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州境內發現的幾千年前的6處氏族社會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蓋州發現的氏族社會遺址有:萬福鎮西朝陽村西堡子遺址、九壠地鄉正紅旗團山遺址、梁屯鎮躍進村遺址、九寨鄉東房身遺址、陳屯鄉太平溝遺址和團山鄉鄭屯遺址等。
氏族社會的居住址多選在臨河的台地上。
臨河是因為人類生存離不開水,不僅僅是飲用,灌溉也是重要的方面,何況遠古人早就有著「山無水不活,水無山不靈」的理念,山和水總是在人類的生活之中。
人類居住大多選在二級台地上,這樣可以避免水患。
萬福西朝陽的西堡子遺址就是在兩河匯合處的小台地上。
南一里處是碧流河,台地西是西沙河。
四周群山懷抱,東南是赤山,東、北、西三面都有山崗,台地在這裡成了平坦的盆地。
台地高出周圍近
2米,依山傍水,是一處很適宜居住和生活的地點。
九壠地的團山遺址也是選在熊岳河邊的台地上。
氏族社會的石器工具以磨製為主。
萬福西堡子發現的石器裡面有著磨製的石箭頭、棍棒頭等;九壠地鄉的團山遺址石器有磨製的石錛、石斧。
石錛是由青石磨製,單面刃,刃鋒利。
石斧為花崗岩製作,刃部也鋒利;蓋州九寨東房身遺址的打制石杵,是一件長16厘米的棱形器;出土的球形器,直徑9厘米,是用一正方形石英石塊打制而成球狀體。
出土的石錘,長7厘米,寬4厘米,厚3厘米,是用花崗岩加工打制而成。
在這個遺址中,發現的磨製石器還有石刀2件、石斧8件、石鏟1件、石鋤1件、石杵2件、有肩石斧1件、石鏃1件、石鑿2件、石紡輪1件、骨耒1件。
太陽升辦事處果園村出土的石斧
這一時期的工具已經由打制石器進入到磨製石器階段。
磨製石器是指表面磨光的石器。
是人們先將石材打成或琢成適當形狀,然後在抵石上研磨加工而成。
磨製石器種類多,常見的有斧、鑿、刀、鏃、錘等。
這一時期廣泛使用通體磨光的石器,當然,到了青銅時代,磨光石器也仍然繼續使用一個時期。
石器兼有兵器與工具雙重的職能。
人們渴望有堅硬的工具來提高生產效率。
石器的製作方法是古代先民的主要的手工業技術,它能準確地體現出當時工藝發達的程度和技術水平。
磨製石器的方法,一般是將打制的石塊在磨石上蘸水細磨,在琢磨一件石制工具還要選 用其他的工具來輔助,比如木棍、繩索等等。
與磨製有關的方法還有鑽孔技術,這一時期石紡輪發現是較多的,製作石紡輪大概要有幾種方法來穿孔,在孔上安置一截木桿便成了紡錘。
原始的陶器表現出原始性。
原始制陶技術是先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的偉大發明,土與水結合,再經過火燒,可以製成耐久的陶器。
陶器是上古時最普及的生活用具,制陶是人們經常做的事情,畢竟,盛放食物和水,陶器在那個時候是最實用的物品之一。
九壠地正紅旗團山遺址出土的遺物主要是夾砂紅陶,器物以直筒罐為主。
陶器的口沿施以堆紋,器身有劃紋多種。
遺址出土的還有磨製的石箭頭、石矛和石刀等;萬福西朝陽西堡子發現的遺物,包括紅色夾砂陶片、紅褐色夾砂陶片、褐色夾砂陶片及燒土塊等。
陶片很碎,刻劃紋陶片數量很多,也有素麵的陶片。
其他的同一時期遺址出土的陶器也多是這樣。
制陶術是當時工藝技術的標誌。
從幾個遺址出土的陶器看,可以看出受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限制,陶器製作還保留在手制痕跡,沒有進入輪制的痕跡,連慢輪的修整也沒有。
手制主要是泥條盤築法和捏塑法兩種。
泥條盤築法是用泥條旋築,先做器底,再用細的泥條盤旋而成器物。
或者直接用泥片捏成的器物也有,直筒罐因此最多。
器物的腹部做法複雜一點,器物成型之後,外表用手按捏,內部用陶具墊壓,在仔細觀察下會看到器壁上留下的墊壓痕跡,這是為了器壁更實密。
有的器物有堆紋,是為了加固而附加的。
器物做成後,還要做一系列修飾與加工,晾乾一個時期,再經過一番打磨,在光滑的器壁上做些劃紋,使之表面堅硬光滑和美觀。
制陶的最後一個工序是入窯燒造。
在蓋州沒有發現這個時期的窯址,即便是有,想必也不會太大,一個窯里能放上幾件就好了。
窯的技術構造大概是最簡單的豎穴窯,火塘在窯室的下面,火塘離窯室很近。
這個時期以露天燒陶的可能性最大,在自家的火塘上方,利用終日燒火的熱度來烘烤。
燒陶大概是用空閒時間來完成的,同編織、紡線及做飯一樣是女人的工作。
婦女有自己的燒陶工具,制陶的原料是一種粘土,收集來之後要經過一番加工,搗碎陶土、灌水浸泡,使之具有粘性,而後加入一種極細的砂,和水一起進行搗制,使之完全混合,砂土比例各占一半。
制坯的關鍵在於拍打,越實密越好。
夾砂紅陶、紅褐陶等器表呈紅色的陶器是那個時期陶器的特點。
人類發明陶器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
粘土在燒制中因為陶坯焙燒時是氧化焰氣,便使陶胎中的鐵轉化為三價鐵,器表便呈為紅色為主的顏色。
人類社會從蒙昧到文明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文明指人類在物質、精神和社會結構方面所達到的進步狀態。
它起源的實質就是原始氏族制度的衰落解體,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達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進入對抗性階級社會、建立起國家組織這一歷史進程。
文明起源以生產力提高、社會財富增長為前提,是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生產方式和奴隸制社會形態的整體轉變。
蓋州氏族社會遺址是有代表性的,從遺址中可以看出人類的進程腳步,正在從蒙昧走向文明,恰如曙色。
《玉篇》說:「曙,東方明也」。
這種曙色是破曉之光,已經映照出在望的美好前景。
內蒙古化德縣發現八千年前村落遺址
裕民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1.25 公里處。遺址位於丘陵地帶,三面環山,南北向為緩坡,呈簸箕形狀,東部緊鄰山坡腳下的沖溝,南部與起伏的山丘相連,遺址中南部被現代沖...
合肥肥東發現6000年史前文明
作者:鄭靜合肥市肥東縣店埠鎮南院日前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現場出土發現了較完整的玉器、陶器、骨器和石器300多件,並收集了大量的骨骼標本,還發現了居住的房坑、灶坑、灰坑和灰溝...
古人類遺址:隱現巴中歷史最遙遠的背影
陽雲一個地方的文明史應該從有人類居住開啟。巴中,位居秦巴大山腹地,群山層疊,峰巒高聳,在這連綿縱橫的崇山峻岭中,人類的腳步什麼時候深入其間的呢?那麼,只能從考古的遺址中去尋求答案。於是,我們幸運...
磁山文化時期手工業的發展
作者:張海江 磁山,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八千多年前原始農業革命盛世。磁山遺址揭示了當時最早時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面貌,並獲得粟、家雞、胡桃等多項世界性重大發現,而被專家稱為「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