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年前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居然在武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有著獨立的起源和發展。
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結束了舊石器時代或中石器時代是以採集和漁獵生活的主要手段,而發明了農耕、畜牧,這是人類經濟生活中的一項巨大變革。
磁山文化遺址是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遺址,位於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東南1公里的台地上,與南洺河鐵礦、北普陀湖風景區相鄰,是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的一顆璀燦明珠。
磁山文化在時代順序上與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有機聯繫起來,它為研究和探索我國新石器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鏈環,填補了我國這一時期文化研究的空白。
據出土的兩件炭標本,經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炭14測定,磁山文化遺址的年代距今至少有8000多年,磁山遺址的發掘不僅表明8000多年前的磁山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而且把我國黃河流域植粟的年代提前到了8000多年的歷史。
磁山遺址經多次發掘,發現了房址、灰坑、溝壕等遺蹟。
出土了富於特徵的大平底筒形盂、鳥頭形支架、三足缽、深腹罐、長頸壺、平底缽、圈足罐等陶器,以及石磨盤石磨棒等各種石器、骨器和祭祀品,還有23種動物骨骼和植物種子標本等。
粟的出土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實屬罕見。
在出土文物中,家雞的飼養,核桃的栽培堪稱世界之最。
磁山遺址地處華北地區太行山東麓的山前地帶,四周山巒起伏,南洺河穿越西部山區東入漳河水系滏陽河。
遺址西依太行山余脈紅山,東鄰鼓山,位於南洺河的河旁高台地上,台地高出河床25米。
這裡既不是山地,又不是河流平原或三角洲地帶,而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大平原的交接地區。
那時的磁山遺址四周叢林密布,而河旁台地林木稀疏,河流水量豐沛。
磁山先民在長期採集活動中,將野生植物狗尾草馴化成栽培作物粟,進行大面積栽培,掌握了基本栽培方法,有了較大收穫量。
磁山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石鏟、石斧、石鐮、石缽等農業工具,其中的石鏟是用於翻土的農業生產工具。
他們將山林砍倒燒光,進行種植栽培。
磁山文化時期開始由刀耕火種階段開始向耜耕農業過渡,生產力在不斷發展。
二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先民靠勤勞的雙手非凡的毅力、智慧的頭腦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上創造下許多世界最偉大的工程。
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等等,至今站在月球上仍可看到它們的身影。
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先民們是如何建造完成的這麼多人間奇蹟,至今中外專家學者仍在探索、研究。
讓我們把時空回到8000多年前的磁山,磁山先民在當時那個年代最早住上了半地穴式房屋,最早把核桃栽到房前屋後秋後採摘,最早把家雞飼養、易文化雛形在這裡誕生等諸多科學體系、科技生產力排在了世界前列。
其中挖掘出土的儲糧窖穴是我國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時代最早的儲糧窖穴。
當時地球上還沒有什麼工程,儲糧窖穴是磁山先民一大發明,結合當時生產、地理條件,可謂是八千前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
隨著原始農業由初期形態向繁榮期發展,人類由半定居生活逐漸定居。
磁山遺址雖然尚未發現大面積村落居住址,但大批的糧食窖穴完全可以說明人類已經開始了定居生活,這裡很可能居住著較多的氏族集團,使用著氏族組織的公共窖穴區。
已發掘出的88個儲糧窖穴庫存粟谷14萬斤,尚有數百個窖穴沒有挖掘出來,那麼會摺合多少萬斤糧食,供多少人食用?說明這個氏族部落人口眾多。
