

建築遺蹟發現了2處,因試掘面積太小,建築的整體平面形狀尚不十分清楚。

但發現了兩組圓形柱洞,柱洞的直徑在20—30厘米之間,深10—15厘米。

所謂柱洞,就是房屋的木柱直接埋入地面所殘留下的圓形痕跡,根據這些遺蹟,考古學家可以復員當時房屋的模樣。

根據柱洞分析,這是一種用木材搭建成房屋的框架,四周的牆壁用竹木排列編織,房頂用茅草覆蓋的房屋。

橫欄山遺址的柱洞是在涼山早期遺址中首次發現的建築遺蹟,也是目前在涼山發現的最早的房屋建築。

橫欄山遺址出土的陶器以夾砂褐陶為主,約占總數的70.5﹪,其次是夾砂灰陶,約占25.2﹪,夾砂紅褐陶約占4.2﹪,常見夾石英或粗砂粒,另有極少量的泥質灰陶。

素麵陶為大宗,約占93﹪,紋飾常見的有戳印紋、劃紋、繩紋、乳釘紋、附加堆紋、弦紋等,其中以主要裝飾在陶器口沿上的戳印紋和裝飾於陶器口沿下或頸部的附加堆紋最為常見,也最具特色。

陶器製法為手制,大多經過慢輪修整,個別器物的外表經過刮磨處理。

由於燒制陶器時火候不均,器表氧化不勻,致使器物表里、上下顏色不一。

出土的陶器有平底的罐、缽、碗、器蓋等。

石器主要有磨製精細的石器,有斧、錛、鑿、鏃和網墜。

從橫欄山遺址出土的大量陶器和磨製精細的石質生產工具,以及房屋建築、灰坑等遺蹟現象分析,該遺址主人的生業形態主要為定居的農耕經濟,但從遺址的使用時間不長的情況分析,其農業可能尚處在比較粗放的種植階段。

遺址還出土了一定數量的石箭鏃和石網墜,說明漁獵活動在橫欄山人的經濟中還占有較大比重。

通過浮選法,考古工作者們在橫欄山遺址上發現了稻穀,這可是一個重大的發現,它為涼山何時開始種植稻穀提供了堅實的證據。

根據橫欄山遺址的遺蹟和遺物分析,橫欄山遺址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考古工作者們將橫欄山遺址出土的木炭和陶片標本進行了碳14及熱釋光等高科技技術測定,初步測定橫欄山遺址的年代距今已有4000至4200年,約當於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晚期至夏代,而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的西昌禮州遺址的年代則距今3000多年。

也就是說,橫欄山遺址比禮州遺址早了整整1000年。

橫欄山遺址是目前在涼山境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涼山境內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存。

橫欄山遺址為我們勾畫出一幅4000多年前的涼山人類的活動畫圖:一群人將一座山坡作為了自己的家園,他們用石斧砍下樹木搭建起房屋,房頂蓋上遮風避雨的茅草,房屋四周種滿了莊稼。

清晨,一縷縷炊煙透過茅草房頂裊裊升起,幾位青年婦女們背著陶水罐沿著小道到山腳的河邊取水,三五個在遠處溪溝中捉魚的男青年和她們打著招呼。

中年和老年婦女們在莊稼地里用石刀收割糧食,一群兒童在村落的空地上嬉戲。

幾個大一點的兒童正圍繞在一位老人身邊,瞪大眼睛看著老人用泥土製作陶器。

一團團泥土在老人的手中慢慢地變成了罐、碗、缽,再用竹籤在陶器上戳上花紋,一件件原始的藝術品誕生了,引起了兒童們的一陣陣歡呼。

突然遠處的山崗上傳來了男人的吆喝聲,那是男人們正在用石矛、石箭獵取野獸。

傍晚,當晚霞染紅了周圍的山崗,男人們扛著獵獲的野獸滿載而歸,後面跟著一群歡天喜地的光屁股孩童,婦女們端出熱氣騰騰的米飯,這是村落中一天最熱鬧的時刻。

月亮慢慢的升上了東山,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和村落一起也慢慢地進入夢鄉,只有房屋火塘中的火種還幽幽的跳動,將它的火光從竹木編成的牆縫中微微地透露出來。

山崗上點點的火光和天空的星光連成了一片,草叢中的蟲兒們開始了它們的歌唱,夜變得更加寂靜。

橫欄山遺址的發現,翻開了涼山歷史的第一頁,涼山的歷史也從這裡開始,一頁頁地變得更加豐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3000年前 徐州一村落的漁獵生活

中國江蘇網4月26日訊 夕陽西下,男人們抬著捕獵到的鹿回到村落,正在玩耍的孩子們遠遠看到後,雀躍著圍上來,女人們在村落西側的小河邊也捕撈到了一些田螺、河蚌、魚蝦。晚餐的食物已經很豐盛,人們拿出陶...

上山文化遺址群 中國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浙江的新石器文明起源在哪裡?熟悉考古的讀者可能都知道,是位於浦江縣境內的上山遺址,其年代從距今11400年一直延續到8600年,是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

中國人冶煉銅合金始於夏朝 冶鐵始於春秋戰國

攀枝花商周冶煉遺址出土礦渣及坩堝,首次實物佐證當地冶煉史「鋼城」攀枝花,上世紀60年代為開發鐵礦資源而組建的城市。這裡的冶煉歷史,遠比我們所知的要更久遠。最近在攀枝花的一項考古發掘中,首次發掘到...

重慶姚家壩遺址發現商周遺存

新華網重慶12月23日電(記者張琴)重慶開縣姚家壩遺址近日考古發現一批重要的商周遺存,有灰坑、柱洞、灶、窯等遺蹟,是該區域早期制陶遺存的首次發現,出土了種類豐富的陶器。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

「鄉村記憶」煙臺市>棲霞市 楊家圈村

楊家圈村位於棲霞城南12.5公里處,屬楊礎鎮管轄。明成化年間,楊姓由雲南遷於此地,形成居民聚落。2005年,楊家圈村有居民220戶,人口707人。楊家圈古文化遺址。1956年,省、縣兩級文物考古...

新疆達勒特古城 出土豐富遺物

記者從新疆達勒特古城遺址考古項目上了解到,考古人員在內城、外城遺址發掘中取得諸多新發現,出土遺物中既有來自中原地區的瓷器,也有來自海邊的貝殼,還有來自中亞或西亞的青金石、琥珀等,證實了在遼-元時...

「鄉村記憶」濰坊市>寒亭區 前埠下村

朱里鎮前埠下村,位於朱里鎮南部。明洪武年間,孫姓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於鎮內周家莊西南廈埠。隆慶二年,由廈埠遷此定居。因在一埠下立村,故取名埠下。後逐漸形成兩個村落,此村在前稱前埠下村。前埠下村西面有...

「川滇通道」歷史上溯至4600年前

記者昨天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新發現的四川鹽源皈家堡遺址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填補了鹽源盆地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空白。這些遺蹟的出土,將川西南地區歷史上溯到距今至少4600年。「這是目前川西南地...

「江南文化主根」 ——馬家浜文化

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經濟開發區西南新區三河交叉的平原地帶,北臨九里港,西有墳屋浜,南靠馬家浜。發掘發現,表土層下文化層分上下兩層,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包含物有獸骨、石錛、...

合肥肥東發現6000年史前文明

作者:鄭靜合肥市肥東縣店埠鎮南院日前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現場出土發現了較完整的玉器、陶器、骨器和石器300多件,並收集了大量的骨骼標本,還發現了居住的房坑、灶坑、灰坑和灰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