磁山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學會了挖掘固定形的窖穴儲存收穫的粟米,這是我國原始社會的一大發明。
磁山遺址位於地勢較高的河旁台地上,水位低、土質堅硬、乾燥,具有窖藏糧食的優越條件。
從1976年到1986年的三次正式發掘中,發現了許多圓角長方形窖穴,其中有189個(1976—1978年88個,1985年為37個,1986年為64個),窖穴內有糧食堆積。
在1976年—1978年發掘的2579平米中,發現糧食窖穴88個,平均29.31平方米一個,在1985年發掘的900平方米中,發現37個,平均24.32平方米一個,在1986年發掘的890平方米中,發現64個,平均14.14平方米一個。
並且無論從哪個方向起掘開方,都會碰到糧窖,說明糧窖分布很廣,但不均勻。
這些糧窖都是圓角長方形,一般都是窖壁垂直,四角規整,少數底大於口,形似袋狀窖,四壁沒有供上下用的腳窩,部分壁上留有石斧及木耒工具痕跡。
窖口長徑為1米多,最長也沒有超過2米的,短徑多數為50厘米至60厘米,沒有超過1米的,最淺的為0.85米,最深的是5.5米(距地面是6.1米)。
這些儲糧窖穴相當考究,都是圓角長方形,一般都是窖壁垂直,四角規整。
說明當時的磁山先民在建築方面已經相當發達,並且有了一定規矩。
在當時挖掘這麼深的窖穴成型並且有一定規矩,說明當時有了一套完善的測量方法,是採用什麼測量工具與方法,至今還是一個謎,有待進一步考證。
磁山先民當時挖掘工具是石斧、石鏟、耒。
磁山文化層及下面為一層紅粘土(當地群眾叫紅煤土)厚約1米左右,這種土是「濕了濘、幹了硬、不濕不干挖不動」。
現在發掘時用鐵鍬挖還十分費力,當時磁山先民用石鏟、木耒原始的工具,挖這麼多窖穴,其困難程度是難以想像的,數百個糧食窖穴在磁山分布,以當時的生產條件,在人少的情況下很難在短時間完成,是住在磁山的部落首領發動其他地域的發民共同完成了這個人間奇蹟。
磁山文化儲糧窖穴四壁沒有供上下用的腳窩,儲糧窖穴最深的是5.5米(距地面是6.1米),這麼深的糧食窖穴是如何完成的?磁山先民在挖掘過程中如何上下窖穴?儲糧窖穴挖掘的土如何運上去的?根據出土的陶紡輪、燒土席紋、網梭等遺物分析,當時磁山先民的編織能力非常強,已經能夠用植物制條編織籃、筐等器皿。
用來盛放水果、食物等用途。
挖掘儲糧窖穴時,磁山先民用荊條、麻繩把籃子拴住盛土搬運,然後進行深挖。
(使用陶器不便,尚未發現雙耳大陶器)。
這麼深的窖穴,如果把人用荊條、繩子拴住上下,窖壁四周又沒有腳窩,這又不太現實。
又根據房屋建築遺蹟分析,當時的磁山先民是用木柱、荊條、麻繩綁制的簡易梯子供人上下。
相信在今後大面積整體挖掘過程中隨著史料、實物的進一步搜證,以上學術觀點會被得到認證。
磁山,第一次儲糧備長遠。
磁山文化儲糧窖穴閃爍著磁山先民的勤勞和智慧,凝聚著他們辛勤的汗水。
論規模和艱難施工程度,可稱得上八千年前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
磁山文化儲糧窖穴,八千年前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
作者:張海江
上海傳承之根,六千年前延續至今的文化綿延不絕
廣富林,原稱皇甫林、廣福林,松江城西北6公里,辰山塘東岸,佘山鎮廣富林村,初冬田野的沉寂數日前突然又被打破。。廣富林地區地處上海市松江大學城,古代屬於華亭谷範疇,孕育了燦爛的廣富林古文化,是上...
磁山——農曆最早發源地
作者:張海江磁山,又名紅山,屬太行山脈,小摩天嶺終止於南洺河北岸,海拔427米,是我國著名鐵礦之一。由於鐵礦床裸露地表氧化成深紅色,故名紅山。礦石多為磁性,引針不墜。1982年3月《光明日報》載...
磁山文化時期手工業的發展
作者:張海江 磁山,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八千多年前原始農業革命盛世。磁山遺址揭示了當時最早時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面貌,並獲得粟、家雞、胡桃等多項世界性重大發現,而被專家稱為「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
中華文明探源--磁山文化
長城網2月4日訊(通訊員張海江)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武安市西南17公里磁山鎮磁山村東1公里的台地上。遺址面積約14萬多平方米,系1972年發現,同年進行調查試掘。自1976年至1998年的20餘年間...
磁山文化遺址——粟谷的最早種植地、黍的最早起源地
作者:張海江20世紀70年代發現的磁山文化遺址,揭示了一萬多年前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吉光片羽,代表了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段以後的文化面貌,它下接「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研究...